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景德镇自洪武设立御器厂后,景德镇瓷器的生产就按照官、民窑两条线路发展,在产品质量、风格、使用对象等各个方面都有明显区别,尤其是早期,官民窑瓷器在质量和种类等方面有天壤之别。在官窑取得如洪武釉里红、永宣青花、永乐甜白釉、宣德红釉等等冠绝一代的名品时,早期民窑大量生产的似乎只是些较粗糙的青花、素白釉及青瓷产品。民窑青花因其纹饰质朴、简洁生动,越来越引起陶瓷界和美术界关注。而简陋无纹的素白釉瓷,几乎是被人遗忘的角落,人们对其面貌模糊不清。
本文所谓的素白釉瓷,包括青白瓷和白釉瓷。景德镇窑工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掌握了釉的青与白,除了着色物质铁对之影响外,还和釉的助熔剂原料有密切联系。清《南窑笔记》中谓:“灰(即釉灰——石灰石加草木灰的混合物)多则釉青,灰少则釉白。”永乐官窑甜白釉就是减少釉灰用量,避免了瓷釉泛青,以追求釉的纯白外观效果。但在景德镇早期民窑中,不可能做到这样精细,大多数产品介乎青白瓷和白瓷之间,有的瓷器似乎既可以称青白瓷,也可以叫白釉瓷。
从窑址和墓葬出土的情况来看,明早期民窑日用商品瓷和随葬品中,素白釉瓷占有一定比例,并且多是盘、碗、碟一类的民间日用瓷,琢器类较少。
江西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些明早期素白釉瓷,以罐类最多。除了图11来源于1974年南昌市古旧工艺收购部,图8来源于江西省文物商店,图5出土于正统十四年宁王朱权墓,其余的都是1975年唐昌朴先生在江西省波阳县磨刀公社收购。据馆里老同志说,唐先生每次下乡收购文物,都要求当地老百姓带他到出土地点,他尽量寻找墓志等其他证据,将其年代弄清楚,所以原始文物卡片上有的记有出土纪年,因为不是正式发掘,我们不能完全相信其准确性,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造假现象几乎可以忽略,故它们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为了有别于科学发掘的准确性,我在这些纪年后面加上“?”号。
青白釉纪年铭文罐:高8.0厘米,口径4.4厘米。1980年玉山县出土。直口,短颈,丰肩,圆腹,高足平底。肩部压印单层莲瓣纹,腹部中间横刻一周行楷“洪武七年(1374)七月二十七日造此”纪年款,为窑工随手刻划,遒劲流畅。此器造型丰满庄重,胎体厚而色灰白,质稍粗松,施青白釉,釉浓处呈青绿色(图1)。
青白釉盖罐:通高16.3厘米,口径5.6厘米。直口,斜短颈,溜肩,圆腹,平砂底,三层台阶式盖,尖圆珠钮,盖内无釉。施青白釉,釉不到底,釉面有细碎开片。1975年江西波阳县磨刀公社永乐十九年(1421)墓出土?(图2)。
白釉罐:高13.4厘米,口径5.6厘米。直口,斜短颈,圆腹下收,平砂底略内凹。施灰白色釉,釉面光润。1975年江西波阳县磨刀公社宣德五年(1430)墓出土?(图3)。
白釉盖罐:通高13.6厘米,口径5.7厘米。直口,斜颈,颈部较高,圆腹,平底无釉,三层台阶式盖,有盖沿,盖顶突起一乳突,盖内无釉,有一较高的管状止口。施白釉,釉色灰白,釉面明亮有开片。1975年江西波阳县磨刀公社宣德七年(1432)墓出土?(图4)。
白釉盖罐:通高18.2厘米,口径6.7厘米。直口,唇微凸,短颈丰肩,鼓腹渐收,矮圈足。笠帽形盖,尖顶圆珠钮。通器施白釉。底部无釉。1958年新建县黄源乡正统十四年(1449)宁王朱权墓出土,共出土五只白釉罐,大小、造型基本相同,有的底部刻有一“青”字(图5)。
青白釉罐:高12.8厘米,口径6.5厘米。直口,短颈,圆腹下收,平砂底,施青白釉,釉面开片。1975年波阳县磨刀公社景泰二年(1451)墓出土?(图6)。
青白釉盖罐:通高13.4厘米,口径9厘米。敞口,短颈,圆腹下收,砂底内凹。伞形盖,扁圆珠钮顶凸起一小乳突,盖内无釉,墨书一符咒。施青白釉,釉面开大小片纹,采用浸釉法,罐近底处有五个无釉指痕印,口沿无釉,露胎处火石红明显,胎体厚重(图7)。
青白釉盖罐:通高14.2厘米,口径9.2厘米。敞口,短颈,圆腹下收,砂底内凹。伞形盖,扁圆珠钮顶微微凸起一小乳突,盖内无釉。施青白釉,施釉厚薄不匀,近底处有垂釉,釉厚处呈蛋青色,釉面玻璃质感较强,开满不规则片纹,口沿一圈露胎,火石红明显。胎体厚重(图8)。
青白釉盖罐:通高16厘米,口径10厘米。圆唇口,短颈,扁圆腹,平砂底,底见明显的同心圆式修胎痕,伞状盖,尖顶扁圆珠钮,盖内无釉,有一圈足形止口。罐内外施青白釉,釉层厚薄不匀,釉呈灰白色,釉厚处泛灰青色,釉面开片。胎体厚重(图9)。
白釉小口带座瓶:通高23.3厘米,口径1.9厘米。小口,长颈,圆腹,平底;六方形座,上部镂空“十”字形,中部镂空呈如意形,整器型似烛台。通体施白釉,釉色灰白。1975年波阳县磨刀公社永乐十九年(1421)墓出土?(图10)这种造型的带座瓶,与江西萍乡市福田乡元代窖藏出土的青花梅花纹带座净瓶非常相似(图11)。
上述罐子,除了图1器物身上刻有纪年款,图5是正统十四年朱权墓出土这样有确切纪年外,其他四件有纪年但不能完全确信,其余都没有纪年资料来明确其时代。从造型来看,大致可分为几个类型:一是伞状盖,主要特点是盖内的止口宽、矮,平底内凹,口沿无釉,露胎处火石红明显,釉面开满片纹,胎体厚重,造型矮胖。如图7、8;二是三层台阶式盖,主要特征是有盖沿,盖内有上大下小形管状止口,胎体较轻。如图4。图2也为台阶式盖,但与图4、11的盖钮完全不同,呈中间大两头小的尖圆形珠钮,罐身瘦高;三是笠帽形盖,主要特点是尖顶圆珠钮,矮圈足,秞底,胎洁白细致,施白釉,釉面白中泛灰青色,釉面莹润。如图12,它们与正统十四年朱权墓出土的五件白釉盖罐相似,但盖面隆起更高,似乎应晚于正统。
分析比较上述罐子,一类的罐子带有明显的元代瓷罐遗风,推测其时代在洪武时期;二类罐子这种三层台阶式盖子,在1993年江西省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的永乐、宣德地层也有出土(图12),时代应在永乐宣德时期;三类罐子时代当在空白期。由此可得出一个结论:形体矮胖、胎体厚重的要早于瘦高、胎体较轻的罐子;有圈足的罐子比平底和平底内凹的罐子时代要晚;釉面白腻莹润的比釉面布满开片的时代要晚。
本文所谓的素白釉瓷,包括青白瓷和白釉瓷。景德镇窑工在社会生产实践中,掌握了釉的青与白,除了着色物质铁对之影响外,还和釉的助熔剂原料有密切联系。清《南窑笔记》中谓:“灰(即釉灰——石灰石加草木灰的混合物)多则釉青,灰少则釉白。”永乐官窑甜白釉就是减少釉灰用量,避免了瓷釉泛青,以追求釉的纯白外观效果。但在景德镇早期民窑中,不可能做到这样精细,大多数产品介乎青白瓷和白瓷之间,有的瓷器似乎既可以称青白瓷,也可以叫白釉瓷。
从窑址和墓葬出土的情况来看,明早期民窑日用商品瓷和随葬品中,素白釉瓷占有一定比例,并且多是盘、碗、碟一类的民间日用瓷,琢器类较少。
江西省博物馆收藏有一些明早期素白釉瓷,以罐类最多。除了图11来源于1974年南昌市古旧工艺收购部,图8来源于江西省文物商店,图5出土于正统十四年宁王朱权墓,其余的都是1975年唐昌朴先生在江西省波阳县磨刀公社收购。据馆里老同志说,唐先生每次下乡收购文物,都要求当地老百姓带他到出土地点,他尽量寻找墓志等其他证据,将其年代弄清楚,所以原始文物卡片上有的记有出土纪年,因为不是正式发掘,我们不能完全相信其准确性,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造假现象几乎可以忽略,故它们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为了有别于科学发掘的准确性,我在这些纪年后面加上“?”号。
青白釉纪年铭文罐:高8.0厘米,口径4.4厘米。1980年玉山县出土。直口,短颈,丰肩,圆腹,高足平底。肩部压印单层莲瓣纹,腹部中间横刻一周行楷“洪武七年(1374)七月二十七日造此”纪年款,为窑工随手刻划,遒劲流畅。此器造型丰满庄重,胎体厚而色灰白,质稍粗松,施青白釉,釉浓处呈青绿色(图1)。
青白釉盖罐:通高16.3厘米,口径5.6厘米。直口,斜短颈,溜肩,圆腹,平砂底,三层台阶式盖,尖圆珠钮,盖内无釉。施青白釉,釉不到底,釉面有细碎开片。1975年江西波阳县磨刀公社永乐十九年(1421)墓出土?(图2)。
白釉罐:高13.4厘米,口径5.6厘米。直口,斜短颈,圆腹下收,平砂底略内凹。施灰白色釉,釉面光润。1975年江西波阳县磨刀公社宣德五年(1430)墓出土?(图3)。
白釉盖罐:通高13.6厘米,口径5.7厘米。直口,斜颈,颈部较高,圆腹,平底无釉,三层台阶式盖,有盖沿,盖顶突起一乳突,盖内无釉,有一较高的管状止口。施白釉,釉色灰白,釉面明亮有开片。1975年江西波阳县磨刀公社宣德七年(1432)墓出土?(图4)。
白釉盖罐:通高18.2厘米,口径6.7厘米。直口,唇微凸,短颈丰肩,鼓腹渐收,矮圈足。笠帽形盖,尖顶圆珠钮。通器施白釉。底部无釉。1958年新建县黄源乡正统十四年(1449)宁王朱权墓出土,共出土五只白釉罐,大小、造型基本相同,有的底部刻有一“青”字(图5)。
青白釉罐:高12.8厘米,口径6.5厘米。直口,短颈,圆腹下收,平砂底,施青白釉,釉面开片。1975年波阳县磨刀公社景泰二年(1451)墓出土?(图6)。
青白釉盖罐:通高13.4厘米,口径9厘米。敞口,短颈,圆腹下收,砂底内凹。伞形盖,扁圆珠钮顶凸起一小乳突,盖内无釉,墨书一符咒。施青白釉,釉面开大小片纹,采用浸釉法,罐近底处有五个无釉指痕印,口沿无釉,露胎处火石红明显,胎体厚重(图7)。
青白釉盖罐:通高14.2厘米,口径9.2厘米。敞口,短颈,圆腹下收,砂底内凹。伞形盖,扁圆珠钮顶微微凸起一小乳突,盖内无釉。施青白釉,施釉厚薄不匀,近底处有垂釉,釉厚处呈蛋青色,釉面玻璃质感较强,开满不规则片纹,口沿一圈露胎,火石红明显。胎体厚重(图8)。
青白釉盖罐:通高16厘米,口径10厘米。圆唇口,短颈,扁圆腹,平砂底,底见明显的同心圆式修胎痕,伞状盖,尖顶扁圆珠钮,盖内无釉,有一圈足形止口。罐内外施青白釉,釉层厚薄不匀,釉呈灰白色,釉厚处泛灰青色,釉面开片。胎体厚重(图9)。
白釉小口带座瓶:通高23.3厘米,口径1.9厘米。小口,长颈,圆腹,平底;六方形座,上部镂空“十”字形,中部镂空呈如意形,整器型似烛台。通体施白釉,釉色灰白。1975年波阳县磨刀公社永乐十九年(1421)墓出土?(图10)这种造型的带座瓶,与江西萍乡市福田乡元代窖藏出土的青花梅花纹带座净瓶非常相似(图11)。
上述罐子,除了图1器物身上刻有纪年款,图5是正统十四年朱权墓出土这样有确切纪年外,其他四件有纪年但不能完全确信,其余都没有纪年资料来明确其时代。从造型来看,大致可分为几个类型:一是伞状盖,主要特点是盖内的止口宽、矮,平底内凹,口沿无釉,露胎处火石红明显,釉面开满片纹,胎体厚重,造型矮胖。如图7、8;二是三层台阶式盖,主要特征是有盖沿,盖内有上大下小形管状止口,胎体较轻。如图4。图2也为台阶式盖,但与图4、11的盖钮完全不同,呈中间大两头小的尖圆形珠钮,罐身瘦高;三是笠帽形盖,主要特点是尖顶圆珠钮,矮圈足,秞底,胎洁白细致,施白釉,釉面白中泛灰青色,釉面莹润。如图12,它们与正统十四年朱权墓出土的五件白釉盖罐相似,但盖面隆起更高,似乎应晚于正统。
分析比较上述罐子,一类的罐子带有明显的元代瓷罐遗风,推测其时代在洪武时期;二类罐子这种三层台阶式盖子,在1993年江西省景德镇明清御窑遗址的永乐、宣德地层也有出土(图12),时代应在永乐宣德时期;三类罐子时代当在空白期。由此可得出一个结论:形体矮胖、胎体厚重的要早于瘦高、胎体较轻的罐子;有圈足的罐子比平底和平底内凹的罐子时代要晚;釉面白腻莹润的比釉面布满开片的时代要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