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现代公民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公民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作为21世纪加速我国经济腾飞和民族复兴的主干力量的青少年,其信息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已刻不容缓。本文阐述了信息素养的涵义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对如何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培养 信息技术教育
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变革的动力之一。在信息社会中,一方面,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充;另一方面,冗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为了使人们在良莠并存的信息海洋中能够正确地把握自我、不迷失方向,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检索、信息判断和信息利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信息,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所需的知识。否则,即使掌握了原有的知识,也将成为新知识的“文盲”。因获取、交流和创造知识信息能力的匮乏而产生的“知识的贫困”或“信息的贫困”将成为直接影响国家和民族国际生存力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就要培养学习者有意识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信息化社会的教育应当立足于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
一、信息素养的涵义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1974年提出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其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198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出了学生学习的9大标准,认为学生的信息素养的主要特征是: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另外,还包括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等等。这一标准进一步明确了信息素养在技能、修养、品德等方面的要求,即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不仅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教会学生上网等一些计算机和网络的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利用它们进行学习、交流、交往及生活的能力,辩别和取舍各类信息的能力和提高网络交往中的修养等。现在的具体涵义是指: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源(图书馆、国际互联网等)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心理等方面。
我国教育部2000年11月下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规定为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且认为信息素养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意识
即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的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 信息常识
即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促使学生阅读有关的信息文章,参加有关讨论,便于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3. 信息能力
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
4. 信息道德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并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
信息素养教育包括计算机运用技术、网络运用技术和信息检索技术的教育以及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它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培养学习者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开发学习者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素质教育。
二、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
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应遵循中小学生的生理条件、学习心理规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立足点,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具体目标为: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的使用;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熟练地运用各种获取信息的方法;能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鉴别、存储记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处理;能够在信息搜集的基础上,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述所需要的信息;能够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中创造新信息,达到收集信息的终极目的;能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自觉地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加工。提高了人的信息素养就培养了人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从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未来世界居领先地位必是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像培养学生“读、写、算”一样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是教育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把握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工作重点,不断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特点的教学方法,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推动学科教学的发展,使其更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本人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 善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计算机不仅具有电视机视听合一的功能,而且有很强的交互功能,可以立即反馈。漂亮的界面,不断变化的图、文、声、像,在深深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的同时,更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成功的可能性。教师要利用计算机这种交互方式的显著特点善用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的一种常用教学方法,由教师设置适当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时,教师应首先设置情景,提出一个主题,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将要在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范围内、什么样的框架下进行学习研究,然后围绕主题布置任务,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研究。比如:在讲利用互联网搜索信息时,教师可以将情景设置为:写一篇关于奥运会的文章,要求通过互联网搜索有关的信息。在情境中布置了任务,接下来就是让学生独立地尝试从互联网上获取所需的信息,完成任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对学生适当地指导。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教师的指导就学会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2. 加强信息技术课与其它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利用信息工具更好地获取知识,信息技术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应该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信息技术课与其它课程整合,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工具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信息技术课与其它课程整合既能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又教会了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手段的功能。
为了加强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我主动和语文、数学、历史等学科的教师联系,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知识点要求,进行一系列教学内容安排的调整。有时候,上机课成了美术课,学生们在电脑上画出一幅幅多彩的图画;有时候,信息技术课成了作文课,学生们自由地在网上论坛发表一篇篇语文老师定下题目的小文章;有时候,网络室成了电子阅览室,学生们自由地在网上“拜会”着李白、鲁迅、托尔斯泰、泰戈尔这些文学巨匠,领略着他们的精神世界;有时候,学生们则变成了银行工作员,计算着利息、利率,思考着如何存钱可以让人们获得更多实惠。Word和Excel以及Windows 98的许多基础操作技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被学生牢牢掌握的。
3. 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
目前孩子们学会上网后在干些什么?据调查,除少部分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外,更多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游戏,甚至因玩网络游戏荒废学业的也时有所闻,而成为网络黑客甚至利用高科技来犯罪的也绝非危言耸听,所以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刻不容缓。信息伦理道德修养问题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核心内容,为使学生自觉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知道如何防范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2008年下半学期,就这个问题我和学生们在信息技术课上展开了多次网上大讨论,学生们在网络BBS上畅所欲言,谈论“如何抵制网络犯罪”、“假如人人都是黑(骇)客”、“病毒网络与我们正常生活”等话题。通过这些网络大讨论,学生们认识到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的重要性,意识到非法活动的危害性,增强了防范意识。学生笑着对我说:“平时以为在网上玩玩没什么,现在我们懂了,安全第一!”
我们在培养孩子信息技能的同时一定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除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外,还应制定一些规定,如合理的上网时间和上合适的网站。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到,在网上看到的对方,极易伪装,假冒身份,隐藏自己真实的一面,必须引起高度警惕,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另外,要学会选择健康网站,查找有用信息,不散布信息垃圾。
信息时代让世界就在眼前。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教师要特别注重信息的管理。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辟信息的“绿色”通道,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总之,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要靠教师,要靠社会,要靠家长,要靠身边的环境等等。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挖掘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最好方法,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吉庆编著.信息素养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教育部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2000.11.
[3]章慧敏,傅德荣.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中国电化教育,2001.9.
[4]张剑平.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参考消息,2003年9月4日第6版.
[5]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电化教育研究,2002.2.
关键词: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培养 信息技术教育
21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已成为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资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科技变革的动力之一。在信息社会中,一方面,信息资源不断更新,不断扩充;另一方面,冗杂信息也随之增多,日益泛滥。为了使人们在良莠并存的信息海洋中能够正确地把握自我、不迷失方向,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检索、信息判断和信息利用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驾驭信息,从浩瀚的信息海洋中获取所需的知识。否则,即使掌握了原有的知识,也将成为新知识的“文盲”。因获取、交流和创造知识信息能力的匮乏而产生的“知识的贫困”或“信息的贫困”将成为直接影响国家和民族国际生存力和竞争力的关键要素。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就要培养学习者有意识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信息化社会的教育应当立足于学习者信息素养的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素养。
一、信息素养的涵义
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一词,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1974年提出的,他把信息素养定义为“人们在解决问题时利用信息的技术和技能”,其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198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提出了学生学习的9大标准,认为学生的信息素养的主要特征是: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另外,还包括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等等。这一标准进一步明确了信息素养在技能、修养、品德等方面的要求,即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不仅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教会学生上网等一些计算机和网络的技能,更要培养学生利用它们进行学习、交流、交往及生活的能力,辩别和取舍各类信息的能力和提高网络交往中的修养等。现在的具体涵义是指:有能力从各种不同信息源(图书馆、国际互联网等)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知识、信息观念、信息心理等方面。
我国教育部2000年11月下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规定为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且认为信息素养应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意识
即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的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
2. 信息常识
即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促使学生阅读有关的信息文章,参加有关讨论,便于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3. 信息能力
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
4. 信息道德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使他们能够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并知道如何防止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
信息素养教育包括计算机运用技术、网络运用技术和信息检索技术的教育以及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道德、信息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它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技能教育,而是培养学习者具有适应信息社会的知识结构,开发学习者可持续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素质教育。
二、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
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应遵循中小学生的生理条件、学习心理规律,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立足点,促进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具体目标为:能够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网络传播工具的使用;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有效地收集各种学习资料与信息,熟练地运用各种获取信息的方法;能够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归纳、分类、鉴别、存储记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处理;能够在信息搜集的基础上,准确地概述、综合、改造和表述所需要的信息;能够在多种收集信息的交互作用中创造新信息,达到收集信息的终极目的;能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甄别能力以及自控、自律和自我调节能力,能够自觉地抵御和消除垃圾信息及有害信息的干扰和侵蚀。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分析、信息的加工。提高了人的信息素养就培养了人的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使之具有批判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具有追求新信息、运用新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善于运用科学的方法,从瞬息万变的事物中捕捉信息,从易被人忽视的现象中引申、创造新信息的能力。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未来世界居领先地位必是信息能力最强的国家,我们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认识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像培养学生“读、写、算”一样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是教育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中把握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工作重点,不断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特点的教学方法,不断积累教学经验,推动学科教学的发展,使其更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本人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1. 善用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
计算机不仅具有电视机视听合一的功能,而且有很强的交互功能,可以立即反馈。漂亮的界面,不断变化的图、文、声、像,在深深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的同时,更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习成功的可能性。教师要利用计算机这种交互方式的显著特点善用教学方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的一种常用教学方法,由教师设置适当的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去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教会学生一种学习方法。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时,教师应首先设置情景,提出一个主题,使学生能够明确自己将要在一个什么样的主题范围内、什么样的框架下进行学习研究,然后围绕主题布置任务,使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进行学习研究。比如:在讲利用互联网搜索信息时,教师可以将情景设置为:写一篇关于奥运会的文章,要求通过互联网搜索有关的信息。在情境中布置了任务,接下来就是让学生独立地尝试从互联网上获取所需的信息,完成任务。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适时对学生适当地指导。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教师的指导就学会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2. 加强信息技术课与其它课程的整合。
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利用信息工具更好地获取知识,信息技术在学生的日常学习中应该起到积极的辅助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将信息技术课与其它课程整合,引导学生利用信息工具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信息技术课与其它课程整合既能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兴趣,又教会了学生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其它课程的学习,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手段的功能。
为了加强对学生信息意识的培养,我主动和语文、数学、历史等学科的教师联系,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本身的知识点要求,进行一系列教学内容安排的调整。有时候,上机课成了美术课,学生们在电脑上画出一幅幅多彩的图画;有时候,信息技术课成了作文课,学生们自由地在网上论坛发表一篇篇语文老师定下题目的小文章;有时候,网络室成了电子阅览室,学生们自由地在网上“拜会”着李白、鲁迅、托尔斯泰、泰戈尔这些文学巨匠,领略着他们的精神世界;有时候,学生们则变成了银行工作员,计算着利息、利率,思考着如何存钱可以让人们获得更多实惠。Word和Excel以及Windows 98的许多基础操作技能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被学生牢牢掌握的。
3. 培养学生辨别信息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
目前孩子们学会上网后在干些什么?据调查,除少部分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外,更多的学生在网上聊天、游戏,甚至因玩网络游戏荒废学业的也时有所闻,而成为网络黑客甚至利用高科技来犯罪的也绝非危言耸听,所以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刻不容缓。信息伦理道德修养问题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个重要核心内容,为使学生自觉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不从事非法活动,知道如何防范计算机病毒和其他计算机犯罪活动,2008年下半学期,就这个问题我和学生们在信息技术课上展开了多次网上大讨论,学生们在网络BBS上畅所欲言,谈论“如何抵制网络犯罪”、“假如人人都是黑(骇)客”、“病毒网络与我们正常生活”等话题。通过这些网络大讨论,学生们认识到遵循信息应用人员的伦理道德规范的重要性,意识到非法活动的危害性,增强了防范意识。学生笑着对我说:“平时以为在网上玩玩没什么,现在我们懂了,安全第一!”
我们在培养孩子信息技能的同时一定要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除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外,还应制定一些规定,如合理的上网时间和上合适的网站。同时要让学生了解到,在网上看到的对方,极易伪装,假冒身份,隐藏自己真实的一面,必须引起高度警惕,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另外,要学会选择健康网站,查找有用信息,不散布信息垃圾。
信息时代让世界就在眼前。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教师要特别注重信息的管理。要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反思和辨别能力,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开辟信息的“绿色”通道,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信息伦理,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总之,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要靠教师,要靠社会,要靠家长,要靠身边的环境等等。我们必须不断努力,不断探索、挖掘培养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最好方法,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王吉庆编著.信息素养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2]教育部文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0]35号.2000.11.
[3]章慧敏,傅德荣.信息素养与信息技术教育.中国电化教育,2001.9.
[4]张剑平.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参考消息,2003年9月4日第6版.
[5]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电化教育研究,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