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细节说话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sky_zx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议论文应用细节说话,用细节论证。如果议论文的材料不能落实到准确的细节层面,全文想达到规范议论文的档次是不可能的;如果材料不能落实到生动且准确的层面,全文想达到精彩漂亮的档次也是不可能的。而这一切全取决于对命题内涵、论点内容的演绎效果。
  【关键词】议论文 论据 细节
  
  提及议论文,我们喜欢用那句“用事实说话”,其实“事实”的本质乃是人物、故事或现象的细节。这个“细节”准不准、好不好、妙不妙,直接决定了议论文后面的论证分析效果。先来看学生作文《走进角落》片断:
  走进角落,你会发现,有人虽身处生活的角落,却不安于生活,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史上有名的“诗圣”——杜甫,他仕途不顺,生活穷困潦倒,自身处于茅屋这个角落里,人们常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然而他穷也兼济天下,用自己的笔头为劳苦人民呐喊,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贫困、疾苦;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喊出了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心声……是的,他是处于生活的角落,但如果没有此举,他又怎么深切体会最底层人民的疾苦?又怎会写出“惊天地泣鬼神”的篇章呢?
  本文命题是“走近角落”,且看文本中论据的细节部分——“史上有名的‘诗圣’——杜甫,他仕途不顺,生活穷困潦倒,自身处于茅屋这个角落里”,这里除了“茅屋”外,其余跟“角落”没有直接的关联;而“诗圣——杜甫”更是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熠熠生辉的人物,怎么会是“角落”呢?可见,论据细节的准确性不够,“戏份”严重不足,这大大影响了论证效果,从而降低了文章的档次。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以为根本原因在于作者不求甚解,没有在文章开头对命题做出个性化的内涵解读,命题在他心中就是个囫囵的整体,只存有感性的大概的认知,举例时他当然做不到精准了。下面是这个片断的修改稿:
  走进角落,就是要我们着眼社会底层,深入底层。走近角落,你会发现,有人虽身处社会的角落,却不安于平庸,仍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杜甫,十年困居长安,他“朝扣富儿门,暮随胡马尘”,在穷饿、没自尊的角落里苦苦挣扎,但他穷也兼济天下,用自己的笔头为劳苦人民呐喊,一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贫困、疾苦;漂泊西南天地间,他栖身茅屋,“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万千寂寞百年孤独的角落里,他又一次推己及人,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喊出了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心声……
  “角落”就是“社会底层”,后面的材料细节紧紧扣住这一内涵,用“困居”、“漂泊”暗示,用“朝扣富儿门,暮随胡马尘”、“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来佐证渲染,用“在穷饿、没自尊的角落里苦苦挣扎”、“万千寂寞百年孤独的角落里”来进一步明示命题及其内涵。这样的演绎才能称得上准确饱满,淋漓酣畅。所以,首先交代命题的内涵,然后论据的细节才不会“不知所向”。
  其二,论点直接限定细节。论点的品质决定了材料的质量,论点肤浅平庸,材料运用想精彩也难;论点深刻生动,材料才有可能相得益彰。且看学生作文《走进角落》片段:
  走近角落,关注小人物,能够让我们明白许多人生的道理。日本的“终生成就奖”今年破天荒地颁给了一位邮差——清水龟之助。在日本,当邮差不仅辛苦而且收入微薄,很少有人将其作为一生的职业,但清水龟之助一干就是25年。有人问他,为什么会长期快乐地干一份枯燥的工作,他说:“上班那天,我非常高兴,母亲对我说,要每天像第一天那样对待工作。只有保持‘初心’,才能干得出色。”……关注小人物,走近角落,让我懂得了保持初心的重要性。
  先看论点“关注小人物能够让我们明白许多人生的道理”,一看就让人失去了阅读兴趣,这本是公理有什么论证的必要呢?至于材料细节几乎是记叙的方法在交代,看上去都是情节,实则没有细节,犯了议论文举例的大忌。我以为在考场上,仓促间你的论点不出彩,那举例一定要采用“铺陈式”,以排比的形式“炫出”细节,用“丰富”弥补“单薄”。且看修改后的片断:
  走近角落,关注小人物,能够让我们明白许多人生的道理。走近献身在玉树的香港义工黄福荣,我懂得了什么是“忘我”慈善;走近义务支教中国农村的德国人卢安克,我懂得了什么是自己的生活方式;走近25年如一日的日本邮差清水龟之助,我懂得了什么是保持“初心”……9年,足迹遍布中国西部,他把为公益而死看成“上天的恩赐”;14年,他低调地奉献青春,播撒爱与智慧的种子;25年,他每天都保持着第一天上班时的新鲜与认真。这些散在角落里的光影,荡涤了我们心灵的尘垢,纯粹了我们的人生。
  说到底,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有什么样的需要,才能提供对应的服务。主体需要不明确,服务要么过轻,隔靴搔痒;要么过重,画蛇添足。所以,我更倾向于把论点精心雕琢,要尽可能做到清晰具体,生动深刻。越清晰具体,材料细节越有方向,跟上得越容易;越生动深刻,材料挖掘才越有深度,发人之未发。因此,上面的例子还可以这样修改:
  走近角落,小人物大精彩,小舞台大天下。清水龟之助,日本的一位普通邮差,25年如一日,把上班的每一天都当做“上班的第一天”,他用“快乐”、“激动”、“幸福”、“认真”串联了每一个平凡的日子,串成了令人羡慕的、独一无二的人生珍珠项链,正是凭借这份“初心”他最终获得了“终身成就奖”。当中国支教的舞台,或多或少沾染上名利时,德国人卢安克却把它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不仅没有任何的功利,甚而低调到只希望能借此“解放人们的愿望”,“让每一个人做最适合自己的、自己所愿意的事”,而这恰恰是我们大多数人蝇营狗苟、忙碌终生却不得的人生真谛!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中学。
其他文献
一、学情分析:高三作文优势明显  高三虽然时间紧,任务重,但我认为高三学生作文较高中一二年级时优势明显,它表现在:1.学生思想更成熟,文章的认识更深刻,更厚重。高三学生又大了一岁,基本上少了高一、二的幼稚,而高考的迫近,更催化了他们成熟。他们向往大学,肯为自己的前途思考,眼光更会关注一些社会的国家的大事,而且认识分析问题更理性。这肯定会反映到文章中。“没有思想的文章就没有灵魂”,从思想积淀这一点上
史铁生曾说:“我也曾喜欢体育,喜欢足球、篮球、田径、爬山,喜欢到荒野里去看野兽……”但是,最终却只能“幻想”“脚踩在软软的草地上的感觉,踢一踢路边上的石子的感觉……”。“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史铁生曾深陷于对命运的绝望中。他说,“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  幸运的是,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他邂逅了地坛这座古园。十五年后,当史铁生再次驶出地坛时,在他的脸上人们竟再也看不到绝
新课改追求的目标之一是有效学习,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指导,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科学高效的指导下有的放矢地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最佳效果,问题设计恰好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最佳途径之一,可以在教学中尝试。  就本质而言,探究式教学就是创设一种研究的情境,教师不是直接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指导、引领学生自主地学习掌握有关知识,发现问题,探索问题,研究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探究式教学更看重的是学生探究学习
汉语时量补语是外国留学生的一个学习难点,也是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一个重点。时量补语是数量补语中的一个重要类别。时量补语是用来表达动作或状态持续时间的。但是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要准确理解时量补语的意义、用法以及位置,并非易事。尤其是时量补语的位置,更是令很多外国留学生迷惑不解。当动词后不带宾语时,时量补语很容易掌握,只须将它放在动词后就可以了。例如:我休息了五天。当动词后面带上宾语时,情况就不一样了:
中考前一段时间学生进入最为关键的复习迎考期,学习气氛空前紧张,学习压力不断增加。这段时间却常有学生反映,复习后期虽然自己比以前更加用功,但不见成效,提高甚少。甚至觉得所学知识越来越模糊,原来记住的东西也不再清晰,最严重的是感觉所学知识突然消失,大脑一片空白。这被称做学习上的“高原反应”。这与长跑运动中的“极点现象”很相似。长跑训练时,跑了几圈以后我们会出现呼吸困难,胸口发闷,腿如灌铅,动作失调等症
【摘 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而由于文科学科本身难以达到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的特点,加上长期以来教学方法的落后,许多学生对阅读产生了恐惧以及厌烦心理。本文主要讨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具体实践方法,以期能够引导学生自主进行阅读,体会阅读的乐趣,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 语文 阅读教学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一直有着很重要的地位,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学到很多的知识,提高学
【摘 要】品读《长恨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唐明皇这个七尺男儿的铁骨柔情。从白香山的《长恨歌》,我体会到了一个身为帝王的男人情感的波澜起伏。本文从四个阶段作简要分析。  【关键词】长恨歌 情感 唐玄宗  历来人们对《长恨歌》这首诗的主题有不同的看法,有对唐玄宗重色误国的批判,也有对唐杨爱情的歌颂。再读《长恨歌》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唐明皇这个七尺男儿的铁骨柔情。  年过半百的唐明皇,政治上应该是失败的,可
日本教育家池田大作说过:“真正的对话就是与虚伪的斗争。只有呼喊真实、打破虚伪,才能实现真正的对话。”在课改进入深化阶段之后,人们对于高中语文对话教学中曾备受称赞的所谓“活跃”、“热烈”等现象,进行了反思,形式固然重要,而学习与推广不应只停留于表面,要深入内在探究本质,理顺思路,由内而外地作内容到形式的阐发,才能告别虚假的、形式的对话,还语文课堂以真实。真正的对话,从浅层次来说,要成对地说话,即课堂
课堂教学中,开头一般都有一个简介作者及背景的步骤。传统的作法是学生看注释,教师再补充。新课改后的做法是课前师生共同搜集资料,了解作者及背景,课堂上师生再进行对话。但这两种形式大多流于浅表,往往是知识的补充,可以称为“走近作者”;只是走近,当然难窥全貌,更不可能走进作者的心灵。笔者听过许多公开课,对于教学中的这一步,基本都是如此,似乎成了定式。听多了,也就乏味了;更可怕的是学生产生了“审美疲劳”,他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语文教学的“对话性”日益得到重视。“对话型”阅读教学“主要应该指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以及读者之间(包括老师)就文本解读展开的对话”,因而所有对话展开都首先要建立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文本是对话的承载体。而我们的教学中,常常只是浮于表面的让学生寻找文本确定的含义的与文本对话,忽略了对文本潜在内涵的理解,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说的“只是在与文本露出海面的岛屿部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