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谐”社会的创建离不开“和谐”的教育;“和谐”教育需要“诚信”教学。历史教师的诚信教学主要表现在:真情讲授显诚信,传授“真知”显诚信,史论有据显诚信,踏实教改显诚信,尽心辅导显诚信,诚信考评显诚信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和谐 历史 诚信教学
创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人们努力探索的一个时代主题。实践证明,“和谐”社会的创建特别需要“和谐”教育,而“和谐”教育特别需要“诚信”教学。所谓“诚信”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做到以诚信立教。所谓历史“诚信”教学是指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讲诚实守信,即实事求是,通过“诚信”的历史教学态度本身来影响学生的诚信品质,来造就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及和谐的育人环境。每位历史教师都务必树立诚信意识,坚持诚信执教,实施和谐教育。“诚信”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真情讲授显诚信
“真情讲授显诚信”是指通过投入真实情感讲授历史知识,向学生展现出富含情感的历史真相和历史知识,以此体现出教师的诚信教学。
真正的历史应是丰富多彩的,是一部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情感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情感无所不在,有爱有恨,有赞美有贬斥,有向往有悔恨,有开心有忧闷,有尊重有歧视,还有同情等,有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审美情感。复杂多样的情感被有机地融合在各类历史知识当中,即便是经济知识中也包含有对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精神的敬仰和对经济繁荣的自豪,单调、死板,苦燥、苍白不是历史的真面目。所以,讲述历史知识要赋予真情。真情就是要有真情实感,只有饱含真情实感才能赋于历史以生命,才能向学生展现出历史的真相和真实的历史知识。如果上课时置身度外,照本宣科,脸无表情,心无感情,嘴无激情,口是心非,那就没有真诚地向学生讲述“真正的”历史,这就是教师教学不诚信的表现。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充分展示历史富含情感的真相,就必须深钻教材,领悟其中潜在的情感因素,并进行语言上的加工提炼,“充分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用抑扬顿挫的语言,喜怒哀乐的表情去讲述每一个历史故事,让学生产生共鸣”。虚情假意、娇揉造作的“情感”会使历史失去应有的真实感和严肃性,令人觉得反感可笑,也反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传授“真知”显诚信
所谓“真知”,这里指经得起考证或论证的、正确无误的历史事实和史学观点等历史知识。“传授‘真知’显诚信”意思是指通过向学生讲授明白无误的、可靠的历史知识,来体现教师的诚信教学。
历史教材中的历史知识都是部分学者在某一特定时期作出的史学结论,所以它们不可能都是千真万确、千古不变的,有一些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更变的。特别是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多,考古技术的越来越进步,随着现代计算机等先进设备在史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教材中原有的一些史学观点可能重新受到挑战,新的观点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能拘泥教材,固守过去,要开放思想,及时全面了解最新史学动态,把最新的、最可靠的、最准确的历史知识教给学生,过时的、含糊的、甚至错误的观点及时给同学更正或解释清楚,自己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弄明白,以教给学生以真知,更不能在教学中有意夸张、歪曲史实。“历史教学的科学性要求,就是要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进行教学,要教给学生符合历史真实的知识。”
比如,记得读初中时的教材曾经说:“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随着对甲骨文研究的不断深入,史学家和文字学家发现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于是现在教材不再这样提了。我们学校现用教材中还称“半坡、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意思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证据是在河姆渡发现距今五六千年的水稻化石。可是,近年考古学家又发现了江西万年县仙人洞中有距今一万年前的水稻化石。关于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教材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定为是公元前841年,夏、商、周的建立时间也不准确。经近年来的考证,中国历史的确切纪年推前到了公元前2070年,夏、商、周建立的准确年代分别是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这些现都已更新进了新编的教材。
再比如,关于中国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功绩问题,在教学中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能全盘抹杀,否则就是故意对学生隐瞒历史真相,事实上只不过是在自欺欺人。前段时间,关于伪满洲的国务院遗址和广东省的汉奸建筑是否该折除的问题引起了社会众多人士的争论,有人主张折除,理由是“耻辱建筑代表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折除后可使我们的后人慢慢淡忘那段民族的耻辱史。可是我们必须承认“不管是光荣的历史,还是耻辱的历史,都是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完整的记忆、完整的历史,才是正常记忆、正常历史。否则,它们都将是残缺的、病态的。”
三、史论有据显诚信
“史论有据”的意思是讲述教材中的历史事实、史学理论观点,要有理有据,以理服人,进行充分地分析,做到观点与材料统一,达到论从史出,“水到渠成”的效果,不能简单地照本宣读结论而已。分析史论就像是写议论文,要说明你的观点,就必须大量引用有力的论据来进行论证,否则你的观点就没有说服力,史论分析也是这样的。如果教师仅宣读一下教科书上的某一观点或结论,而不加以充分论证,那么这个史学观点也就难以让学生信服,会使学生对之产生怀疑,认为教材内容不可靠。如果不能以理服人,或连自己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却去强迫学生生硬地接受,那么这是一种不诚信的教学态度。
教师应当怎样来诚信地分析史论呢?光讲理论不行,得用大量的历史资料来论证。
我们学校现在使用的历史教材其内容除正文(宋体字)外,还有许多文献资料的原文(黑体字,竖排)以及大量的历史图片。就《中国历史》(全一册)而言,教材中共引用文献资料原文112条,各种历史图片413幅(包括历史地图),另外,还有专门配套的历史地图册。编者为什么要在教材正文之外安排如此之多的有关资料呢?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增加史论的可信度,传达历史的真实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材中的有关史学观点,减少对史学观点的质疑,从而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历史教师在分析史论时,应当充分地发挥这些文献资料原文、历史图片的作用,甚至可以收集、补充教材之外的其它的历史资料,如各种历史声象制品、历史图片、历史漫画、文字、数据、历史实物、最新考古成就、诗词、童谣等来作为分析的依据,这样分析史论有根有据,令人信服,又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真凭实据最能捍卫历史”这句话很有道理,这就体现了诚信教学的理念。
四、踏实教改显诚信
“教改”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简称。以素质教育为目的,大力推进历史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当前历史教育的一项迫切任务,也是我国整个教育改革“工程”的重要一部分,是教育发展形势所迫。所以积极地投身到历史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大潮中去是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应担当起的职责,而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地参与态度是诚信对待改革与创新的根本体现,这种诚信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改革与创新的效果,影响到改革与创新成果的可信度。教改态度端正,工作踏实,改革与创新成果令人信服,这是诚信教学的重要表现。相反,如果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或者工作浮于表面,搞形式主义,欺上满下,应付检查评比,或者仅仅是为了哗众取宠、标新立异,改革与创新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可信度低,甚至荒谬可笑,这是显失诚信的教学态度,背离了“和谐”教育的宗旨。
概括起来,“踏实教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态度要端正。首先,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历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性;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纸上谈兵;再次,不要走过场,或刻意“表演”一番后就完事,要实事求是,经常摸索,总结经验并在实践中加以推广。有的历史教师在参评“教改课”或“优质课”时,预先在赛前三番五次地让学生“彩排”,或者事先安排“中意”的学生回答课堂提问,等等,这些欺骗老师和学生的做法是教改态度不诚信、不端正的典型表现。
二是成果要可信。其意思是改革和创新得出的结论、观点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要能经得起论证,不能悖于史实和事实,不能刻意哗众取宠、标新立异,否则可信度就低,这也就是改革与创新不诚信的表现,是教学不诚信的表现。
加快教学改革与创新推进素质教育是我们大力提倡的响亮的基础教育口号,好像多年来也是在风风火火地“改”,但其实大多都是糊弄人的表面工作,没有多大实效,特别是仍以中考、高考成绩论高低成败的今天,在中小学大张旗鼓地搞所谓素质教育其实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虚假性十分明显。而我们中师升学竞争性不强,主要的是要培养素质全面的小学教师,所以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开展起来阻力较小。我们每个中师历史教师应该好好把握这种优越形势,确实投身到历史教学的改革浪潮中去,为历史学科教学本身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尽一份份内之责。
五、尽心辅导显诚信
教师课后辅导主要指各种自习课辅导,比如,早自习、晚自习、上下午课程计划安排中的自习课等,还包括自习课之外的其它时间的各种形式的辅导,比如,在办公室里辅导,家庭(学生家或老师家)辅导,电话辅导,上网辅导,书信辅导,等等。
教师课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课后延伸,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巩固、补充、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地“教”,而且要在课后积极地“辅”。教师应在自习课期间主动深入到同学当中,帮助同学排难解惑。辅导时要有耐心,悉心指导,不厌其烦,三五九等,一视同仁,这是以诚执教的表现。
就老师下班辅导问题,我校有这样一条似乎不大合情理的制度:要求各班学习委员对当晚下到本班辅导的老师进行详细的登记,什么学科,什么教师,几时几分至几时几分,并且要有另外至少三位学生的签字证明,第二天把情况上交到学校教务处。各科老师下班辅导本是份内职责,在情在理,为什么学校还要定这样一条制度呢?原来,许多教师并不自觉、主动地下班辅导,有的十天半月甚至几个月不下一次班,有的姗姗来迟,或者前门进后门出,三分钟不到就一去不复回,走走过场而已。有的教师辅导时不能一视同仁,轻视甚至歧视“差生”。教师如此“辅导”对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是对教学严重不诚信的表现,与“和谐”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历史课是变成了“杂课”,各方面都不够重视,这是事实。但是,我们历史教师不能因此而不负责任地对待自己的辅导职责,哪怕没有一个学生向你提问题,你也应该按时到位,并坚守在教室里,不能溜之大吉,这是我们诚信辅导、诚信教学的表现。
六、诚信考评显诚信
“诚信考评显诚信”是指历史教师通过客观地考查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业成绩,来体现教师的诚信教学态度。学业考评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诚信地考评学业是历史诚教学信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要求历史教师在考评操作过程中做到科学化、公正化。
历史学业的诚信考评首先表现在,历史学业考评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历史教学与历史学业评价不能分离,“学业评价要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各项标准,以整体组合的量化结构全面评定,避免单凭知识考核分数为唯一标准评定。按照重培养过程轻结果的原则,就要将整个评价过程细化。”李德成和王常樟老师也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一文中提倡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比如,我校学生历史学业成绩要求包括历史课堂练习成绩、历史课堂表现成绩、历史课后作业(包括历史小论文)成绩、历史活动课表现成绩、各种历史类比赛成绩、各种历史考试成绩,等等。最后的学期、学年成绩是以上各类成绩的综合。比如,宁师实行过“四六开”制,即学期成绩100%=各种平时成绩占40% 期中考试成绩占60%;学年成绩100%=上学期成绩占40% 下学期成绩占60%。
历史学业的诚信考评还表现在,教师在考核评定学生学业成绩时的态度要做到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具体表现在:各类作业和考试的布置、安排要适时适量适度,严禁学生抄袭;考试试题不应从别处照搬,应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认真制题;作业、试题应在事后及时讲评;批改时尽量避免错改、漏改、不改和计分错误,更不能让学生代改。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不能仅凭某项成绩论优劣,更不能搞“一票否决制”;各种评价要及时、细心、公平,不感情用事,等等。违反以上做法都是教学态度不诚信的表现,它会使评价失去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试想,如果学生发现一则历史小论文全班五十个同学人人都得60分,无一例外,那么,学生会对老师的做法产生何种感想呢?
和谐社会的创建离不开和谐的教育;“和谐”教育需要“诚信”教学。“诚信”教学意义无比深远,内涵无限广泛,途径不拘几种。在历史学科中进行“诚信”教学有其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作为一名历史专业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做到“诚信”教学,以诚信的教学态度践行“和谐”教育理念,并最终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邓璟生.寓情感教育于中学历史教学之中.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2,15(2):70.
[2]刘彩虹.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出路.池州师专学报,2002.
[3]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试用本)中国历史(全一册).1999.3.
[4]“耻辱”是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南方都市报(社论),2005-9-11.
[5]展示真凭实据最能捍卫历史.南昌《信息日报》时评,2005-8-12.
[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7.
[7]王建立.试论中学历史教学内容与模式的根本变革.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21(6):68.
(作者单位:江西宁都师范学校)
[关键词]和谐 历史 诚信教学
创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人们努力探索的一个时代主题。实践证明,“和谐”社会的创建特别需要“和谐”教育,而“和谐”教育特别需要“诚信”教学。所谓“诚信”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做到以诚信立教。所谓历史“诚信”教学是指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活动过程中要讲诚实守信,即实事求是,通过“诚信”的历史教学态度本身来影响学生的诚信品质,来造就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及和谐的育人环境。每位历史教师都务必树立诚信意识,坚持诚信执教,实施和谐教育。“诚信”教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真情讲授显诚信
“真情讲授显诚信”是指通过投入真实情感讲授历史知识,向学生展现出富含情感的历史真相和历史知识,以此体现出教师的诚信教学。
真正的历史应是丰富多彩的,是一部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情感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情感无所不在,有爱有恨,有赞美有贬斥,有向往有悔恨,有开心有忧闷,有尊重有歧视,还有同情等,有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审美情感。复杂多样的情感被有机地融合在各类历史知识当中,即便是经济知识中也包含有对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精神的敬仰和对经济繁荣的自豪,单调、死板,苦燥、苍白不是历史的真面目。所以,讲述历史知识要赋予真情。真情就是要有真情实感,只有饱含真情实感才能赋于历史以生命,才能向学生展现出历史的真相和真实的历史知识。如果上课时置身度外,照本宣科,脸无表情,心无感情,嘴无激情,口是心非,那就没有真诚地向学生讲述“真正的”历史,这就是教师教学不诚信的表现。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向学生充分展示历史富含情感的真相,就必须深钻教材,领悟其中潜在的情感因素,并进行语言上的加工提炼,“充分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用抑扬顿挫的语言,喜怒哀乐的表情去讲述每一个历史故事,让学生产生共鸣”。虚情假意、娇揉造作的“情感”会使历史失去应有的真实感和严肃性,令人觉得反感可笑,也反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传授“真知”显诚信
所谓“真知”,这里指经得起考证或论证的、正确无误的历史事实和史学观点等历史知识。“传授‘真知’显诚信”意思是指通过向学生讲授明白无误的、可靠的历史知识,来体现教师的诚信教学。
历史教材中的历史知识都是部分学者在某一特定时期作出的史学结论,所以它们不可能都是千真万确、千古不变的,有一些是会随着社会的发展、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更变的。特别是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增多,考古技术的越来越进步,随着现代计算机等先进设备在史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教材中原有的一些史学观点可能重新受到挑战,新的观点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历史教师不能拘泥教材,固守过去,要开放思想,及时全面了解最新史学动态,把最新的、最可靠的、最准确的历史知识教给学生,过时的、含糊的、甚至错误的观点及时给同学更正或解释清楚,自己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弄明白,以教给学生以真知,更不能在教学中有意夸张、歪曲史实。“历史教学的科学性要求,就是要安照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进行教学,要教给学生符合历史真实的知识。”
比如,记得读初中时的教材曾经说:“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随着对甲骨文研究的不断深入,史学家和文字学家发现这一观点是错误的,于是现在教材不再这样提了。我们学校现用教材中还称“半坡、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意思是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证据是在河姆渡发现距今五六千年的水稻化石。可是,近年考古学家又发现了江西万年县仙人洞中有距今一万年前的水稻化石。关于中国历史确切纪年的开始,教材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定为是公元前841年,夏、商、周的建立时间也不准确。经近年来的考证,中国历史的确切纪年推前到了公元前2070年,夏、商、周建立的准确年代分别是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这些现都已更新进了新编的教材。
再比如,关于中国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功绩问题,在教学中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不能全盘抹杀,否则就是故意对学生隐瞒历史真相,事实上只不过是在自欺欺人。前段时间,关于伪满洲的国务院遗址和广东省的汉奸建筑是否该折除的问题引起了社会众多人士的争论,有人主张折除,理由是“耻辱建筑代表一段不堪回首的记忆”,折除后可使我们的后人慢慢淡忘那段民族的耻辱史。可是我们必须承认“不管是光荣的历史,还是耻辱的历史,都是历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只有完整的记忆、完整的历史,才是正常记忆、正常历史。否则,它们都将是残缺的、病态的。”
三、史论有据显诚信
“史论有据”的意思是讲述教材中的历史事实、史学理论观点,要有理有据,以理服人,进行充分地分析,做到观点与材料统一,达到论从史出,“水到渠成”的效果,不能简单地照本宣读结论而已。分析史论就像是写议论文,要说明你的观点,就必须大量引用有力的论据来进行论证,否则你的观点就没有说服力,史论分析也是这样的。如果教师仅宣读一下教科书上的某一观点或结论,而不加以充分论证,那么这个史学观点也就难以让学生信服,会使学生对之产生怀疑,认为教材内容不可靠。如果不能以理服人,或连自己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却去强迫学生生硬地接受,那么这是一种不诚信的教学态度。
教师应当怎样来诚信地分析史论呢?光讲理论不行,得用大量的历史资料来论证。
我们学校现在使用的历史教材其内容除正文(宋体字)外,还有许多文献资料的原文(黑体字,竖排)以及大量的历史图片。就《中国历史》(全一册)而言,教材中共引用文献资料原文112条,各种历史图片413幅(包括历史地图),另外,还有专门配套的历史地图册。编者为什么要在教材正文之外安排如此之多的有关资料呢?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增加史论的可信度,传达历史的真实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教材中的有关史学观点,减少对史学观点的质疑,从而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历史教师在分析史论时,应当充分地发挥这些文献资料原文、历史图片的作用,甚至可以收集、补充教材之外的其它的历史资料,如各种历史声象制品、历史图片、历史漫画、文字、数据、历史实物、最新考古成就、诗词、童谣等来作为分析的依据,这样分析史论有根有据,令人信服,又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示真凭实据最能捍卫历史”这句话很有道理,这就体现了诚信教学的理念。
四、踏实教改显诚信
“教改”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简称。以素质教育为目的,大力推进历史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当前历史教育的一项迫切任务,也是我国整个教育改革“工程”的重要一部分,是教育发展形势所迫。所以积极地投身到历史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大潮中去是每一位历史教育工作者应担当起的职责,而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地参与态度是诚信对待改革与创新的根本体现,这种诚信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改革与创新的效果,影响到改革与创新成果的可信度。教改态度端正,工作踏实,改革与创新成果令人信服,这是诚信教学的重要表现。相反,如果抱着事不关己的态度,或者工作浮于表面,搞形式主义,欺上满下,应付检查评比,或者仅仅是为了哗众取宠、标新立异,改革与创新成果没有实用价值,可信度低,甚至荒谬可笑,这是显失诚信的教学态度,背离了“和谐”教育的宗旨。
概括起来,“踏实教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态度要端正。首先,要从思想深处认识到历史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性;其次,要理论联系实际,不能纸上谈兵;再次,不要走过场,或刻意“表演”一番后就完事,要实事求是,经常摸索,总结经验并在实践中加以推广。有的历史教师在参评“教改课”或“优质课”时,预先在赛前三番五次地让学生“彩排”,或者事先安排“中意”的学生回答课堂提问,等等,这些欺骗老师和学生的做法是教改态度不诚信、不端正的典型表现。
二是成果要可信。其意思是改革和创新得出的结论、观点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要能经得起论证,不能悖于史实和事实,不能刻意哗众取宠、标新立异,否则可信度就低,这也就是改革与创新不诚信的表现,是教学不诚信的表现。
加快教学改革与创新推进素质教育是我们大力提倡的响亮的基础教育口号,好像多年来也是在风风火火地“改”,但其实大多都是糊弄人的表面工作,没有多大实效,特别是仍以中考、高考成绩论高低成败的今天,在中小学大张旗鼓地搞所谓素质教育其实是不切实际的,所以虚假性十分明显。而我们中师升学竞争性不强,主要的是要培养素质全面的小学教师,所以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开展起来阻力较小。我们每个中师历史教师应该好好把握这种优越形势,确实投身到历史教学的改革浪潮中去,为历史学科教学本身的发展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尽一份份内之责。
五、尽心辅导显诚信
教师课后辅导主要指各种自习课辅导,比如,早自习、晚自习、上下午课程计划安排中的自习课等,还包括自习课之外的其它时间的各种形式的辅导,比如,在办公室里辅导,家庭(学生家或老师家)辅导,电话辅导,上网辅导,书信辅导,等等。
教师课后辅导是课堂教学的课后延伸,是教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巩固、补充、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认真地“教”,而且要在课后积极地“辅”。教师应在自习课期间主动深入到同学当中,帮助同学排难解惑。辅导时要有耐心,悉心指导,不厌其烦,三五九等,一视同仁,这是以诚执教的表现。
就老师下班辅导问题,我校有这样一条似乎不大合情理的制度:要求各班学习委员对当晚下到本班辅导的老师进行详细的登记,什么学科,什么教师,几时几分至几时几分,并且要有另外至少三位学生的签字证明,第二天把情况上交到学校教务处。各科老师下班辅导本是份内职责,在情在理,为什么学校还要定这样一条制度呢?原来,许多教师并不自觉、主动地下班辅导,有的十天半月甚至几个月不下一次班,有的姗姗来迟,或者前门进后门出,三分钟不到就一去不复回,走走过场而已。有的教师辅导时不能一视同仁,轻视甚至歧视“差生”。教师如此“辅导”对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是对教学严重不诚信的表现,与“和谐”教育理念背道而驰。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历史课是变成了“杂课”,各方面都不够重视,这是事实。但是,我们历史教师不能因此而不负责任地对待自己的辅导职责,哪怕没有一个学生向你提问题,你也应该按时到位,并坚守在教室里,不能溜之大吉,这是我们诚信辅导、诚信教学的表现。
六、诚信考评显诚信
“诚信考评显诚信”是指历史教师通过客观地考查和评价学生的历史学业成绩,来体现教师的诚信教学态度。学业考评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和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诚信地考评学业是历史诚教学信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要求历史教师在考评操作过程中做到科学化、公正化。
历史学业的诚信考评首先表现在,历史学业考评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历史教学与历史学业评价不能分离,“学业评价要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各项标准,以整体组合的量化结构全面评定,避免单凭知识考核分数为唯一标准评定。按照重培养过程轻结果的原则,就要将整个评价过程细化。”李德成和王常樟老师也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的中学历史教学》一文中提倡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比如,我校学生历史学业成绩要求包括历史课堂练习成绩、历史课堂表现成绩、历史课后作业(包括历史小论文)成绩、历史活动课表现成绩、各种历史类比赛成绩、各种历史考试成绩,等等。最后的学期、学年成绩是以上各类成绩的综合。比如,宁师实行过“四六开”制,即学期成绩100%=各种平时成绩占40% 期中考试成绩占60%;学年成绩100%=上学期成绩占40% 下学期成绩占60%。
历史学业的诚信考评还表现在,教师在考核评定学生学业成绩时的态度要做到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具体表现在:各类作业和考试的布置、安排要适时适量适度,严禁学生抄袭;考试试题不应从别处照搬,应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认真制题;作业、试题应在事后及时讲评;批改时尽量避免错改、漏改、不改和计分错误,更不能让学生代改。评定学生的学业成绩不能仅凭某项成绩论优劣,更不能搞“一票否决制”;各种评价要及时、细心、公平,不感情用事,等等。违反以上做法都是教学态度不诚信的表现,它会使评价失去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试想,如果学生发现一则历史小论文全班五十个同学人人都得60分,无一例外,那么,学生会对老师的做法产生何种感想呢?
和谐社会的创建离不开和谐的教育;“和谐”教育需要“诚信”教学。“诚信”教学意义无比深远,内涵无限广泛,途径不拘几种。在历史学科中进行“诚信”教学有其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作为一名历史专业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做到“诚信”教学,以诚信的教学态度践行“和谐”教育理念,并最终为创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邓璟生.寓情感教育于中学历史教学之中.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2,15(2):70.
[2]刘彩虹.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现状与出路.池州师专学报,2002.
[3]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中等师范学校教科书(试用本)中国历史(全一册).1999.3.
[4]“耻辱”是历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南方都市报(社论),2005-9-11.
[5]展示真凭实据最能捍卫历史.南昌《信息日报》时评,2005-8-12.
[6]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7.
[7]王建立.试论中学历史教学内容与模式的根本变革.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21(6):68.
(作者单位:江西宁都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