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小说阅读限度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liaoaia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的阅读史也是精神成长史。初中学生,正值自主阅读学习的起步阶段,适时恰当的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至关重要。但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小说阅读时间非常有限,兴趣也不足。阅读状态呈现“短、浅、快”特点。在人教版初中教材中,虽然小说篇数较多,但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小说阅读的教学角度单一,缺乏原生态阅读技法的指导。基于这些问题,本文尝试提出如下解决方案。
  为了提升学生小说阅读的专注力和持久性,安静的阅读环境和兴趣必不可少。在小说阅读活动整体启动前,教师可充分利用每周的阅读课时间,培养学生静读的习惯。同时班级内组建阅读互助小组,阅读成果可在阅读课小讲堂与全班同学分享,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动力。小组轮流讲解,讲之前一周手绘宣传海报张贴在教室里,并设置提问栏目,供小组交流思考。如果需要帮助,主讲小组可在开讲之前寻求教师帮助。笔者所带班级目前已开展过“冯骥才与他的《俗世奇人》”“龙应台的万丈豪情与万丈深情——《银色仙人掌》”“三体系列”等专题分享活动。每每一个个“小老师”讲完,他们推荐的书往往都会有一部分同学抢先预订好借阅,学生的参与度思考度较之前有很大的改善。
  长篇小说需要的阅读时间较长,笔者建议学生采用“碎片化阅读批注”的小组阅读交流形式进行阅读。每个月的第一周做好阅读计划。一个月只读一个经典作家的作品,及时记录反思阅读成果,互相监督,提升阅读的系统性。具体的表格设置如下: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小说自主阅读方法和解读鉴赏方法,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篇目。教师可按故事和人物的小说基本解读图式进行课堂设计,给予学生阅读过程的指导。以《社戏》为例。
  《社戏》是鲁迅记叙童年往事的一篇经典小说。故事讲述了幼年的“我”随母归省,乡下月夜行船的经历。这次别样的经历让“我”感触颇多。初一学生在解读鲁迅这一类小说时,由于生活化的情境和主人公年龄特点,基本能够对作品中的形象情境说出自己的体验,但缺乏结构梳理和提炼。所以预习时笔者让学生选取一个最想深入探究的主题,把文中能找到的相关线索都找出来,运用图画的方式展示。下图就是学生以“《社戏》中我回乡的这次经历特别在哪里?”为探究问题,做出的第一次阅读成果。
  课堂上,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交流,在已有的图形上进行“头脑风暴”。从原始图开始向外添加,添加的角度可以是人物身份、性格,人物在故事中的语言行为、情感表现等。故事角度可以从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语言等方面入手。比如从人物性格分析入手:
  经过这一轮交流,教师可以根据小组提出的交流成果,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和形式。笔者发现学生基本围绕“这个戏到底好不好?这个豆究竟好不好吃?这次的经历我心里究竟是怎样一种体验?”这三个问题来展开。根据这几个主问题,课堂目标当堂生成为挖掘文章细节,解读背后的潜台词;学会角色体验式阅读,探索不一样的视角。这即是一种读小说的方法,同时也适用于小说的创作。学生思维自由度高,探究乐在其中。
  课堂活动形式上,笔者在这节课的讨论环節之前,设置了一个主活动,让学习小组从“我”“我的母亲”“双喜”“六一公公”里任选一个角色扮演,细读课文中对这个角色重点描写的部分,并且接受其他同学在阅读的过程中关于这个角色的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要脱离文本,依据原文的描写做合理的推断或假设。这个环节大多数学生会结合自身的经历把握出更多行为细节背后人物微妙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由此选取关键词逐步的修改之前的思维图,深化理解。小组合作拓展导图的过程便是一个思维交流碰撞生疑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交流学生对这篇小说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故事情节、人物的特点、环境特征等都会有更深入的理解。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还会找出自己值得进一步探究的点,比如“我”的情感脉络,诗意的环境与作者情感的关系等。
  导图的运用即是一个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学习的支架,思维拓展创新的支架。尤其是小说这类叙事性强、多元视角的文学作品,借助思维导图的制作的教学过程既能够充分尊重和掌握学生最初的阅读体验和水平,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小说的阅读兴趣。有了前期准备和教学指导,学生在自主进行名著阅读时便能逐步克服为难情绪。
  小说的阅读,是学生与文本、作者、世界和自我的多重对话。学生的阅读体验是动态化,生成性的,教师只需适时的观察、点拨即可。由于小说创作时代、创作风格等影响,小说种类很多,本文提出的这些策略并不能放之四海皆准,仍存在许多问题,待进一步的研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相信一定会涌现出更多更完善的解决方式,初中小说阅读教学也将迎来一个新局面。
  郑璐,女,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硕士毕业,现为宁波外国语学校初中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请回归“课”的本原  我们在教室读书学习,听老师讲课,上讲台演排,为什么偏偏叫“上课”而不叫其他什么呢?我揣摩所谓“课”,即“课农桑”之“课”,“督促”“劝勉”之意。从“课”的这个意义上我们就能体会到,学生是课堂上从事“农桑”的主动者,老师不是“我说了算”的主宰者,而就是督促、劝勉学生从事“农桑”的引导者,组织者,调度者。  从这个意义出发,老师备课的着眼点除了“把教材弄懂后,要思考我打算讲什么”
期刊
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我国文化瑰宝。“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学习国学文化经典,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民族智慧,弘扬民族精神,造就具有中华气韵、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当代学子,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的神圣使命。因此,我们应该把国学经典巧妙地融入到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语文课堂学习中与国学经典零距离对话,既开阔视野,陶冶情操,体味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更可让学生从学生时代就奠定良好的传
期刊
书籍,让过去留存,让我们今人能够感念过去。江南水乡的我,加上多年读书的氤氲,对过去知书达理的读书人,我更欣赏和追念。喜欢他们那种追求自然、崇尚自由、洒脱本真的家国情怀。  我喜欢那些读书人,热爱自然、志向高远的人,一如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着山间的变化,朝有林霏开,暮有云霞归;春有野芳发而幽香,夏有佳木秀繁,秋有水落石出,冬有白雪满枝。欧阳修把
期刊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一个国家国民阅读率的高低、阅读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其综合国力的强弱,影响到社会的总体文明程度和创造能力。而就社会个体而言,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大小、读书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他的成长、职业能力和对社会的作用的发挥。因此,阅读问题已经受到了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的4月23日定为“世界读书日”。2006年4月,中宣部、文明办等多个部门联合倡议在全国
一位老员外,特别喜欢牡丹花,庭内庭外都种满了牡丹。老员外采了几朵牡丹花,送给一位老翁,老翁很开心的插在花瓶里。隔天,邻居激动的和老翁说:“你的牡丹花,每一朵都缺了几片
初中语文教学在整个教育体系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初中语文教学承担起了相应的使命,就是为了提高我国民族素质和综合国力,做出应有的贡献。但是,虽然初中语文教学有着良好的发展,依旧存在着许多误区。因此,只有提出相应的措施,才能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将自身从误区中解救出来,促进自身的快速发展。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教师教学观念的落后。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期刊
三四十年代的上海,既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背景,也是她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空间。上海是个充满传奇的世界,而张爱玲更是传奇中的奇葩一束。张爱玲与其生活过的上海是一种“魂体相依”的关系。上海之于张爱玲,如同水之与鱼,鱼水相恋才泛起美丽的涟漪。在张爱玲笔下有着黯淡破败、无根、下沉的城市表情的上海,表现出如下几个特征:现代性、世俗性、日常性、民间性。下面我试分析现代性和世俗性两个特征。  一、现代性  “自近代上
期刊
英国医学家罗斯为了证实蚊子是疟疾病菌的媒介,日复一日地和蚊子打交道。1983年的一天,他在显微镜下看了8个小时,眼睛酸痛,视力模糊,外加天气炎热,蚊叮蝇咬,观察难以继续。可是,
《〈史记〉选读》苏教版教材使用的选修教材之一,如何在教学引领学生综合思考、深刻领悟文学巨著《史记》呢?《孟子》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司马迁也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因此我一直引导学生要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读书。下面我就以《管仲列传》为例,谈谈如何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不仅了解到管仲的为人和为政,更能管中窥豹,理解司马迁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领悟《史记》的理想人格。  《管仲列
期刊
肯德基创始人——哈伦德·山德士一生的简历:5岁时,他父亲就去世了:14岁时,他从学校辍学,开始了流浪生活:16岁时,他谎报年龄参了军,而军旅生活也是处处不顺心:18岁时,他娶了个媳妇,可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