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力,有两个显见作用,一是促进教学效率,二是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通常,迁移力不仅是指思维能力,还包含迁移意识和技巧——这是一种综合的素养,需要教师有科学、系统的培养策略作为支撑。
关键词:高中地理;知识迁移力;培养
《道德经》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万物的道理其实是同根同源的,这也是“举一隅而知三隅”的学习理论基础——为什么有的学生学习效率特别高,能够一点就通,举一反三?为什么有的学生刻苦攻读却总是不得要领?很大的原因,就是知识迁移能力的不足,思维总是圈定在某个知识的狭小范围内,不能将各知识体系建立关联,不能做到触类旁通——面对用这种固态思维来学习的学生,教师就教得很累,如果让他们自主学习,效率就更低。所以,知识迁移力的培养是高中地理教师必须重视并实践的重要内容。
一、 迁移力的培养价值
什么是迁移力呢?我们不用理论去解释,最简单的就是孔子要求学生“举一反三”——我告诉你这个桌子角是方的,那你就应该能够想到另外三个角也是方的。迁移力的魅力是无穷的,它一旦“启动”就会形成一个“漂亮”的迁移链,可以解决几乎无限的问题。比如,一个苹果掉下来砸到了牛顿的头→发现万有引力→星球间的运行规律得到解释→用引力大小测量两个遥远星系间的距离→发现看不见的暗物质……一个苹果的掉落经过迁移推动了科学的巨大进步!
地理是門兼具自然和社会属性的综合学科,它包含着气候、经济、文化、发展、天文……众多的元素,在有限的教材和时间内,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灌输给学生——比如,讲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特征和治理,那就没有必要再去详细地讲撒哈拉,只讲区别就行了;再比如学生要去泰国旅游,他就应该知道穿少一点,因为我们讲过相近纬度的海南是比较热的——但,这些假设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具有知识迁移的意识和能力。
二、 迁移力的培养实践
一般说,知识迁移力需要学生具有类比、创新、发散、想象等思维能力,但不能说,教师对学生进行了提示,学生就可以实现知识迁移——这种能力需要有个培养和形成的过程。
(一) 通过具象模拟培养迁移力
迁移思维其实是一种抽象的思维过程,它不是一个体验过程——这也正是知识迁移的难点之一。解决这个难点的一种方法,就是把抽象思维变成具象思维,让学生直观地去思考问题。
比如地球自转对地球上物体、洋流等的影响作用,怎样让学生通过迁移来理解这些知识?——总不能带着学生去太空、去海洋实际观察吧。但让他们凭空去用脑子想,又不太容易理解。我可以带个篮球去,把篮球吊起来,上面抹点番茄酱(代表洋流),用稀释的胶水贴几张纸(代表大陆板块),用一定的速度去旋转篮球——停下来,让学生观察番茄酱和纸片的位置变化——从一个篮球的旋转联想到地球的自转,这就是一次模拟式的迁移思维教学。
当然,有些知识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实现抽象思维的具象化——这种迁移教学,不仅是能够让学生迅速理解知识,而且也是对他们迁移思维方法的一种指导——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会想到用这种类似的较具体的事物去思考知识。
(二) 通过跨学科知识培养迁移力
前面我们说过,世间万物其实同理同源,各学科学习的内容不一样,但它们的知识之间有着相似的道理——比如气压,高海拔、低温度的地区气压低,为什么呢?结合物理的压强知识就很容易理解。
比如教学“自然界的水循环”这部分知识,先不说自然界的水是循环的,先要让学生理解“水必须是循环的”,这样,后面的知识学习才能展开。我上课就诵读李白的一首诗《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语文的角度上说,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说黄河之水从天上来,是说黄河奔流的气势,但从地理角度上说,这么多的水都流到大海里去,不复回了,可能吗?”——我拿出一盆水,往盆里不停加水,直到水溢出来。“照李白的说法,我们的陆地不是很快就被淹没了?!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自然界的水都到哪里去了?……想一想化学课上学过的物质不灭原理……”这样,用语文和化学这两个学科的知识作为学习地理的“引子”,然后把“迁移”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有了前面的引导,学生很容易使用化学的物质转化、物理的水的升华和蒸发等知识去理解和分析自然界的水循环,他们会发现“噢——原来黄河之水还真是从天上来,而不是从雪山上来”。
跨学科的知识迁移不仅是上面提到的学科,其他学科知识也可以用来辅助地理学习。比如城市区域经济这一类的知识,就可以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去寻求理论支撑。
当然,有些知识的迁移从地理学科本身也可以实现,比如洋流和气流的能量传递和交汇等就有相似性,比如北京和华盛顿因为纬度、近海距离等的相近在气候上也具有迁移价值。总而言之,迁移力是提升地理教学效率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素养,值得也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黄巧娥.例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知识迁移[J].师道:教研,2012(10):101.
[2]吴小红.高中地理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J].教育艺术,2017(11):53.
作者简介:
戴瑞吉,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
关键词:高中地理;知识迁移力;培养
《道德经》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世间万物的道理其实是同根同源的,这也是“举一隅而知三隅”的学习理论基础——为什么有的学生学习效率特别高,能够一点就通,举一反三?为什么有的学生刻苦攻读却总是不得要领?很大的原因,就是知识迁移能力的不足,思维总是圈定在某个知识的狭小范围内,不能将各知识体系建立关联,不能做到触类旁通——面对用这种固态思维来学习的学生,教师就教得很累,如果让他们自主学习,效率就更低。所以,知识迁移力的培养是高中地理教师必须重视并实践的重要内容。
一、 迁移力的培养价值
什么是迁移力呢?我们不用理论去解释,最简单的就是孔子要求学生“举一反三”——我告诉你这个桌子角是方的,那你就应该能够想到另外三个角也是方的。迁移力的魅力是无穷的,它一旦“启动”就会形成一个“漂亮”的迁移链,可以解决几乎无限的问题。比如,一个苹果掉下来砸到了牛顿的头→发现万有引力→星球间的运行规律得到解释→用引力大小测量两个遥远星系间的距离→发现看不见的暗物质……一个苹果的掉落经过迁移推动了科学的巨大进步!
地理是門兼具自然和社会属性的综合学科,它包含着气候、经济、文化、发展、天文……众多的元素,在有限的教材和时间内,不可能把所有知识都灌输给学生——比如,讲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特征和治理,那就没有必要再去详细地讲撒哈拉,只讲区别就行了;再比如学生要去泰国旅游,他就应该知道穿少一点,因为我们讲过相近纬度的海南是比较热的——但,这些假设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具有知识迁移的意识和能力。
二、 迁移力的培养实践
一般说,知识迁移力需要学生具有类比、创新、发散、想象等思维能力,但不能说,教师对学生进行了提示,学生就可以实现知识迁移——这种能力需要有个培养和形成的过程。
(一) 通过具象模拟培养迁移力
迁移思维其实是一种抽象的思维过程,它不是一个体验过程——这也正是知识迁移的难点之一。解决这个难点的一种方法,就是把抽象思维变成具象思维,让学生直观地去思考问题。
比如地球自转对地球上物体、洋流等的影响作用,怎样让学生通过迁移来理解这些知识?——总不能带着学生去太空、去海洋实际观察吧。但让他们凭空去用脑子想,又不太容易理解。我可以带个篮球去,把篮球吊起来,上面抹点番茄酱(代表洋流),用稀释的胶水贴几张纸(代表大陆板块),用一定的速度去旋转篮球——停下来,让学生观察番茄酱和纸片的位置变化——从一个篮球的旋转联想到地球的自转,这就是一次模拟式的迁移思维教学。
当然,有些知识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实现抽象思维的具象化——这种迁移教学,不仅是能够让学生迅速理解知识,而且也是对他们迁移思维方法的一种指导——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们会想到用这种类似的较具体的事物去思考知识。
(二) 通过跨学科知识培养迁移力
前面我们说过,世间万物其实同理同源,各学科学习的内容不一样,但它们的知识之间有着相似的道理——比如气压,高海拔、低温度的地区气压低,为什么呢?结合物理的压强知识就很容易理解。
比如教学“自然界的水循环”这部分知识,先不说自然界的水是循环的,先要让学生理解“水必须是循环的”,这样,后面的知识学习才能展开。我上课就诵读李白的一首诗《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从语文的角度上说,李白是浪漫主义诗人,他说黄河之水从天上来,是说黄河奔流的气势,但从地理角度上说,这么多的水都流到大海里去,不复回了,可能吗?”——我拿出一盆水,往盆里不停加水,直到水溢出来。“照李白的说法,我们的陆地不是很快就被淹没了?!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一下,自然界的水都到哪里去了?……想一想化学课上学过的物质不灭原理……”这样,用语文和化学这两个学科的知识作为学习地理的“引子”,然后把“迁移”的任务交给学生去完成——有了前面的引导,学生很容易使用化学的物质转化、物理的水的升华和蒸发等知识去理解和分析自然界的水循环,他们会发现“噢——原来黄河之水还真是从天上来,而不是从雪山上来”。
跨学科的知识迁移不仅是上面提到的学科,其他学科知识也可以用来辅助地理学习。比如城市区域经济这一类的知识,就可以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去寻求理论支撑。
当然,有些知识的迁移从地理学科本身也可以实现,比如洋流和气流的能量传递和交汇等就有相似性,比如北京和华盛顿因为纬度、近海距离等的相近在气候上也具有迁移价值。总而言之,迁移力是提升地理教学效率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素养,值得也应该得到教师的重视。
参考文献:
[1]黄巧娥.例谈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知识迁移[J].师道:教研,2012(10):101.
[2]吴小红.高中地理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J].教育艺术,2017(11):53.
作者简介:
戴瑞吉,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长泰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