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课程呼唤课堂有效生成,今天的课堂教学不是展示设计教案的过程,而是引导学生不断思考、不断创新的生成过程。课前预设必须要注意知识的整合,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生活化、趣味化的问题,才能使学生在课堂产生新的思维碰撞,促进教学的不断生成,能达到预设与生成共赢。
[关键词]课前预设 有效 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087-01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课程呼唤课堂有效生成,我认为更应关注课前预设。因为现代的课堂属动态生成课堂。课堂动态生成,是指在师生、生生合作探究的课堂,课堂的有效生成是超出教师课前预设的,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而出现的新问题。那么有人说,既然超出教师课前预设,那就不要预设,或者淡化预设。非也!在实践中,也有教师误解成让学生信口开河,任意延伸。若这样反而挤占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那么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有效生成呢?
一、课前预设兴趣化,具备有效生成条件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高涨。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在预设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不同的教法就出现了不同的场景。我在第一次教学时,就按照教材的顺序设计进行教学,先在黑板上画了圆,这是学生都认识的,然后教给学生怎样用圆规画圆,教授了圆的圆心、圆的直径半径,很快就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好一点的学生就掌握了几个概念,而较差的学生一无收获,对后来求周长、面积带来很大的麻烦。后来,我又用了另一种方法教学,效果就不一样了。先让学生自由画圆,要求既要快又要像,学生就想出很多的办法,有的自由画,有的照着圆模型画圆……这时有的学生问,照着模子画,大小受控制了,引出了用圆规画圆。这时我又问现在要在一块地里建一座圆形花园,这个圆怎么画,学生又想出很多的方法,用哪种方法好,既简单又方便。学生自己会画圆了,也自然了解了很多的问题,解决了很多的问题。学生的思维火花在碰撞中闪光。我虽然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完成教学内容,但学生的思维成果得到有效的生成。
二、课前预设个性化,发挥有效生成效能
叶澜曾说过,“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把师生活动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得非常周密,那就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首先要做到“备学生”,这是关键的一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具有个性化的问题给学生思考,这样就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可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加以肯定。
如:在教学“线和线段”时,我课前就设计了三个小环节:1.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直线、线段。2.举例感知物体中,哪些是直线,哪些是线段。3.引导学生描述身边包含线段的物体。这样的课堂设置,充分削减了许多琐碎的提问,扩大了学生领悟、交流的空间。由于没有繁杂的头绪,给师生互动留有很大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课前预设生活化,体现有效生成价值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考虑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不要照搬现成的教案,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内容或课本的知识顺序,应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如,我在进行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时,在设计教案时就考虑到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我在上课前就布置学生找找身边的图形,上课时要学生说说在生活中见过的图形。上课时,学生不仅说出学过的所有图形,很多同学还带来了自己制作各种图形拼成的图案,给这节课添色不少。我立即转向,让学生说说那个图案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学生不仅能说出自己用了哪几个图形拼成的,还能说出自己能用图形拼出其他图案。就此我让学生再用学过的图形拼一拼,还可以拼成哪些图案。这是我预设之外的效果,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四、课前预设综合化,实现有效生成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应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灵活地预设教学过程,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关注全体学生,更应关注课堂的有效生成,促进其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但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提出富有价值、充满童趣的问题。例如,我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学生就发现比例中四个数的关系。我设计了一道练习,给四个数,要求学生写出不同的比例,有的学生很快就写出8个比例式。由于超越了老师预想,那课堂教学的生成价值也就截然不同。这时教师要学会倾听,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推进教学进程。
总之,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进行对数学学习的自我构建,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锻炼,在学中生成,在动中创新。
[关键词]课前预设 有效 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2-0087-01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课程呼唤课堂有效生成,我认为更应关注课前预设。因为现代的课堂属动态生成课堂。课堂动态生成,是指在师生、生生合作探究的课堂,课堂的有效生成是超出教师课前预设的,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而出现的新问题。那么有人说,既然超出教师课前预设,那就不要预设,或者淡化预设。非也!在实践中,也有教师误解成让学生信口开河,任意延伸。若这样反而挤占了学生有效的学习时间。那么数学课堂,如何创设有效生成呢?
一、课前预设兴趣化,具备有效生成条件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就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高涨。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在预设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要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圆的认识”时,不同的教法就出现了不同的场景。我在第一次教学时,就按照教材的顺序设计进行教学,先在黑板上画了圆,这是学生都认识的,然后教给学生怎样用圆规画圆,教授了圆的圆心、圆的直径半径,很快就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好一点的学生就掌握了几个概念,而较差的学生一无收获,对后来求周长、面积带来很大的麻烦。后来,我又用了另一种方法教学,效果就不一样了。先让学生自由画圆,要求既要快又要像,学生就想出很多的办法,有的自由画,有的照着圆模型画圆……这时有的学生问,照着模子画,大小受控制了,引出了用圆规画圆。这时我又问现在要在一块地里建一座圆形花园,这个圆怎么画,学生又想出很多的方法,用哪种方法好,既简单又方便。学生自己会画圆了,也自然了解了很多的问题,解决了很多的问题。学生的思维火花在碰撞中闪光。我虽然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完成教学内容,但学生的思维成果得到有效的生成。
二、课前预设个性化,发挥有效生成效能
叶澜曾说过,“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把师生活动每一个环节都安排得非常周密,那就限制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首先要做到“备学生”,这是关键的一步,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具有个性化的问题给学生思考,这样就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挥,也可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加以肯定。
如:在教学“线和线段”时,我课前就设计了三个小环节:1.用自己的话说出什么是直线、线段。2.举例感知物体中,哪些是直线,哪些是线段。3.引导学生描述身边包含线段的物体。这样的课堂设置,充分削减了许多琐碎的提问,扩大了学生领悟、交流的空间。由于没有繁杂的头绪,给师生互动留有很大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三、课前预设生活化,体现有效生成价值
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考虑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不要照搬现成的教案,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内容或课本的知识顺序,应联系生活,体验知识生成,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如,我在进行一年级“认识图形”教学时,在设计教案时就考虑到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我在上课前就布置学生找找身边的图形,上课时要学生说说在生活中见过的图形。上课时,学生不仅说出学过的所有图形,很多同学还带来了自己制作各种图形拼成的图案,给这节课添色不少。我立即转向,让学生说说那个图案是由哪些图形拼成的,学生不仅能说出自己用了哪几个图形拼成的,还能说出自己能用图形拼出其他图案。就此我让学生再用学过的图形拼一拼,还可以拼成哪些图案。这是我预设之外的效果,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四、课前预设综合化,实现有效生成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学应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特点,灵活地预设教学过程,保障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关注全体学生,更应关注课堂的有效生成,促进其参与到数学学习中。
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但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提出富有价值、充满童趣的问题。例如,我在教学《比例的意义》时,学生就发现比例中四个数的关系。我设计了一道练习,给四个数,要求学生写出不同的比例,有的学生很快就写出8个比例式。由于超越了老师预想,那课堂教学的生成价值也就截然不同。这时教师要学会倾听,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身上,推进教学进程。
总之,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进行对数学学习的自我构建,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锻炼,在学中生成,在动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