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探究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实施

来源 :数理化学习·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gfan1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教学比较单一,主要是由老师向学生灌输知识与技能,这不利于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只能将学生培养成考试的能手.新世纪需要创新人才,需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模式,因此新课改大力提倡进行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尤其提倡开展探究式教学.开展探究式教学,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通过实验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具体的初中物理的教学中,如何有效的实施科学探究教学呢?笔者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索,在此谈谈科学探究教学的开展.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有思考解决问题的动力.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首先需要诱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方法比较多,但创设教学情境是最常用方法.比如,生活中常用到放大镜,它可以将很小的事物放大,让人们看的清楚;照相机上的镜片也是“放大镜”这样的凸透镜,但它能照出比较小的照片,还有爷爷、奶奶的老花镜,我们平常人戴了后,感觉天昏地转为什么呢?学生自然的感觉到这是一个有趣的物理问题,激发了探究其奥秘的欲望.他们就会迫切知道,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有时候可以放大,有时候可以缩小.
  二、指导与点拨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假如直接的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成功率极低.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他们的自信心会受到打击.因此,老师要发挥教学中指导、点拨的作用.使科学探究的难度降低到适合学生研究的位置.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主宰着课堂的,结合演示实验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灌输给学生,然后叫学生死记,这不利用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的深化,不少老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总是将问题直接给学生探究,自己做一个“旁观者”,学生经常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逐渐失去了信心.这样不仅浪费了教学时间,而且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对于凸透镜规律的探究,老师应该作适当的指导,从而降低点难度.具体教学时可以这样引导:首先介绍光具座的正确使用,并说明这个实验的物体是蜡烛火焰,而不是蜡烛.然后向学生粗略的说明,凸透镜成各种像的原因在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它叫物距,并说出什么叫像距.大家主要探究物距造成的不一样像的规律,并做好有关的记录.
  三、鼓励学生进行猜测
  让学生猜想物距增大像怎么变化,像距怎么变化?
  设计实验
  制定好然后测量物距、像距,然后摆放好透镜、蜡烛、光屏.并画个数据的表格.
  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老师指导学生将物体放在较远的地方,逐步靠近透镜,看看屏上像的变化情况,然后确定几个特殊的距离进行探究.如,物体在两倍焦距外、两倍焦距上、两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一倍焦距上、一倍焦距内.并把测得的数据填写在设计的表格内.当学生做完实验后,就要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数据,根据数据分析出规律.
  四、做好及时的评价工作
  评价不是可有可无的过程,而是一个画龙点睛之笔.新课程教学不是让学生学到了什么,关键是体验学习的过程,尤其要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因此在评价阶段,老师要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多激励他们,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在评价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不少学生确实努力了,他们也知道自己尽最大努力了,老师应该尊重他们,听取他们的意见,不能下一个你很不认真、很不努力的结论.同组的学生在一起合作探究,相互比较了解,谁思考的比较积极,谁做的工作比较认真,谁看的问题比较透彻,因此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是很重要的.
  五、对探究教学的思考
  1.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初中生生性好动、好奇,他们的行为常受情感的支配,如果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了兴趣,就会积极的探究;假如科学探究没有兴趣,就消极应付.因此,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时候,老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探究学习的积极性.物理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实验,学生对物理实验是由衷的感兴趣,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好的教学策略.
  2.创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亲近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发现困难及时的给予帮助.对于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要多给予鼓励和照顾,心中要装置所有的学生,而不是几个尖子学生.
  总之,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也是落实新课标的重要体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秀梅.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江苏省宝应县夏集镇中心初中 (225824)]
其他文献
近年来,金属氧钒配合物因其具有多样的生物活性受到广泛的关注和研究,其中氧钒配合物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已被报道,但其具体的抗肿瘤机制尚不明确。为进一步了解氧钒配合物
本文基于社会网络的视角,构建网络联结强度、知识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概念模型,并采用江苏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内634家文化企业的微观数据,实证检验网络联结强度对园区文化企业
构建主义学者认为,学习知识的过程,不仅仅是积累知识素养的过程,更是不断实践、不断探索和不断发展的前进过程.我国著名教育实践活动家陶行知曾经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教学论断,并积极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形所成”的精辟教学言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也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对教学活动的要求,也已不仅仅停留在“知识素养”的浅层面上,而是将“能力技能”培树作为
点评式教学是教师或学生对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进程和成效进行评判的有效活动方式,具有激励性、指导性和及时性.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在学习探知活动中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甄别能力.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总导演”,对整个教学活动进程具有引导和推进的促进作用,他们都是点评式教学活动实施的重要参与者.本文作者根据点评式教学的内在特性,对初中数学问题教学中,如何正确有效通过“点评式”教学来“解惑、授业、传道”,实现教与学的
有效教学是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数学新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为主线,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实施有效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讨.  一、创设情境,精心设计,激发兴趣  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