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而这一切都对学校教育,课堂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准确、恰当的(即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活跃课堂气氛,开发学生智能,加深师生的互动交流。可是在中学语文课堂上,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仍然普遍存在,使得教师很少提问学生,或是教师提问后学生的反应迟钝,或是学生答非所问,或是没几个人“响应”,于是课堂教学呈现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的状态,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挑战和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不能彰显,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为了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为了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我们应不断尝试进行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责任。
一、明确课堂提问目的,使课堂提问具有针对性
在提出问题时,教师对自己所问问题能产生的效果要有预见性。同时教师设计出的“问题的类型”必须根据想要获得答案的性质和对学生思考水平的不同来制定。所提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如果想要为下一个问题“铺桥”,或是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等,都要有价值,有明确的目的。不然,提出的问题就没有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对课堂提问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能够围绕教材,紧扣主题,抓住关键点以及学生的特点等有针对性的进行合理巧妙的设计,在设计问题时要做到力求精当,“精”是指“精炼扼要、言简意赅;“当”是指得当,所提问题要恰是重点、难点;还要富于思考,即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理解词句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及作用。
二、提问要具有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要抓住课堂提问的时机进行提问、选择合适巧妙的启发点提问,从而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思维方向及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作为引路人角色的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中具体怎么做呢?
1.要抓住提问的时机进行提问
(1)在学生自读之前发问。学生自读前,教师可提出一些“概括课文内容”或“课文写了哪几件事”的问题加以引导。这样的题型是中考记叙文阅读重点题型,应该有所重点地进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自读的效率。
(2)在学生自读完之后发问。学生在自读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提出阅读中出现的字、词或句子等不理解之处,然后教师对提出的问题加以解答或交由其他学生回答或集体讨论,最后由教师提出一些深入性或开放性的问题。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采用这样的方法较佳。
(3)当学生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时发问。当学生在读完课文后,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时初读课文或提不出问题时,教师应提出一些诱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2.要选择合适巧妙的启发点提问
(1)在课文关键处设点。这里的关键处是指能凸显出课文思想内容或结构的关键段落和语句。学生如果抓住了这个关键处,那么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2)在文章看似矛盾处设点。通过提问直接引进文章的对立面,其激疑效果非常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3)在容易引起想象处设点。一些课文总会有省略和空白处,让学生对这些省略和空白处进行想象,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或主旨,从而走进文章的“心灵”,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三、课堂提问加强层次性,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
1.重视课文内容的层次性
语文是一门理解性很强的学科,有时一篇课文的主旨比较深奥,很难被学生很快就抓住,即使抓住了,学生在短时间内又很难把课文主旨理解透彻,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向学生讲解这篇课文,以课堂提问的方式,由表及里、易到难、由浅到深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先问一些比较易懂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跃了。”所以,课堂提问的层次性是非常重要的。
2.重视学生个体及思维的层次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必须考虑到一个问题,就是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是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的绝佳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与学生课堂参与机会的次数和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有关。教师监控学生的理解和参与情况是提问的目的,所以教师应该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每一名学生都有成功回答的平等机会,教师提问一个问题时,应该暂停一下,让所有学生都能思考并产生答案,然后选一名学生来回答问题,特别是没有自愿举手回答的学生,这样能清楚他是否参与到课堂中。
四、降低难度,符合学生实际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如果提问太难,学生就会思维“卡壳”而无从思考,丧失信心,产生退避心理,这时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所以教师应该降低难度,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提问,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水平。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状况、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接受能力状况等来设计问题,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把它降低难度来处理,也就是深题浅问,可以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或是把有难度的问题分解成一组组易理解的小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一个新的高度。
五选准提问的角度,活跃学生思维
一个问题可以从多种角度去问,但最佳角度只有一个。教师在备课时,要经过认真思考、揣摩,选准一个最佳或合适的角度去问,这样能够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潜能,活跃学生的思维,避免学生出现理解上的障碍。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提问的角度适当,就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有的教师提问的角度不当,就会出现“一潭死水,微波不现”的局面。所以,教师应该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学生理解、引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总之,巧妙运用课堂提问的艺术,是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要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提问;二是立足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提问方法。只有善于提问,精于提问,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准确、恰当的(即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活跃课堂气氛,开发学生智能,加深师生的互动交流。可是在中学语文课堂上,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仍然普遍存在,使得教师很少提问学生,或是教师提问后学生的反应迟钝,或是学生答非所问,或是没几个人“响应”,于是课堂教学呈现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的状态,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挑战和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不能彰显,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为了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也为了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我们应不断尝试进行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教师的责任。
一、明确课堂提问目的,使课堂提问具有针对性
在提出问题时,教师对自己所问问题能产生的效果要有预见性。同时教师设计出的“问题的类型”必须根据想要获得答案的性质和对学生思考水平的不同来制定。所提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如果想要为下一个问题“铺桥”,或是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理解等,都要有价值,有明确的目的。不然,提出的问题就没有意义,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对课堂提问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能够围绕教材,紧扣主题,抓住关键点以及学生的特点等有针对性的进行合理巧妙的设计,在设计问题时要做到力求精当,“精”是指“精炼扼要、言简意赅;“当”是指得当,所提问题要恰是重点、难点;还要富于思考,即紧扣教材,突出重点、难点,并有一定的思考价值,使学生理解词句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及作用。
二、提问要具有启发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师要抓住课堂提问的时机进行提问、选择合适巧妙的启发点提问,从而最大限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为学生指明正确的思维方向及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作为引路人角色的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中具体怎么做呢?
1.要抓住提问的时机进行提问
(1)在学生自读之前发问。学生自读前,教师可提出一些“概括课文内容”或“课文写了哪几件事”的问题加以引导。这样的题型是中考记叙文阅读重点题型,应该有所重点地进行训练,从而提高学生自读的效率。
(2)在学生自读完之后发问。学生在自读课文之后,教师让学生提出阅读中出现的字、词或句子等不理解之处,然后教师对提出的问题加以解答或交由其他学生回答或集体讨论,最后由教师提出一些深入性或开放性的问题。在文言文的课堂教学中,采用这样的方法较佳。
(3)当学生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时发问。当学生在读完课文后,思维处于停滞状态时初读课文或提不出问题时,教师应提出一些诱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2.要选择合适巧妙的启发点提问
(1)在课文关键处设点。这里的关键处是指能凸显出课文思想内容或结构的关键段落和语句。学生如果抓住了这个关键处,那么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就会迎刃而解。
(2)在文章看似矛盾处设点。通过提问直接引进文章的对立面,其激疑效果非常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3)在容易引起想象处设点。一些课文总会有省略和空白处,让学生对这些省略和空白处进行想象,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课文内容或主旨,从而走进文章的“心灵”,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三、课堂提问加强层次性,提高学生的思维深度
1.重视课文内容的层次性
语文是一门理解性很强的学科,有时一篇课文的主旨比较深奥,很难被学生很快就抓住,即使抓住了,学生在短时间内又很难把课文主旨理解透彻,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循序渐进的向学生讲解这篇课文,以课堂提问的方式,由表及里、易到难、由浅到深引导学生回答问题。特级教师钱梦龙说过:“先问一些比较易懂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同学们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高峰,又有另一个高峰在自己的面前了,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跃了。”所以,课堂提问的层次性是非常重要的。
2.重视学生个体及思维的层次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必须考虑到一个问题,就是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是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的绝佳时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与学生课堂参与机会的次数和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有关。教师监控学生的理解和参与情况是提问的目的,所以教师应该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每一名学生都有成功回答的平等机会,教师提问一个问题时,应该暂停一下,让所有学生都能思考并产生答案,然后选一名学生来回答问题,特别是没有自愿举手回答的学生,这样能清楚他是否参与到课堂中。
四、降低难度,符合学生实际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如果提问太难,学生就会思维“卡壳”而无从思考,丧失信心,产生退避心理,这时课堂冷场,达不到提问的目的。所以教师应该降低难度,符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提问,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水平。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状况、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接受能力状况等来设计问题,对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要把它降低难度来处理,也就是深题浅问,可以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或是把有难度的问题分解成一组组易理解的小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一个新的高度。
五选准提问的角度,活跃学生思维
一个问题可以从多种角度去问,但最佳角度只有一个。教师在备课时,要经过认真思考、揣摩,选准一个最佳或合适的角度去问,这样能够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潜能,活跃学生的思维,避免学生出现理解上的障碍。在教学实践中,有的教师提问的角度适当,就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之效,有的教师提问的角度不当,就会出现“一潭死水,微波不现”的局面。所以,教师应该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学生理解、引发学生思考、活跃学生思维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总之,巧妙运用课堂提问的艺术,是提高语文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要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有效的提问;二是立足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提问方法。只有善于提问,精于提问,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