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化教育研究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g200809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花地中学的小班化课堂教学研究,坚持“满足生命需求,提升生命质量”的理念,始终把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充分发展作为关注的重点。“四环节”课堂教学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参与机会,“双师制”合作教学为学生获得更多关注提供了条件,特色校本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
  关键词:课堂教学;小班化;双师制;校本课程
  成功的课堂改革必须遵循学生发展的规律,创设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学习空间。我们在开展小班化课堂教学试验的过程中,重点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个别差异和个性特长。五年多来,我校的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有效的研究成果,形成了特色课堂教学模式。
  一、“四环节”课堂教学——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参与机会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创新人才培养提出的明确要求,我校的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始终坚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把尊重学生放在突出的地位;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始终倡导并坚持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和参与式;在教育教学环境的设计上,始终坚持把学生的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放在重要地位。
  国内外关于教学效率的研究以及学校多年的教学改革经验表明:在中小学,尤其是初中阶段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单向教学信息传递方式(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对较差,学生学习过的内容两周以后只能保持5%。而采取双向或多向信息传递方式(小组学习或参与式学习)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效果相对而言要好得多。
  我校明确提出了“弱化教,强化学”的要求——全面落实四环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四环节”,是开展“小班化教育”研究的一个重点。从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特点出发,坚持有针对性的教学,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是小班教学所不懈追求的目标。我们的小班化课堂教学,注重班级学生的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明确提出并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四环节教学模式,即“自学—交流—展示—评研”。
  1.自学环节
  自学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学习研究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明确学习目标,借助“自主学习导引”对学习材料进行独立自主的研读,解决基本问题,生成疑难点,形成期待心理,进入学习情境。
  2.交流(互帮)环节
  交流(互帮)环节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之间互学互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和小组同伴讨论交流学习初步成果(思维过程、方法、结论),这也是学生思维碰撞、能力形成、情感升华的重要过程。在这个教学环节,学生可以解决一些难题,同时把本组成员不能解决的、共性的问题清晰地提出来,形成学生新的研究课题。
  3.展示环节
  展示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展示学习研究成果、形成并不断增强自信的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展示学习小组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在观点及思维上再次产生碰撞,从而发现值得深入探究、可以拓展的新问题。
  4.评研环节
  评研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交流,梳理知识,比较、归纳知识,解决疑难问题,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形成新能力的过程。
  在以小组学习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条件下,师生之间多种形式的信息交流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找到学习的自信,还有利于他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
  四个环节的实践表明:只要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做到心中有学生,充分信任学生,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够得到较好调动和充分发挥;只要教师把教材内容处理得贴近学生的实际,学生就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只要教师的讲能够讲到点子上,学生就能够学好,学扎实,学有兴趣,并能够触类旁通;只要教师的教学能够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全体学生就有可能得到最优发展。
  二、“双师制”合作教学——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关注
  传统的大班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往往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不太可能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实际需求。实行“双师制”合作教学与管理的模式,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传统教学组织形式与“双师制”合作教学组织形式对比如下表:
  从表中得知,“双师制”合作教学可以让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得到教师的关注。具体做法是:由两位教师分工合作任教一节课。两人一起备课,思考如何帮助学生在课堂学得出色。主教负责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助教负责辅导与管理,关注学生学习状况,及时订正错误,及时发现好的学习方法与行为习惯并给予表扬、鼓励,协助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两位教师既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指导每一个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课堂上解决学习活动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体验学习过程中的成功——完成学习任务。不留或少留课后作业,尽可能地让学生去发展兴趣、爱好和特长,做他们认为有趣的事。
  三、特色校本课程——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發展机遇
  我校的校本课程就是大踏步把课堂搬进生活,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忘掉之后还能剩下更多的东西——素质。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活动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学生的发展只有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实现。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主要参与的活动是教学活动。传统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书本知识——间接经验的学习活动,当下的教学活动应该包括学生所喜爱的各种活动。除了间接经验的学习以外,还应该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活动——直接经验的学习。为此,学校在广泛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小班化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特点,打造了一批校本课程。学校实际开设了31门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编排入课程表,每学年开学初让学生依据个人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不同的课程。31门校本课程分成三大类:
  1.个性拓展类
  (1)艺术的魅力。学生可在墙上涂鸦,可在公园发呆,可听音乐画画,凭自己感悟写诗等,让学生体验快乐的同时也懂得什么是“美”。(2)新闻传播。我是小记者(思品)——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新闻采访、编辑、办报和一系列社会活动(写作竞赛、走访名人、与校长对话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收集、分析、整理信息及欣赏、创造、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3)地理课外实践。立足生活,让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考察花地河,向当地居民宣传保护母亲河的活动,既能让学生学到相关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以及能为家乡出谋划策的责任感。(4)动漫伴我成长。通过速写和默写训练,不断提高学生捕捉对象、表现对象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感觉和审美情趣,为专业学习和报考艺术院校打下坚实的基础。(5)校园英语和lets play and learn。学生在教师的个别指导下进行短剧表演及制作英文手抄报等,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2.培养特长类
  (1)无线电测向。通过无线电测向知识讲解,户外(包括校园和公园)测向训练以及市内外的测向竞赛活动,培养学生勇敢、坚毅、竞争、合作的精神以及对挫折的承受力。(2)智能机器人。通过解决诸如机器人避障、灭火等具体问题,促进学生数学-逻辑智能的发展。(3)美妙的和声(合唱)。通过演唱艺术歌曲锻炼学生的演唱技巧,使他们提高音乐素养,增强审美能力。(4)形体与礼仪(舞蹈)。让学生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形成正确的审美观。(5)快乐篮球。通过篮球训练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形成良好积极的团队合作精神。(6)趣味动画和精彩的计算机世界。让学生掌握一种计算机软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7)乒乓球。指导学生练打乒乓球,使其掌握基本的动作要领、技战术等,激发学生对乒乓球文化的热爱,树立弘扬国球、传承国球的信心。
  3.学科延展类
  (1)寻找身边的历史。引导学生一起走进社区,了解社区的历史,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的情感。(2)生活中的数学。这是以游戏形式寓教于乐的一种课程。(3)名著诗词赏析和语文大观园。教师与学生共同商量设计活动内容,由教师带着学生走出校园,采录各种声音,参观历史文化古迹,捕捉各种生活画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4)走进化学精彩世界。通过让学生做化学小实验等,让他们了解身边的化学知识。
  我校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是在努力践行“满足生命需求,提升生命质量”的办学理念指导下进行的。“满足生命需求”就是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教育的规律,让学生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拓展课堂学习的技能,让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产生持续的、可发展的学习欲望。“提升生命质量”就是让学生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变成提升生活质量和自身品位的方式,使学生成为一个有思想、有灵魂、有判断力的人,为成年后的幸福奠基。
  参考文献:
  [1]蔡铁山.做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J].华人时刊——校长,2014(5).
  [2]蔡铁山.让每一位学生感受读书是可以快乐的[J].广东教育,2013(5).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