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小学科学实验课教学中渗透德育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k22933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科学课程要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学生科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行。笔者认为,教师可在科学实验课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讲诚信、守规矩、懂合作、乐探究的意识。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课;德育渗透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讲道:要把立德树人融人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笔者认为,小学科学实验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意识品质的重要场所。
  一、实验课,培养学生讲诚信的意识
  讲诚信就是尊重事实、实事求是。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不迷信权威;实事求是,勇于修正与完善自己的观点。科学学习研究最重要的品质就是诚信、求真。
  如今,随着科技和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社会上弄虚作假、蒙骗欺诈的事例屡见不鲜。如何让学生保持一颗真诚的心,实事求是,做一个讲诚信的人,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在科学实验课中,学生会遇到实验数据的误差,会遇到测量的偏差,会遇到因操作不当而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等问题。当遇到这些问题时,教师该如何处理?是为了课堂的流畅性而忽视它,还是为了保持权威而掩饰它?笔者觉得都不对,应该实事求是地正视这些问题。科学最不怕的就是失败和不对,最怕的就是弄虚作假和不实事求是。
  2018年10月19日,何老师在旧部前小学上竞赛课——《电路出故障了》一课时,当教完学生电路检测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后,让学生小组合作检测电路。有个小组根据原理仍然检测不出电路问题所在,这可能超出了课堂的预设,如果教师为了竞赛课的效果,则会选择换一组材料,而何老师尊重了事实,他耐心地和学生一起根据电路的原理一步步排除原因。
  又比如,在一节科学课上,在观察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实验中,学生把胡萝卜放入水中,发现它是沉入水中的,而书本上却说胡萝卜在水中会浮在水中,于是学生向教师提出此问题。如果教师不理会此问题,而是照本宣科完成教学任务,就不会有课后师生进一步实验探究,也就不会得出另一个科学实验结论:胡萝卜在水中的沉浮与它含水分的多少有关,新鲜的胡萝卜水分充足.里面含有大量的水分和空气,结构松散,大于水的密度,所以沉于水中;教材中说的胡萝卜浮于水,应该是指放了一段时间的胡萝卜,水分已经蒸发了一部分,它的密度比水小,因此浮在水面。
  因此,只有讲诚信、实事求是才能到达科学和人生的顶端。
  二、实验课,培养学生守规矩的意识
  “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有良好的规矩、规则意识是团队合作的前提,也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基石。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在电视上经常会看到关于守规矩、讲文明的公益广告,如上车要排队、垃圾要扔到垃圾桶、出国旅游要尊重当地习俗等等。这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守规矩。可仍有一些人,包括一些小朋友,出门在外仍以我为中心,目无规矩,我行我素,他们的行为破坏了良好的生活风气,严重的还会影响国人形象。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守规矩的意识,我们义不容辞。
  科学实验课便能培养学生守规矩的意识。这种意识的培养包含在课堂的各个环节:在课前,教师一般要跟学生讲讲规矩——什么时候开始活动,什么时间结束活动,这无形中为学生树立了规矩意识;在做实验前,教师又必须讲实验的规则——按什么顺序做,要注意些什么,什么事情绝对不能做;实验后,教师会要求学生收拾好器材、整理好桌面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等。这样就一步步地强化了学生的规矩意识。一堂科学课,如果和学生说好规则、讲好规矩,做实验时教师便能收放自如;一旦没有说规则、讲规矩,课堂大都会显得乱哄哄,教师难以把控,只能大呼小叫喊口令。
  2018年11月7-9日,“中国教育学会2018年度中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研究与优质课展示”活动在广州开展。笔者有幸观摩了一天的展示课。笔者发现,上科学展示课的教师和其他学科的教师课前活动有点不同。以往听其他学科的教师上课,课前一般是和学生说说笑笑——活跃气氛;而本次的科学教师上课,课前教师一般是先讲规矩:如何表示活动开始和结束,怎样向科学家一样描述和提问,怎样表扬个人和小组等等。可见,讲规矩对一节科学课是十分重要的,这既是课堂的需要,更是学生成长的需要,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实验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是指学生为了共同的目的在一起学习或完成某项任务的过程。合作是实现各种管理促进功能的必要条件。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懂得与他人合作,既是新课标的要求,更是学生有德的体现。它是和谐社会的基石。科学实验课中无处不体现对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这种意识的形成是潜移默化的,而不是强加的。
  在观摩某些学科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环节时,我们常感受到:如果学得慢的学生,需要学得快的学生帮助才会有进步,那么学得快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就得放慢自己的学习进度,影响自身的发展;能力强的学生,有可能在合作中支配能力稍落后或者沉默寡言的学生,因而有可能使沉默寡言的学生更加不愿意合作,也容易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影响对合作感到不自然或焦虑的学生的学习进步。
  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实验大多是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开展,一个人几乎不可能完成整个实验。这就为合作精神的培养创造了前提条件,也就排除了上述所说的很多小组合作只是教师的要求。如果说有些学科的合作是为了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是硬性的合作,这种合作或多或少会让有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觉得没必要,因为他一个人也能完成。而科学实验中的小组合作则不同,小组四人各有分工、各司其职,有操作员、观察员.记录员等,没有旁观者。在实验过程中,再有能力的学生也需要其他同学的合作,否则就不能完成实验任务。大家处在一个整体中,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他们会把自己的成员安排在合适的位置:动手能力强的则来操作,细心的则来观察,书写好的则来记录。每个人都尽其所用,都能在合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比如,在上课标版五年级下册《摆的研究》中,小组做摆的实验时,要一个学生拿摆、一个学生计时、一个学生数数,还有一个学生记录。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岗位”,每个“岗位”都很重要,没有说哪个学生是“主角”,哪个学生是“配角”,大家都处于一种平等的合作当中,参与的积极性和荣誉感油然而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谁不需要合作?谁不愿意合作?在科学实验课中,这样的合作比比皆是。
  四、实验课,培养学生乐探究的意识
  新课标指出:科学探究是人们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热情,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学生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他们畏惧困难而不愿创新,缺乏科学冒险精神而不想探究。科学实验课为学生提供了勇于探究的舞台。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特别是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要学生一个人去完成一个实验或某个探究,他可能缺乏动力;当看到全班同学都在做实验、探究,他就会积极地加入其中。因此,科学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这种心理,利用实验课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品质。这种探究的热情也是需要教师一步一步引导和激发的。
  当然,科学实验课对学生的德育培养还有很多方面。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樹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新课标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让学生两条腿走路,一条走知识的路,一条走思想的路,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少走弯路。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其他文献
民间爱用维生素B1片碾碎溶于水喷涂皮肤来驱蚊,但是没有广泛的研究显示该方法有效,蚊子照“亲”不误。  夏天最烦人的不是炎热,而是蚊子。尤其到了晚上,烦人的蚊子就会在耳边嗡嗡作响,拍拍翅膀飞走时,还给宝宝的脸蛋、胳膊、大腿上留下数个红肿的大包。    家长们面对可恶的蚊子,也是不断在升级防御中,但是——  在蚊子包上涂抹维生素B1、洋葱、大蒜,掐十字,能止痒吗?  被蚊子叮咬后,又肿又痒怎么办?  
小孩子蹦跶一下真的没有危险吗?当然不是。  在运行中的电梯里跳跃,造成的瞬间冲击力是非常恐怖的。  前阵子,朋友发给我一个视频:一个小女孩等电梯时玩耍,无意中把手放在了电梯门上,随着电梯门打开后惯性移动,最终导致女孩的手被夹进了门缝里抽不出来。    仅仅长达一分多钟的视频,隔着屏幕的我依然倍感焦心,一度不忍心看完。  《电梯制造与安装安全规范》中提到:电梯门关闭后,门扇之间及门扇与立柱、门楣和地
10岁,同龄的孩子在父母的怀里撒娇,而他已在家里做家务活挣零花钱;14岁,同龄的孩子备战中考,他已在课余时间摆地摊卖孔明灯“捞到”人生的第一桶金;去年,罗敬宇19岁,同龄的孩子在父母的陪伴下到大学报到,他则手拿湖北大学录取通知书,坐拥8个实体店、3家网店,公司年销售额达1500万元。在父母的“纵容”和支持下,九零后的他,在短短4年的时间里,品味了创业的艰辛,也享受了学业与事业齐头并进的甜蜜。  小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欺负弱小、言语羞辱及敲诈勒索甚至殴打的行为等,校园欺凌多发生在中小学。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为都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欺凌不但对“受伤者”造成伤害外,而且对“欺凌者”和“旁观者”同样造成伤害。“欺凌者”由于长期欺负别人,内心得到极大满足,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少同情心;“旁观者”会因为帮不到受害者而感到内疚、不安,甚至惶恐;受欺凌的孩子通常在身体上和心灵上受到双重创伤,并且容易留下阴影
【摘 要】 数学能力是数学素养的核心构成要素,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估算能力是数学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成分.数学估算能力是在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提高的,离开“过程”无法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这些过程主要指掌握知识的过程、形成能力的过程和问题解决的过程.  【关键词】 估算能力;数学概念;方程解法;问题解决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
摘 要: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素质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小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迫在眉睫。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会学生调节、控制自己和尊重他人,让学生获得乐观自信的同时培养其责任心和道德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创新,学会合作学习。  关键词:心理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语文教学  在当今社会中,心理素质是一个人素质结构的核心与基础,人的一切发展都是在此基础上展
【摘 要】数学阅读是数学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数学阅读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系统,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目的。因此,在课堂上如何进行有效的数学阅读指导,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是一个十分值得数学教师们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数学阅读;有效策略  数学阅读能力是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它是数学思维的基础和前提。数学教学中,教师
数学是贯穿着整个学校学习的一门主要学科,而应用题则是这门主要学科的中轴骨。学会解应用题,数学成绩就不会差。但是,目前很多中小学的孩子,认为应用题是一个让他们极其头疼的题型,尽管老师们花了很多时间去加强这一部分内容的训练,但是也不见得效果很好,家长们也很因此发愁。可以说,应用题是中小学孩子前进过程中的一块巨大的绊脚石。  如何教会孩子解应用题,家长们可以考虑从以下的几个方面去辅导。  摆正观念 必须
摘 要:手机、平板电脑是教育通信工具,更是开展课外阅读的现代化平台。文章立足自身教学实践活动,以手机、平板电脑为依托,分别从端正阅读意识、优化阅读时间、整合阅读资源、强化阅读效果四方面探索具体可行且具有推广价值的、基于手机和平板电脑为载体的课外阅读开展策略。  关键词:掌上阅读;小学语文;课外阅读  笔者对以手机、平板电脑为载体开展课外阅读教学进行了实验性的教学探索,在自己所执教的班级成功开展“掌
【摘 要】学生是完整的生命体,学校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基于此,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中的课程内容要实现项目化、校本化和特色化;课程实施途径应包括常规落实、整合重组、优化提升和内外联动;课程评价应分为课堂奖励、作业评价和作品展示等。  【关键词】课程建设;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近年来,“核心素养”一跃成为热门词。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201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