小儿湿疹伴发腹泻的中医诊疗分析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weiguangka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小儿湿疹伴腹泻患儿的中医诊疗情况。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1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将伴腹泻患儿分为观察组,共71例,不伴腹泻的患儿分为对照组,共46例,对比观察两组患儿血清免疫球球蛋数量,观察低蛋白血症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儿中,发生嗜酸粒细胞计数及血清IgE水平升高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但发生低蛋白血症的患儿的数量与对照组患儿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儿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儿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无中断用药病例发生。结论:小儿湿疹伴腹泻患儿血清指标在一定程度上高于不伴腹泻的患儿,采用中药治疗,其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儿湿疹伴腹泻;中医;血清学指标
  小儿湿疹是儿科临床较为常见的皮肤病,是由于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诱发的变态反应性炎症性皮肤病[1]。临床上,小儿湿疹多有剧烈瘙痒感,部分患儿伴发腹泻。皮疹多呈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治愈后易反复,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近几年,随着中医在临床上的不断研究与发展,中医在治疗小儿湿疹伴发腹泻取得了较明显的疗效[2]。本组研究中,通过采用中医治疗小儿湿疹伴发腹泻,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1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中男孩67例,女孩50例,患儿年龄1个月~11个月,平均年龄(8.7±1.5)个月;全部患儿均确诊为湿疹,临床表现为皮肤出现红斑、水泡等。根据患儿的临床表现,将伴腹泻患儿分为观察组,共71例,不伴腹泻的患儿分为对照组,共46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中医分型
  湿热内盛型:患儿发病迅速,皮损处红、灼热,瘙痒难耐,伴心烦、口干,大便干燥及机体发热,苔黄或腻,舌质红,脉滑;脾虚湿盛型:发病缓,皮肤潮红、瘙痒,大便溏泻,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或缓。
  1.3方法
  收集患儿的临床资料,包括患儿年龄、病程、喂养方式、儿童过敏史等,记录患儿的排便情况。采用透色比浊法测定患儿免疫球蛋白,如IgG、IgA及IgM含量;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患儿嗜酸粒细胞计数;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检测患儿血清IgE的含量。根据中医辨证分型的观点,对照组患儿属湿热内盛型,给予白鲜皮、防风、苦参、赤芍、玄参,各取20g,上述方剂加温水浸泡约10min,文火煎煮,每天1剂,擦洗患处,每天3~4次。观察组患儿属脾虚湿盛型,全部患儿均采用中医方剂治疗,方剂生黄芪、白芍、鸡血藤、当归、白鲜皮、苍术,各20g。上述方剂加温水浸泡约10min,文火煎煮,每天1剂,擦洗患处,每天3~4次。治疗期间,全部患儿均配合饮食,婴幼儿最好吃母乳,如吃牛奶,则多饮水,勿使用温水擦患儿皮损处。
  1.4判定标准
  低蛋白血症诊断标准:患儿总蛋白低于55g/L,白蛋白小于30g/L。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患儿患处皮肤完全愈合,炎性症状完全消退;有效:患儿患外皮肤愈合面积达到60%以上,炎性症状明显消退,或有明显改善;无效:以上改善皆无。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学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处理,P<0.05具有明显差异。
  2结果
  对比观察发现,观察组患儿中,发生嗜酸粒细胞计数及血清IgE水平升高的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P<0.05),但发生低蛋白血症的患儿的数量与对照组患儿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详见下表。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发现,观察组患儿显效54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有效率91.5%,对照组显效33例,有效9例,无效4例,有效率91.3%,两组患儿有效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儿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无中断用药病例发生。
  表1两组患儿血清学检测对比情况表 (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湿疹是小儿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皮肤炎性疾病,其多发生春秋两季,伴有渗出及多形性皮损等特点,部分患儿伴腹泻症状。临床研究指出[3],小儿湿疹的发生与发展是由多种内外因共同作用而出,食物是引起湿疹的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加之患儿为天生过敏体质,食用鱼虾类易致敏的食物,则易引起皮肤发生变态反应,诱发湿疹的发生。婴幼儿发生湿疹易导致患儿哭闹不止,挠抓皮肤,长期不愈还可影响患儿睡眠,进而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影响患儿身体健康及生存质量[4]。
  祖国中医将小儿湿疹归为“奶癣”、“湿毒疮”等范畴,为脾失健运,而湿热蕴结于皮肤,毒 邪深入血分所致。脾胃失运,则诱发腹泻,其病因可归为湿、热、风三种因素,中医治疗小儿湿疹多以清热凉血,健脾利湿,养血活血为主要原则[5]。
  本组研究中,从西医的角度观察小儿湿疹伴或不伴腹泻在血清学检查中的作用发现,伴腹泻的患儿发生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及血清IgE水平升高情况明显高于不伴腹泻的患儿,表明伴腹泻的患儿在血清免疫蛋白水平上明显高于不伴腹泻的患儿。
  西医在治疗小儿湿疹上多采用对症治疗或局部治疗的方法,如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抗组胺制剂等,虽然可取得较满意的疗效,但易反复,难根治,长期使用易出现一定不良反应,患儿家长难以接受。临床研究指出,采用中医治疗小儿湿疹伴腹泻,其起效快,且可减少复发率,副作用小[6]。
  本组研究中,采用中医方剂治疗小儿湿疹伴腹泻,根据中医辨证的方法,将患儿的临床症状分为湿热内盛型与脾虚湿盛型两种,湿热内盛型患儿治疗以清热解不经意燥湿,疏风止痒为上,而脾虚湿盛型以湿阳健脾利湿为主。本组患儿在给予不同方剂治疗后,两组患儿有效率较在91%左右,临床疗效较为满意,且患儿治疗过程中,未见严重不良反应,表明中药在儿童用药上,安全性较高。
  总之,小儿湿疹伴腹泻患儿血清指标在一定程度上高于不伴腹泻的患儿,采用中药治疗,其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淳,胡思源,钟成梁,等. 探索中药外治小儿亚急性湿疹湿热证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小儿湿疹净软膏Ⅱ期临床试验方案设计[J]. 药物评价研究. 2014(01): 61-65.
  [2] 张德清,赵传威,戴传花. 喂养干预对婴儿湿疹并腹泻的康复影响[J]. 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2(08): 621-622.
  [3] 吴捷,孙梅,董月敏. 婴儿湿疹伴发腹泻临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0(06): 478-479.
  [4] 袁安香,张茜,时贞红,等. 中医体质类型对小儿湿疹发病及病理过程的影响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 2012(06): 895-896.
  [5] 邓光烈. 中医治療小儿湿疹临床疗效观察[J]. 亚太传统医药. 2013(10): 79.
  [6] 钟成梁,张淳,胡思源. 中医药治疗小儿湿疹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3(03): 219-221.
其他文献
温经汤方出自汉代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的《金匮要略》部分,同期的本草著作是《神农本草经》.本文从《神农本草经》角度解读张仲景对温经汤组成药物的运用,分析和总结该方的组方规律,并对温经汤方证进行探析,得出温经汤方证中有风寒湿外邪、虚热、瘀血、水饮等四种病理机制,全方“辛苦甘”合用,意在用甘味药填补血脉,用辛味药佐以苦味药使气血流通,且药力缓和持久,共奏温经除痹、益气养阴、活血消癥、化饮散结之功.
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累及肾脏所引起的一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SLE好发于育龄期妇女,男女发病比例为1:9[1],约35%的患者在确诊时即存在肾脏损伤的临床表现.在SLE的病程进展中,约有40%~60%的患者在发病10年后并发LN,其中30%的LN在诊断15年内进展为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2].SLE患者5年生存率约为95%,10年生存率约为90
摘要:目的:对地中海贫血患者进行检查,分析对比其结果意义,探讨地中海贫血筛查指标对于孕前优生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446对即20892例产检对象进行地中海贫血筛查,应用红细胞平均体积和血红蛋白含量这两种方法联合检测,测定受检者的地中海贫血基因。结果:在20892例受检者中,2088例地中海贫血筛查阳性,占比9.99%,其中α地中海贫血1136例,占比5.44%,β地中海贫血952例,占比4.55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