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社区门诊输液反应的预防。方法:对社区门诊29 400例次患者实施静脉输液,通过对每一环节的积极预防,结果无1例发生输液反应。结论:社区护士只要增加责任心,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熟悉输液反应的病因、诊断、处理,是可以杜绝输液反应的发生的。
关键词 社区门诊病人 输液反应 积极预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3.104
资料与方法
2006~2007年社区门诊进行静脉输液8400例患者,共进行29 400例次,年龄2~89岁,平均输液天数3.5天,无1例发生输液反应。
临床表现:以发热反应为多见,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一般而言,致热源量在0.06~1μg/L时,即可产生发热反应,表现为发冷、寒战。面部四肢发凉发绀,继后发热,体温可高达41~42℃,伴恶心、呕吐、头晕、烦躁不安、谵妄,重者意识障碍乃至昏迷、血压下降、休克、呼吸衰竭可致死亡。发生反应的早晚,视致热源进入体内的量、致热源形式和患者个体耐受性而异[1]。急性肺水肿: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得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引起,或者病人原有心肺功能不良。静脉炎: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局部静脉感染。空气栓塞: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气或加压输液时无人守护,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药液或拔针。
输液反应的预防
对治疗室、病室及处置室每日固定时间进行紫外线消毒并记录,对紫外线灯管进行定时检测,确保其消毒效果。创造一个洁净的配药环境。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常规,加强护士的无菌观念,注射时做到一人一针,一人一止血带,输液器采用带滤膜装置,注意查看一次性用品有效时间且包装须密封,输液器是否漏气,用完后按规定处理,不可随意丢弃。静脉穿刺时根据病人的情况,输入药物的种类选择合适的针头。对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对输注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可先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穿刺确保针尖在血管内后再更换上这些药物。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做到三查七对,输液前认真检查液体质量,注意其透明度、有效期及溶液瓶有无裂痕、渗漏、瓶签字迹是否清晰等。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门诊输液病人的安全。熟练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及配制顺序。药液现用现配,避免污染。
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注意输液局部有无肿胀、疼痛、头晕、恶心、心悸及皮疹。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调节输液速度、输液结束及时更换输液瓶,尤其老人及小儿更应加强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严格正确地执行医嘱,发现疑问及时与医生沟通。
加强输液过程中的心理护理,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减轻患者对穿刺的恐惧心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2]。治疗时动作要轻柔、语言亲切,增加与患者的沟通,输液前做好解释工作,说明输液治疗的意义,以精湛的技术却得患者的信任。
建立患者告知制度:护士必须熟悉药品的性质、作用、使用方法,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应事先告知患者,说话时注意科学性,避免不良暗示。如易引起胃肠道不适的药物时,告知患者尽量避免空腹输液。输液过程中,告知病人及家属,不要随意调节滴速,如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通知护士。对一些需做过敏试验的药物,首先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告知患者试验的意义及有不适症状时及时反应,输液过程中还应加强观察。如输青霉素时,除了胸闷、头晕、气促、面色苍白外,还应注意腹部绞痛,防止以腹部绞痛为首发症状的青霉素反应[3]。
结 论
社区门诊的开设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很多方便,也适应了人们多元化的医疗需求。由于抢救条件有限,一旦发生输液反应很容易引起严重的后果,所以社区护士更要加强责任心,建立合理的工作制度,熟悉输液反应的病因、诊断、临床表现及预防与抢救治疗。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严密观察患者的输液全过程,给予患者全面、细致的护理,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护理差错的发生,保证社区输液患者的安全、有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唐红梅,汤雪英.临床输液反应的分析及预防.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0(6):78.
2 徐斌.护理心理学,1999,32.
3 黄叶莉.35例以腹部绞痛为首发症状的青霉素过敏反应的报道.实用护理杂志,2001,7:43.
关键词 社区门诊病人 输液反应 积极预防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3.104
资料与方法
2006~2007年社区门诊进行静脉输液8400例患者,共进行29 400例次,年龄2~89岁,平均输液天数3.5天,无1例发生输液反应。
临床表现:以发热反应为多见,因输入致热物质引起。一般而言,致热源量在0.06~1μg/L时,即可产生发热反应,表现为发冷、寒战。面部四肢发凉发绀,继后发热,体温可高达41~42℃,伴恶心、呕吐、头晕、烦躁不安、谵妄,重者意识障碍乃至昏迷、血压下降、休克、呼吸衰竭可致死亡。发生反应的早晚,视致热源进入体内的量、致热源形式和患者个体耐受性而异[1]。急性肺水肿:由于输液速度过快,短时间内输入过多液体,使得循环血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引起,或者病人原有心肺功能不良。静脉炎:长期输入高浓度、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输液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导致局部静脉感染。空气栓塞:输液导管内空气未排尽,导管连接不紧有漏气或加压输液时无人守护,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药液或拔针。
输液反应的预防
对治疗室、病室及处置室每日固定时间进行紫外线消毒并记录,对紫外线灯管进行定时检测,确保其消毒效果。创造一个洁净的配药环境。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常规,加强护士的无菌观念,注射时做到一人一针,一人一止血带,输液器采用带滤膜装置,注意查看一次性用品有效时间且包装须密封,输液器是否漏气,用完后按规定处理,不可随意丢弃。静脉穿刺时根据病人的情况,输入药物的种类选择合适的针头。对长期输液者应有计划地保护和合理使用静脉。对输注高浓度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可先用生理盐水或葡萄糖穿刺确保针尖在血管内后再更换上这些药物。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做到三查七对,输液前认真检查液体质量,注意其透明度、有效期及溶液瓶有无裂痕、渗漏、瓶签字迹是否清晰等。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门诊输液病人的安全。熟练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及配制顺序。药液现用现配,避免污染。
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注意输液局部有无肿胀、疼痛、头晕、恶心、心悸及皮疹。根据患者的年龄、病情调节输液速度、输液结束及时更换输液瓶,尤其老人及小儿更应加强观察,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严格正确地执行医嘱,发现疑问及时与医生沟通。
加强输液过程中的心理护理,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减轻患者对穿刺的恐惧心理,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2]。治疗时动作要轻柔、语言亲切,增加与患者的沟通,输液前做好解释工作,说明输液治疗的意义,以精湛的技术却得患者的信任。
建立患者告知制度:护士必须熟悉药品的性质、作用、使用方法,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应事先告知患者,说话时注意科学性,避免不良暗示。如易引起胃肠道不适的药物时,告知患者尽量避免空腹输液。输液过程中,告知病人及家属,不要随意调节滴速,如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通知护士。对一些需做过敏试验的药物,首先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告知患者试验的意义及有不适症状时及时反应,输液过程中还应加强观察。如输青霉素时,除了胸闷、头晕、气促、面色苍白外,还应注意腹部绞痛,防止以腹部绞痛为首发症状的青霉素反应[3]。
结 论
社区门诊的开设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了很多方便,也适应了人们多元化的医疗需求。由于抢救条件有限,一旦发生输液反应很容易引起严重的后果,所以社区护士更要加强责任心,建立合理的工作制度,熟悉输液反应的病因、诊断、临床表现及预防与抢救治疗。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严密观察患者的输液全过程,给予患者全面、细致的护理,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护理差错的发生,保证社区输液患者的安全、有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 唐红梅,汤雪英.临床输液反应的分析及预防.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0(6):78.
2 徐斌.护理心理学,1999,32.
3 黄叶莉.35例以腹部绞痛为首发症状的青霉素过敏反应的报道.实用护理杂志,200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