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感恩,这是个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就一直为人们奉为美德的词汇,千百年来,华夏子民用爱和血泪在历史的长河里书写了不少动人的感恩乐章。我们生活在一个以情感为基础的文明世界里,社会在进步,经济文化在发展,历史也在一朝一代更替,由古至今世界好像每一天都在变化。可是有一个东西,它穿越了时间和空间,从历史的甬道中风尘
仆仆的走来,却一路长青,亘古不变,它就是我们情感世界的根基——爱。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爱
【中图分类号】G641
一、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和道德教育现状
作为社会骄子、时代精英的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发展主流是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这是无庸置疑的,也是令人欣慰的,然而社会上对大学生感恩意识质疑的声音却也日渐增多,负面示例不胜枚举。我们在唏嘘鄙夷的同时更多的应该是深思:我们中华民族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古训也传唱至今,知恩图报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修养和做人准则,何以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而今却变成了“一纸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在飞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社会似乎只是在忙着发展,曾经对道德标准的要求似乎也越来越低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挣钱不择手段从而越过道德底线,人们好像也慢慢习惯了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这种大量存在的不诚信甚至欺诈的社会现状自然给涉世未深的孩子们良好的道德培养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标准趋于功利化,那孩子又怎能置身事外,出淤泥而不染呢?
种种分析,人们似乎把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更多的寄希望于学校,而眼下学校教育又沦为了升学和就业的工具。所谓“师道之传道授业解惑”,然而在应试教育面前、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孩子们不得不花上所有的时间和经历去学习课本知识,这使得孩子们几乎成了考试分数的奴隶。初等教育也不得不“重智育,轻德育”,师道也好像只剩下“授业和解惑”了。从高考的洪流中顺利挤进大学校门的孩子们,脑袋里装满了应试教育强压下被硬灌进去的理论知识,对道德教育的认识更是少得可怜,感恩意识淡薄甚至缺失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大学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好像还承受了来自全社会对道德教育的巨大压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呢?我想,首先应该从感恩教育开始。
二、感恩教育工作应在爱的氛围下开展
孩子们刚从高考的压力下脱身,大学里有他们很多美好的憧憬,而且正是这些美好的憧憬让他们坚持走到了这里。也许他们自己也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冷漠和自私,因为他们这种后天自学而形成的思想没有被纠正过,恰恰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感恩教育无论何时都是不会晚的,只要我们能触动他们,我们就一定能改变他们,让他们的感恩意识不再淡薄和缺失。我一直相信,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善良热忱的,也许这些现在只是住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即使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并没有表现出来他们善良热忱的这一面,但是我依然相信那一面才是最真实的他们。可是,为什么他们不愿意表现出真正的自己,常怀一颗善良热情感恩的心去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呢?
不管是理论思想,还是形式框架,都需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来补充和完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我们要爱他们,就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他们每一个人,打开每个孩子封闭的心扉,解救出一个个真实的他们。偶尔听女儿说起她身边同学的故事,其中有一件事情让我记忆特别深刻。一位女生为了给病重的妈妈过生日,先斩后奏地买了车票,准备在第二日回家。整个九月份学校都没有安排教学任务,她都好好的在学校待着,只是想请一天假回去给妈妈过个生日。第二天她去跟老师请假,老师却勃然大怒,责备她不该先斩后奏,驳回了她请假的请求,同样作为母亲的老师甚至还有些作壁上观地说,“这个年纪了,谁没病啊?我还有病呢,怎么以前不见你回去给你妈过生日呢。”不管女孩怎么哀求,甚至辅导员都来替她求情,老师还是没有批准她请假。这本是一件很小的事,大费周章地说了那么多,其实也就是想影射一下现在有些高校的老师跟学生之间的关系。双方也许都缺乏站在他人角度考虑事情的意识,可是这位老师却并没有以身作则,甚至都没有将心比心地去信任学生的行为、理解学生的心情,女孩最终遵从了老师的意思,没有回家,可我觉得她心里对这位老师也是有失望跟埋怨的。那么我们到底应该要怎样去爱他们、怎样教会他们去爱别人呢?就像刚才上述的那件事,学生想回去给妈妈过生日,这本身就是一种感恩意识的体现。虽说事先买好了票后才跟老师请假确实有失偏颇,可若我们站在她的角度去处理这个问题,或许我们能够理解并支持她去关心、去回报、去感恩她的父母,这样将感恩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不是比长期开展理论教育来的更为实际、更有成效吗?
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政工作者该怎样去爱自己的学生,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可是最为关键的是,我们要秉承师者之心,给学生真真切切的爱,并鼓励他们去爱、去感恩。当有一天,他们都愿意敞开了心扉去生活,真诚热忱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么这群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就能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去奉献、去付出了,到那时候社会还会批判他们没有爱心、没有感恩意识、没有责任感吗?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施恩的教育活动,使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成为受教育者个人的稳定内心信念和日常学习生活的行为习惯。由感恩教育道德概念可知,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工作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热爱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在感受到爱并在爱的的氛围下学会尊重、学会感恩。
大学里的孩子们都来自五湖四海,很多都是不远千里来到这儿的,对他们来说,这是他们的另一个家,那么我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社会各界都议论说,当代大学生冷漠、缺乏责任感、缺乏感恩意识,然而这些负面评价在我们班那群孩子们的身上我从未看到过,他们很听话、很团结、很友爱,也许我的孩子们学习成绩不是最好的,但是他们却是最团结、最优秀的集体,我爱他们。当然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听到有些任课老师抱怨说,“现在的孩子思想道德修养真是一般,最基本的尊重师长都做不好。我教他们两三年了,没几个学生看到我打招呼的,真是冷漠,没礼貌。”这样的事情现在在大学校园里也算是平常了,好多老师未免尴尬,有时候学生碰见任课老师甚至都装作看不见,躲到一边走,这种现象似乎是因为当下学生尊师重道的思想变得越来越淡薄了。 为什么老师认为大学生整体表现是冷漠、缺乏责任感和感恩意识呢?老师应该受到学生的尊敬,这点是没错的,然而眼下社会媒体及舆论不断爆出一些缺少师德的老师们的丑恶行径,这也给我们教师群体的形象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我们的社会在进步,但是思想比社会进步得更快,现在的师生关系似乎已经渐渐远离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形容,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朋友式的师生关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维持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呢?我个人以为,首先我们应该主动走到学生群体当中去,尊重是相互的,我们尊重他们,他们也必然会尊重我们。也许他们的表现会让你失望,可这就是孩子,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要来接受思想政治培养和感恩道德教育,这也是为什么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应该具备的就是耐心。九零后的学生在社会上受到的争议最多,我现在带的这批九零后学生让我慢慢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九零后会让人失望。在不断追究他们身上问题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该好好思考我们自身的教育责任?“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过。”会不会是我们对他们要求太严格了呢?或者,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太功利了呢?还是,我们不够爱他们?
2.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感恩意识,在实践中切身体会感恩的魅力。
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一些故事,都有一些心酸,但内心深处的这些他们却很少向别人倾诉。刚开始我找他们谈话的时候,他们也是表现得很疏离和冷漠,不管问什么,他们都很客气、很官方地回答,但是慢慢地相处时间久了,谈话次数多了,我发现他们的心扉向我敞开了。他们中很多人都跟我说过各自心中的那些小秘密、小心酸,而我也大体了解了他们为什么会像社会上的人们看到的那样,但是在我眼里,他们是一群很活泼、很可爱的孩子,他们很有爱心,也很会替别人着想,这个班集体的团结让我很感动,作为他们的班主任,我很幸福。印象较为深刻的一次,大约是上学期的那次关于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政治学习。那一天,孩子们都说了很多心里话,都是关于对父母的感恩,对老师同学朋友的感恩,对学校社会的感恩。他们有的说着说着就泣不成声了,连我们几位老师都忍不住流泪了。因为那样一种柔软的温情在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我相信他们心里有感恩意识,并且他们时刻都带着感恩的思想在学习、在生活。悄悄走过的三年里,满满的都是我跟孩子们美好的回忆。还记得第一次圣诞节他们每个人都戴着我送的圣诞帽,开怀的笑着;还记得第一次吃我做的红烧肉他们脸上幸福的红晕;还记得那一次全班一起在我家包饺子,他们把自己弄的满身的面粉,调皮畅怀的笑......这些都成了我相册里珍贵的回忆。一路走来,看着他们一点一点的成熟,一点一点的学着去爱、学着去付出、学着去感恩,我很欣慰,也很幸福。
3.营造良好的感恩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活动,并将感恩意识渗透其中。
学校定期为学生开展政治学习、电化教育等活动,丰富大学校园文化。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充满暖意的教学氛围,构建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不断渗透感恩教育。通过大学校园广播、各院系党总支及团总支网络微博、标语条幅、宣传栏等平台,把感恩教育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始终,广泛宣传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树立感恩教育模范典型,让大学生始终置身于一种浓烈的感恩氛围当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并感受爱和感恩。
参考文献:
1.关丹斌.运用感恩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内涵[J].科技资讯,2009(11)
2.胡斗猛,敬慰.用感恩教育贯穿高校思政工作始终[J].科教导刊,2011(8)
3.李擎,楼利高.感恩教育与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
仆仆的走来,却一路长青,亘古不变,它就是我们情感世界的根基——爱。
【关键词】大学生;感恩教育;爱
【中图分类号】G641
一、当代大学生的感恩意识和道德教育现状
作为社会骄子、时代精英的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发展主流是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这是无庸置疑的,也是令人欣慰的,然而社会上对大学生感恩意识质疑的声音却也日渐增多,负面示例不胜枚举。我们在唏嘘鄙夷的同时更多的应该是深思:我们中华民族的感恩教育源远流长,“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古训也传唱至今,知恩图报是每个人应有的基本道德修养和做人准则,何以这个流传了几千年的传统美德而今却变成了“一纸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在飞速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升,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社会似乎只是在忙着发展,曾经对道德标准的要求似乎也越来越低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挣钱不择手段从而越过道德底线,人们好像也慢慢习惯了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这种大量存在的不诚信甚至欺诈的社会现状自然给涉世未深的孩子们良好的道德培养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标准趋于功利化,那孩子又怎能置身事外,出淤泥而不染呢?
种种分析,人们似乎把对孩子的道德教育更多的寄希望于学校,而眼下学校教育又沦为了升学和就业的工具。所谓“师道之传道授业解惑”,然而在应试教育面前、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孩子们不得不花上所有的时间和经历去学习课本知识,这使得孩子们几乎成了考试分数的奴隶。初等教育也不得不“重智育,轻德育”,师道也好像只剩下“授业和解惑”了。从高考的洪流中顺利挤进大学校门的孩子们,脑袋里装满了应试教育强压下被硬灌进去的理论知识,对道德教育的认识更是少得可怜,感恩意识淡薄甚至缺失似乎也就顺理成章了。大学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好像还承受了来自全社会对道德教育的巨大压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做好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呢?我想,首先应该从感恩教育开始。
二、感恩教育工作应在爱的氛围下开展
孩子们刚从高考的压力下脱身,大学里有他们很多美好的憧憬,而且正是这些美好的憧憬让他们坚持走到了这里。也许他们自己也没有注意到自己的冷漠和自私,因为他们这种后天自学而形成的思想没有被纠正过,恰恰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感恩教育无论何时都是不会晚的,只要我们能触动他们,我们就一定能改变他们,让他们的感恩意识不再淡薄和缺失。我一直相信,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善良热忱的,也许这些现在只是住在他们的心灵深处。即使他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并没有表现出来他们善良热忱的这一面,但是我依然相信那一面才是最真实的他们。可是,为什么他们不愿意表现出真正的自己,常怀一颗善良热情感恩的心去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呢?
不管是理论思想,还是形式框架,都需要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来补充和完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我们要爱他们,就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去爱他们每一个人,打开每个孩子封闭的心扉,解救出一个个真实的他们。偶尔听女儿说起她身边同学的故事,其中有一件事情让我记忆特别深刻。一位女生为了给病重的妈妈过生日,先斩后奏地买了车票,准备在第二日回家。整个九月份学校都没有安排教学任务,她都好好的在学校待着,只是想请一天假回去给妈妈过个生日。第二天她去跟老师请假,老师却勃然大怒,责备她不该先斩后奏,驳回了她请假的请求,同样作为母亲的老师甚至还有些作壁上观地说,“这个年纪了,谁没病啊?我还有病呢,怎么以前不见你回去给你妈过生日呢。”不管女孩怎么哀求,甚至辅导员都来替她求情,老师还是没有批准她请假。这本是一件很小的事,大费周章地说了那么多,其实也就是想影射一下现在有些高校的老师跟学生之间的关系。双方也许都缺乏站在他人角度考虑事情的意识,可是这位老师却并没有以身作则,甚至都没有将心比心地去信任学生的行为、理解学生的心情,女孩最终遵从了老师的意思,没有回家,可我觉得她心里对这位老师也是有失望跟埋怨的。那么我们到底应该要怎样去爱他们、怎样教会他们去爱别人呢?就像刚才上述的那件事,学生想回去给妈妈过生日,这本身就是一种感恩意识的体现。虽说事先买好了票后才跟老师请假确实有失偏颇,可若我们站在她的角度去处理这个问题,或许我们能够理解并支持她去关心、去回报、去感恩她的父母,这样将感恩教育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不是比长期开展理论教育来的更为实际、更有成效吗?
作为高校大学生思政工作者该怎样去爱自己的学生,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可是最为关键的是,我们要秉承师者之心,给学生真真切切的爱,并鼓励他们去爱、去感恩。当有一天,他们都愿意敞开了心扉去生活,真诚热忱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么这群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就能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去奉献、去付出了,到那时候社会还会批判他们没有爱心、没有感恩意识、没有责任感吗?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对策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知恩、感恩、报恩以至施恩的教育活动,使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成为受教育者个人的稳定内心信念和日常学习生活的行为习惯。由感恩教育道德概念可知,大学生的感恩教育工作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热爱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在感受到爱并在爱的的氛围下学会尊重、学会感恩。
大学里的孩子们都来自五湖四海,很多都是不远千里来到这儿的,对他们来说,这是他们的另一个家,那么我就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社会各界都议论说,当代大学生冷漠、缺乏责任感、缺乏感恩意识,然而这些负面评价在我们班那群孩子们的身上我从未看到过,他们很听话、很团结、很友爱,也许我的孩子们学习成绩不是最好的,但是他们却是最团结、最优秀的集体,我爱他们。当然日常生活中也常常会听到有些任课老师抱怨说,“现在的孩子思想道德修养真是一般,最基本的尊重师长都做不好。我教他们两三年了,没几个学生看到我打招呼的,真是冷漠,没礼貌。”这样的事情现在在大学校园里也算是平常了,好多老师未免尴尬,有时候学生碰见任课老师甚至都装作看不见,躲到一边走,这种现象似乎是因为当下学生尊师重道的思想变得越来越淡薄了。 为什么老师认为大学生整体表现是冷漠、缺乏责任感和感恩意识呢?老师应该受到学生的尊敬,这点是没错的,然而眼下社会媒体及舆论不断爆出一些缺少师德的老师们的丑恶行径,这也给我们教师群体的形象带来了非常恶劣的影响。我们的社会在进步,但是思想比社会进步得更快,现在的师生关系似乎已经渐渐远离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形容,更多的应该是一种朋友式的师生关系,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维持这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呢?我个人以为,首先我们应该主动走到学生群体当中去,尊重是相互的,我们尊重他们,他们也必然会尊重我们。也许他们的表现会让你失望,可这就是孩子,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要来接受思想政治培养和感恩道德教育,这也是为什么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应该具备的就是耐心。九零后的学生在社会上受到的争议最多,我现在带的这批九零后学生让我慢慢明白了,为什么我们看到的九零后会让人失望。在不断追究他们身上问题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该好好思考我们自身的教育责任?“子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过。”会不会是我们对他们要求太严格了呢?或者,是不是我们的教育太功利了呢?还是,我们不够爱他们?
2.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培养感恩意识,在实践中切身体会感恩的魅力。
每个学生的心里都有一些故事,都有一些心酸,但内心深处的这些他们却很少向别人倾诉。刚开始我找他们谈话的时候,他们也是表现得很疏离和冷漠,不管问什么,他们都很客气、很官方地回答,但是慢慢地相处时间久了,谈话次数多了,我发现他们的心扉向我敞开了。他们中很多人都跟我说过各自心中的那些小秘密、小心酸,而我也大体了解了他们为什么会像社会上的人们看到的那样,但是在我眼里,他们是一群很活泼、很可爱的孩子,他们很有爱心,也很会替别人着想,这个班集体的团结让我很感动,作为他们的班主任,我很幸福。印象较为深刻的一次,大约是上学期的那次关于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政治学习。那一天,孩子们都说了很多心里话,都是关于对父母的感恩,对老师同学朋友的感恩,对学校社会的感恩。他们有的说着说着就泣不成声了,连我们几位老师都忍不住流泪了。因为那样一种柔软的温情在感动着我们每一个人,我相信他们心里有感恩意识,并且他们时刻都带着感恩的思想在学习、在生活。悄悄走过的三年里,满满的都是我跟孩子们美好的回忆。还记得第一次圣诞节他们每个人都戴着我送的圣诞帽,开怀的笑着;还记得第一次吃我做的红烧肉他们脸上幸福的红晕;还记得那一次全班一起在我家包饺子,他们把自己弄的满身的面粉,调皮畅怀的笑......这些都成了我相册里珍贵的回忆。一路走来,看着他们一点一点的成熟,一点一点的学着去爱、学着去付出、学着去感恩,我很欣慰,也很幸福。
3.营造良好的感恩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活动,并将感恩意识渗透其中。
学校定期为学生开展政治学习、电化教育等活动,丰富大学校园文化。高校大学生感恩教育的主阵地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充满暖意的教学氛围,构建一种良好的教育环境,不断渗透感恩教育。通过大学校园广播、各院系党总支及团总支网络微博、标语条幅、宣传栏等平台,把感恩教育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体系始终,广泛宣传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树立感恩教育模范典型,让大学生始终置身于一种浓烈的感恩氛围当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的同时一并感受爱和感恩。
参考文献:
1.关丹斌.运用感恩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内涵[J].科技资讯,2009(11)
2.胡斗猛,敬慰.用感恩教育贯穿高校思政工作始终[J].科教导刊,2011(8)
3.李擎,楼利高.感恩教育与大学生完整人格的培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