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回他是真死了

来源 :世界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h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拉登被击毙!5月2日,这个消息传遍了世界。
  5月1日深夜,四架军用直升机呼啸而至,飞临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以北60公里的山间小镇——阿伯塔巴德,在一座三层豪宅上空投下炮弹,豪宅中的武装人员开始激烈反击,但他们的火力很快被美军压制住。
  空降的美国特种兵开始有条不紊地逐个房间搜索,在进入一间卧室时,一个女人突然冲了上来,突击队员连忙开了一枪,女人腿部中弹,扑倒在地。她的身后,站着一个瘦而高的男人。男人不肯束手就擒,拼命反抗,一颗子弹从他的眉骨上方打进了头颅,汩汩流下的污血很快浸透了地毯。举世闻名的“恐怖大亨”本·拉登,就此殒命。
  
  十年追捕:一个国家 VS 一个人
  
  人们大多认为,美国对本·拉登的追捕始于2001年发生的9.11事件,但事实上,这场追捕最早可以追溯到1993年。
  那一年,一个名叫卡西的巴基斯坦人在美国中情局门口枪杀了两名雇员,随即潜逃出境,最终在阿富汗被捕。调查发现,卡西背后的黑手正是本·拉登,当时拉登正在大张旗鼓地训练“圣战”人员,策划恐怖袭击。为此,中情局成立了追捕拉登的专案组,代号“亚力克情报站”。据卡塔尔半岛电视台披露,在9.11事件发生前,美国至少有三次机会击毙本·拉登,但都错失良机。最遗憾的一次是1999年2月,本·拉登造访一处阿富汗的狩猎营地,追踪小组甚至锁定了本·拉登居住的帐篷,但白宫却命令他们按兵不动,因为当时某个与美国关系友好的阿拉伯国家的王子也在打猎队伍中。
  数次失之交臂,最终酿成大祸,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袭击震惊全球。两个月后,美国政府发出全球通缉令,他们对这个“全球头号恐怖分子”这样描述道:奥萨玛·本·拉登,生于1957年,沙特阿拉伯人,身高介于1.93至1.98米。体重约73公斤,身材瘦削,发色、眼睛均为棕色,肤色为橄榄色。他是左撇子。
  为了缉捕本·拉登,美国发动了一场空前的行动,用时任总统布什的话说,“这是一场力量极不对称的战争:一个国家对一个人。”
  美国首先动用了最先进的武器和侦察设备,让无人驾驶间谍飞机大举出动,在阿富汗及周边国家密布监听站,并为此动用了50多颗卫星。据说美国曾发射过一颗造价10亿美元的KH-11间谍卫星,这台能监视个人活动的卫星可说是为拉登而发射的。
  虽然美国的举措相当“大手笔”,然而在地况复杂的阿富汗边境山区,这些“高科技”几乎没有用武之地。于是在新一轮追捕中,以活捉萨达姆而名声大振的121美军特遣队被派往了阿富汗,他们素以人力情报准确而著称。此外,五角大楼还抽调600多名特种兵,中情局也选拔出150名特工,他们留起胡子、戴上阿拉伯头巾,乔装后前往阿富汗。不过在实际搜捕中,还是得依赖当地人渗入“基地”组织内部,自2001年起,美国政府单就给线人发放赏金一项就超过了7000万美元。
  除了以上举措,在阿富汗还活跃着一支独特的队伍——赏金猎人。自从美国悬赏2500万美元(后来飙涨至5000万美元)缉拿本·拉登后,赏金猎人便纷至沓来。这些人无须政府机构批准就能行动,也不用考虑升迁问题,因而效率奇高,其中知名度最高的赏金猎人名叫伊德马,他曾这样说:“别看我们在捉拉登这事儿上是个体户,可我们做得比特种部队和中情局特工强。六年来,我们至少五度差点逮到拉登。”
  从“正规军”到“个体户”,美国布下了天罗地网,而本·拉登却应对有道。
  首先,拉登早早放弃使用现代化的通讯设备,改用最原始的“信使”进行联络。这些信使要么骑摩托要么坐汽车,将本·拉登的信息送往各地。但如果你以为本·拉登手中没有“高科技”,那就大错特错了。“基地”组织之所以能数次躲过搜捕,靠的是一种先进的数码无线电装置。技术专家无奈地表示,这种装置比英国部队的装备还要先进。此外,拉登的情报网丝毫不亚于对手,许多效忠于他的亡命徒就“潜伏”在美英的要害部门。比如英国军情五处的秘密间谍卡塔达,他在阳光下的身份是英国间谍,暗地里却是本·拉登的“欧洲大使”。
  从9.11事件到本·拉登最终被击毙的十年间,双方经过了无数次较量,拉登也无数次死里逃生。
  2001年底,美军在阿富汗的托拉·博拉山区展开“三角洲行动”。当时,美国特种兵和拉登之间仅仅隔着一道山梁。拉登也自感无处可逃,甚至绝望地立下遗嘱。然而在关键时刻,美国军方却拒绝向特种部队增援,原因是大规模派遣部队将会招致更高的反美呼声。最终,美国选择依靠阿富汗民兵袭击拉登。这一策略显然是失败的,阿富汗民兵不愿意冒生命危险,军官们还常常收取武装分子的好处。有报道称,拉登是在向阿富汗民兵武装“支付”了1500万美元后逃往巴基斯坦的。
  美军的这次失误,使得以后的行动都显得极为被动。2004年冬季,美军已经相当接近本·拉登,拉登的保镖们甚至准备发出“末日警报”,枪击拉登后再集体自杀。但在最后关头,他们眼睁睁地看着美军向另一个方向跑去。而在2007年夏天,拉登回到阿富汗托拉·博拉山区举行会议,为此美国决定展开一次大规模军事行动,但这次集结花了足足一个月,等行动开始的时候,拉登早已逃之夭夭。
  尽管美军的追捕行动一个接着一个,结果总是无功而返。美军士兵说,追捕拉登就像一拳打到水里,水立刻就会散开;而当拳头抬起来时,水又会聚集在一起恢复原来的样子。
  
  无数次“被”死亡
  
  自9.11开始的十年中,本·拉登“死”过无数次,然而很快他就会出现在视频或音频中,仿佛嘲笑对手的无能。
  十年间,拉登的“死法”可谓千奇百怪,比如“地震震死说”——2005年10月,南亚地区发生强震,很快就有消息说拉登死于地震。再比如“伤寒病死说”——2006年9月,法国情报机构的报告称,沙特阿拉伯方面确信本·拉登已于上个月死于伤寒。
  在诸多“死讯”中,有一些看起来相当可信。2002年初,时任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称本·拉登可能已经死于肾病,因为拉登患有严重的肾衰竭,而他不可能在逃亡中使用透析设备。但是很快,拉登就在卡塔尔半岛电视台亮相,在这段录像中,拉登悠闲地走下山坡,手里还提着AK-47自动步枪。2003年底,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向媒体暗示本·拉登可能已经就擒,小布什准备在关键时刻宣布消息,帮自己赢得连任。可就在大选前三天,拉登再次现身卡塔尔半岛电视台,不仅承认是自己发动了9.11事件,还威胁要对美国发动新的袭击。
  有人统计,在这十年里,本·拉登、“基地”二号人物扎瓦赫里和他们的“盟友”一共发布过60多条视频或音频,其中仅2007年拉登就五度露面、四次现声。他的视频和音频,多是宣扬极端思想或反美演说,但随着他的个人影响力逐渐减弱,信息也变得越来越宽泛。比如2009年,他说金融危机彰显了美国的衰落;2010年,他呼吁采取行动对抗气候变化。2011年1月21日的一段录音,被认为可能是本·拉登生前公开的最后一段录音。但这并不意味着拉登再也不会现身,因为据传闻,他在死前已经录好了一份录像带。
  
  拉登的葬礼
  
  拉登曾依靠信使让美军的高科技成了摆设,但他没想到,美军很快学会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信使打开了突破口。
  几年前,关塔那摩监狱的囚犯交代了这名信使的化名。他们说,这个信使很可能和拉登生活在一起并保护他。经过艰苦的搜寻与监视,美国特工确定了这名信使的真名,并找到他经常出没的区域。直到去年8月,信使的行踪终于与阿伯塔巴德镇的一座公馆联系起来。
  这座公馆坐落于阿伯塔巴德市郊一个小山顶上,建于2005年,共有三层。这座建筑不仅规模庞大,而且安保设计极为专业:外墙厚度为一般墙体厚度的八倍,光是进入院落就需经过两道安全门;主建筑的临街窗户很少,路人难以观察屋内动静;公馆的市价是100万美元,却没有电话接入,也没有网络连接……最为可疑的是住在里面的人,他们特别注意保密,甚至从不丢垃圾,而是就地焚烧或掩埋。显然,这里不可能仅仅是住了一个信使那么简单。
  接下来的几周,中情局研究了这座院落的卫星图片和所有资料,终于确认本·拉登和他的一名妻子藏身其中。与此同时,美军海豹突击队也在厉兵秣马,多次对抓捕行动进行演练。
  中央情报局的“撒网”长达四年,而海豹突击队的“收网”只用了短短40分钟。交火结束后,拉登住宅内的一些非战斗人员被转移至安全位置,突击队员则带着本·拉登的尸体登上直升机。
  美国东部时间凌晨1点10分,北阿拉伯海,卡尔·文森号航母。按照伊斯兰教的传统,拉登的尸体被清洗干净并用白布包裹后,装进一个负重的袋子,被置于一块准备好的平板上,一位军官宣读了宗教致辞,另一人翻译成阿拉伯语,然后平板被缓缓倾斜,遗体滑入海中。凌晨2点,本·拉登的葬礼结束。
  那么,游戏结束了吗?
其他文献
近一个时期,美俄大旱影响粮食产量、推高全球粮价的新闻报道不断,标题也很刺激人的神经——“美俄旱灾严重、国际粮价攀升”、“美国大旱引发粮食危机新恐慌”、“美国又传玉米大豆减产警报”、“美国大旱将推高明年食品价格”,等等,不一而足。  作为全球最大的玉米出口国,美国遭受了席卷半个国家且创下近半个世纪以来记录的最严重旱灾影响。今年玉米和大豆的预计产量将分别比去年下降13%和12%,引起芝加哥交易所玉米价
摘 要文章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主要采用词频分析法,从恒星关键词、流星关键词、新星关键词三个维度分析了国内微课研究的热点变化,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合理预测。研究表明:随着微课相关研究的不断增加,对微课概念起源、目的等主题的研究将逐渐消亡;较为系统的基础研究是今后研究的热点内容;各级各类的教学应用及效果研究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微课、慕课和翻转课堂的相关性研究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微课 词频分
除了借助外科整容手术,贝卢斯科尼如何能够一面面丑闻不断。人气下降;另一面又在政治上“驻颜有术”?是意大利造就了贝骑士这只“脚”或者说。贝骑士的“这只脚”适应了意大利这贝“靴子”?    麻烦不断丑闻频出    自2008年第三次就任意大利总理以来,贝卢斯科尼便麻烦不断:紧缩预算法案备受批评、执政联盟内部分歧不断、私生活丑闻频出,支持率一路下滑。此外,他还深陷两场分别涉及腐败和逃税的官司。2011年
主角:尼泊尔末代国王贾南德拉利比亚卡扎菲之子  配角:英国威廉王子    法国著名导演雷纳-克莱尔曾言:“凡人不会因为自己没有成为帝王而痛苦,而帝王可能会因为自己成了一名凡人而痛苦。”有时,生干什么家族,就注定有什么样的命运,当然有时,命运也会改变。  201 1年是尼泊尔沙阿王朝血案10周年。2001年6月1日深夜,王储迪彭德拉大开杀戒,手持自动步枪,开枪打死了国王和王后在内的多名王室成员,制造
2011年1月1日,《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早期收获计划”全面实施。随后,两会框架下的“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简称经合会)正式成立,将承担ECFA的后续协商、监督等相关工作与任务,标志着两岸经济合作正式迈向“ECFA时代”。 然而,由于 ECFA的未来发展受到岛内政治变化的重要干扰与影响,ECFA的后续协商困境增大,变数增多。    ECFA“早期收获计划”如期
熟悉也门局势的专家说。能说服萨利赫总统打击“基地”的动力,不是导弹、情报和军事训练,而是白花花的银子。同时,“与美国人合作是件冒险的事儿。”  翻开中东地图,在沙特阿拉伯的南端、阿拉伯半岛的西南方向,很容易就能找到也门共和国。它与索马里隔海相望,一北一南卡住亚丁湾的两端,牢牢控制着连接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海上命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也门自古就是连接亚洲和欧洲、非洲和阿拉伯半岛的重要纽带。闻名世界的
7月10日,就在一场恐怖主义幽灵掠过英国人们惊魂未定之时,“基地”组织二号人物扎瓦赫里又出面警告英国新首相布朗,必须改变其前任布莱尔执政时期的外交政策,否则英国将遭到更多恐怖袭击      近几年来,英国就像被恐怖幽魂缠住一样,“基地”组织恐怖爆炸等词汇成为英国媒体和百姓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不明液体”“遗弃背包”等曝料不时地刺激英国公众本已脆弱的心理防线与之相反,倒是各路恐怖势力热情高涨,你
豆角乾坤    翟 崑[email protected]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东南亚及大洋洲研究室主任    亚洲的任务  “让亚洲沿着正确道路走向2020年”——来自著名的《阿米蒂奇报告II》的副标题(主题是“美日联盟”)该报告所提出的“让亚洲沿着正确道路走向2020”可能比美日同盟本身更重要  “让亚洲沿着正确道路走向2020年”——而所谓正确的道路由谁来定?美国?中国?日印俄澳?小国
10月31日晚上9點,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一家著名的五星级饭店宴会大厅人声鼎沸。就在两个小时之前,巴西最高选举法院宣布,在2010年总统大选的第二轮投票中,代表劳工党和执政联盟参选的候选人迪尔玛·罗塞夫以56%的绝对优势战胜了反对党候选人若泽·塞拉,成为巴西第40任总统,这就意味着罗塞夫是巴西1889年成立联邦共和国甚至是1822年独立以来的第一位女总统。兴奋的人群都想亲眼见证这一历史时刻,见证昔日的
乌克兰的南部有一个深入黑海的半岛,它就是克里米亚,俄语叫克里木,面积有2.5万多平方千米。我向往克里米亚半岛已久,不仅仅因为它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宜人的气候条件,也不仅仅因为那里有大文豪普希金和契诃夫的故居,列夫·托尔斯泰和高尔基的足迹,还因为它凝聚着某些政治含义和政治文化积淀。我从基辅乘火车到敖德萨,再从敖德萨到辛菲罗波尔,然后乘汽车到塞瓦斯托波尔和雅尔塔,转了大半个克里米亚。在这过程中,我切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