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討腹腔镜与开放肾部分切除术对局限性肾肿瘤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局限性肾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18例行开放肾部分切除术,观察组18例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手术前、后肾功能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差异不显著,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感染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11%,显著低于对照组2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24h血肌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手术前血肌酐水平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与开放肾部分切除术对局限性肾肿瘤的疗效均较好,而腹腔镜的应用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开放肾部分切除术;局限性肾肿瘤
临床上局限性。肾肿瘤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其主要可以分为根治性肾切除术与肾部分切除术,后者由于可以保留肾功能,因此得到医生与患者的青睐。本文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局限性肾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局限性肾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初次就诊,属于是单发病变,肿瘤直径均≤4cm。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18例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26~72岁,平均(43.68±1.82)岁;左侧10例,右侧8例。对照组18例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25~76岁,平均(44.53±1.76)岁;左侧9例,右侧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本组研究中,对照组所有患者行开放肾部分切除术,观察组所有患者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具体如下:
(1)开放。肾部分切除术。所有患者均接受全麻,取健侧卧位,将腰桥抬高,在术前做好皮肤准备(消毒、贴皮肤保护膜)。在12肋缘处作一切口,依次将皮肤、组织、肌层、筋膜切开,将肾动脉、肾脏游离出来,确保肿瘤充分暴露后,在与肿瘤边缘相距0.5cm位置通过电凝刀将肾包膜切开,并把切除位置标注好,以BuHdog血管夹阻断肾动脉(注意记录阻断时间),以剪刀按照标注好的位置将肿瘤与部分正常肾实质组织切除。若是患者出现集合系统破损,则需通过4-0可吸收缝线采取“8字”缝合的方式将集合系统修补,然后以2-0可吸收缝线进行修补,于肾实质创缘距离1.0cm的位置进针至创面基底,并在对称位置出针,缝针间距控制在1.0cm,实现对肾脏创缘的间断缝合;若是患者未出现集合系统破损,即可对肾实质创缘进行直接缝合。完成缝合后,将肾脏血流恢复,对肾脏缝合创面进行观察,确保无活动性出血、血供恢复后,放置肾周引流管,逐步关闭切口。
(2)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所有患者均接受全麻,取健侧卧位,将腰桥抬高,在术前做好皮肤准备(消毒、贴皮肤保护膜)。在腹膜后腔建立操作空间,取腋后线、腋前线肋缘下端、腋部中段髂嵴线三处,分别作操作通道、放置10mm To-car,气腹压力、气流量分别设为12mm/Hg、20L/min。以分离钳、超声刀,将肾周筋膜切开,充分暴露。肾脏背侧,分离肾动脉、游离肾脏,确保肿瘤充分暴露后,通过无损伤血管夹阻断肾动脉(注意记录阻断时间),与肿瘤边缘相距0.5cm位置将肿瘤与部分正常肾实质组织切除。剩余操作与对照组基本一致。
1.3观察指标
(1)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主要包括: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2)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切口、肺部以及泌尿系感染。(3)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肾功能指标,主要包括术前、术后24h、术后1周的血肌酐水平(Serumcreafinine,SCr)。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20.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以(x±s)、(%)表示,使用t检验、x2检验,若是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分析
经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分析
经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术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分析
经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24h血肌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手术前血肌酐水平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局限性肾肿瘤的直径≤4cm,由于病变体积小、对周围组织浸润少,保留肾功能的肾部分切除术应用具有可行性。根据相关研究显示,与根治性肾切除术相比,保留肾功能的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后患者的无瘤生存率、转移复发率等无明显差异,表明其对局限性肾肿瘤疗效显著。
现阶段我国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的應用越来越广泛,这也就使得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应用成为可能,根据相关研究显示,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创伤小,患者可实现快速恢复。虽然目前泌尿外科医生均倾向于使用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但是因为诸多技术限制,如:腹腔镜下游离肾脏、缝合肾实质等操作复杂,对于术者的技术要求较高,因此普及度还不如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
本组研究中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局限性肾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18例患者行开放肾部分切除术,观察组18例患者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对两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经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差异不显著,而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切口感染、泌尿系感染各1例,总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各2例,泌尿系感染1例,总发生率为27.78%;两组患者手术前血肌酐水平差异不显著,观察组术后24h血肌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1周,两组患者手术前血肌酐水平差异不显著。
综上所述,腹腔镜与开放肾部分切除术对局限性肾肿瘤的疗效均较好,其中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较小,有利于患者快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开放肾部分切除术;局限性肾肿瘤
临床上局限性。肾肿瘤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其主要可以分为根治性肾切除术与肾部分切除术,后者由于可以保留肾功能,因此得到医生与患者的青睐。本文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局限性肾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局限性肾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为初次就诊,属于是单发病变,肿瘤直径均≤4cm。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18例中,男性10例,女性8例;年龄26~72岁,平均(43.68±1.82)岁;左侧10例,右侧8例。对照组18例中,男性11例,女性7例;年龄25~76岁,平均(44.53±1.76)岁;左侧9例,右侧9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资料均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本组研究中,对照组所有患者行开放肾部分切除术,观察组所有患者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具体如下:
(1)开放。肾部分切除术。所有患者均接受全麻,取健侧卧位,将腰桥抬高,在术前做好皮肤准备(消毒、贴皮肤保护膜)。在12肋缘处作一切口,依次将皮肤、组织、肌层、筋膜切开,将肾动脉、肾脏游离出来,确保肿瘤充分暴露后,在与肿瘤边缘相距0.5cm位置通过电凝刀将肾包膜切开,并把切除位置标注好,以BuHdog血管夹阻断肾动脉(注意记录阻断时间),以剪刀按照标注好的位置将肿瘤与部分正常肾实质组织切除。若是患者出现集合系统破损,则需通过4-0可吸收缝线采取“8字”缝合的方式将集合系统修补,然后以2-0可吸收缝线进行修补,于肾实质创缘距离1.0cm的位置进针至创面基底,并在对称位置出针,缝针间距控制在1.0cm,实现对肾脏创缘的间断缝合;若是患者未出现集合系统破损,即可对肾实质创缘进行直接缝合。完成缝合后,将肾脏血流恢复,对肾脏缝合创面进行观察,确保无活动性出血、血供恢复后,放置肾周引流管,逐步关闭切口。
(2)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所有患者均接受全麻,取健侧卧位,将腰桥抬高,在术前做好皮肤准备(消毒、贴皮肤保护膜)。在腹膜后腔建立操作空间,取腋后线、腋前线肋缘下端、腋部中段髂嵴线三处,分别作操作通道、放置10mm To-car,气腹压力、气流量分别设为12mm/Hg、20L/min。以分离钳、超声刀,将肾周筋膜切开,充分暴露。肾脏背侧,分离肾动脉、游离肾脏,确保肿瘤充分暴露后,通过无损伤血管夹阻断肾动脉(注意记录阻断时间),与肿瘤边缘相距0.5cm位置将肿瘤与部分正常肾实质组织切除。剩余操作与对照组基本一致。
1.3观察指标
(1)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主要包括:手术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天数。(2)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切口、肺部以及泌尿系感染。(3)观察、统计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肾功能指标,主要包括术前、术后24h、术后1周的血肌酐水平(Serumcreafinine,SCr)。
1.4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20.0统计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以(x±s)、(%)表示,使用t检验、x2检验,若是P<0.05,则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分析
经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分析
经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感染性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1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患者术前、后肾功能指标比较分析
经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术后24h血肌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两组患者手术前血肌酐水平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局限性肾肿瘤的直径≤4cm,由于病变体积小、对周围组织浸润少,保留肾功能的肾部分切除术应用具有可行性。根据相关研究显示,与根治性肾切除术相比,保留肾功能的肾部分切除术治疗后患者的无瘤生存率、转移复发率等无明显差异,表明其对局限性肾肿瘤疗效显著。
现阶段我国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腹腔镜技术在泌尿外科的應用越来越广泛,这也就使得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的应用成为可能,根据相关研究显示,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的主要优势在于创伤小,患者可实现快速恢复。虽然目前泌尿外科医生均倾向于使用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但是因为诸多技术限制,如:腹腔镜下游离肾脏、缝合肾实质等操作复杂,对于术者的技术要求较高,因此普及度还不如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
本组研究中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例局限性肾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18例患者行开放肾部分切除术,观察组18例患者行腹腔镜肾部分切除,对两组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经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手术持续时间差异不显著,而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观察组切口感染、泌尿系感染各1例,总发生率为11.11%;对照组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各2例,泌尿系感染1例,总发生率为27.78%;两组患者手术前血肌酐水平差异不显著,观察组术后24h血肌酐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1周,两组患者手术前血肌酐水平差异不显著。
综上所述,腹腔镜与开放肾部分切除术对局限性肾肿瘤的疗效均较好,其中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均少,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较小,有利于患者快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