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的能力有其特定的内涵,而且它们还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应被看成“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抓好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本文结合教学的实际,阐述了如何培养学生听、读、说、写的能力。
【关键词】 听、读、说、写 数学教学 不可忽视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人们只重视在语文、英语教学中进行听、读、说、写的训练,而忽视数学教学中的听、读、说、写训练。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加强听、读、说、写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也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一、听
“听”是指直接用感官去接受知识,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数学教学中,“听”就是让学生学会听课,要求他们上课保持集中的注意力,跟着老师的思路,还应教给他们一些听课的技能。
二、读
“读”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某种层面上讲,也是为“说”的技能打基础。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既丰富了知识面,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又增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读是数学教学中理解题意的主要方法。而初中生往往忽视这一点,要么不读,要么粗枝大叶地读,敷衍了事,读不清、读不懂、读不透;为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读”,教给学生读数学书的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怎么读呢?我认为,平时应要求学生做到:⑴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枝干,粗略掌握本章节知识的概貌,重、难点,以及相关的双基知识,做到对基本知识点心中有数;⑵细读。对重要的概念、性质、判定、公式、法则、思想方法等反复阅读、体会、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标记以便在课堂上重点听讲;⑶研读。要研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这三步走中,让同学们边读边想,边想边划,边划边记,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句,比较有联系的题目,反复读,达到读的目的,体现读的效果。
三、说
“说”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接运用,也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对数学中的概念能够做出解释,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回答老师提出问题,使得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说出来;把数学法则、公式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出来或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把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阐明清楚。在课堂中随时都会有各种形式的说话训练,教师要给学生这个机会或创造机会,如在例题的分析中,可以让学困生说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让中等生说出解题思路,让中上学生口述解题步骤或板演,这样在无形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语言表达中观察、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说”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分组讨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将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组合成多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讨论,例题可以由学生思考、分析,到讲台讲解;定理、公式可以由学生猜想结论、讨论变式或主动构造定理、公式。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允许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
四、写
“写”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具体运用,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数学中的一些证明题,有很多学生都知道它的证明方法,知道其中考查的知识点,就是不能很好地以“写”的形式将证明过程展现出来。即使写了,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较为混乱,推理过程也不够严密。这些都是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某一侧面也体现了培养学生“写”能力的重要性。“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决定着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写是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具体运用,也是对听、读、说的具体表现。写什么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⑴在“听”、“思”中有选择、有重点地记;⑵记学习内容的要点,在预习中有疑问的疑点,书中没有的知识点和教师补充的知识点;⑶记解题思路、思想方法,特别是解题技巧,以便熟练应用;⑷记课堂小结,使学生明确记的目的是为补充“听”、“思”的不足,为最后复习做准备的,好的笔记能使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写数学的机会,来提高学生进行书面数学交流的能力。我的做法是每周布置一篇数学小记,可以让学生写出某章节的总结,某道题的解题分析、体会,对某些解题方法的总结,还可以写写学习数学的一些感受等等。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读、说、写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课堂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听、读、说、写,坚持训练,可以让学生尽快接受所学知识,进而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
【关键词】 听、读、说、写 数学教学 不可忽视
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人们只重视在语文、英语教学中进行听、读、说、写的训练,而忽视数学教学中的听、读、说、写训练。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加强听、读、说、写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对学生能力的提高也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一、听
“听”是指直接用感官去接受知识,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相互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主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数学教学中,“听”就是让学生学会听课,要求他们上课保持集中的注意力,跟着老师的思路,还应教给他们一些听课的技能。
二、读
“读”就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从某种层面上讲,也是为“说”的技能打基础。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课外资料,既丰富了知识面,养成了自学的习惯,又增强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立性。读是数学教学中理解题意的主要方法。而初中生往往忽视这一点,要么不读,要么粗枝大叶地读,敷衍了事,读不清、读不懂、读不透;为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读”,教给学生读数学书的方法,也是至关重要的。怎么读呢?我认为,平时应要求学生做到:⑴粗读。先粗略浏览教材的枝干,粗略掌握本章节知识的概貌,重、难点,以及相关的双基知识,做到对基本知识点心中有数;⑵细读。对重要的概念、性质、判定、公式、法则、思想方法等反复阅读、体会、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标记以便在课堂上重点听讲;⑶研读。要研究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规律,对知识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这三步走中,让同学们边读边想,边想边划,边划边记,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句,比较有联系的题目,反复读,达到读的目的,体现读的效果。
三、说
“说”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接运用,也就是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对数学中的概念能够做出解释,与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回答老师提出问题,使得自己的见解和提出的问题易于被别人理解。在平时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说出来;把数学法则、公式用数学语言准确表达出来或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把知识间的联系和区别阐明清楚。在课堂中随时都会有各种形式的说话训练,教师要给学生这个机会或创造机会,如在例题的分析中,可以让学困生说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让中等生说出解题思路,让中上学生口述解题步骤或板演,这样在无形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语言表达中观察、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说”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分组讨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可以将不同学习能力的同学组合成多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讨论,例题可以由学生思考、分析,到讲台讲解;定理、公式可以由学生猜想结论、讨论变式或主动构造定理、公式。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允许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
四、写
“写”就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具体运用,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数学中的一些证明题,有很多学生都知道它的证明方法,知道其中考查的知识点,就是不能很好地以“写”的形式将证明过程展现出来。即使写了,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也较为混乱,推理过程也不够严密。这些都是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某一侧面也体现了培养学生“写”能力的重要性。“写”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决定着他们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写是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具体运用,也是对听、读、说的具体表现。写什么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⑴在“听”、“思”中有选择、有重点地记;⑵记学习内容的要点,在预习中有疑问的疑点,书中没有的知识点和教师补充的知识点;⑶记解题思路、思想方法,特别是解题技巧,以便熟练应用;⑷记课堂小结,使学生明确记的目的是为补充“听”、“思”的不足,为最后复习做准备的,好的笔记能使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写数学的机会,来提高学生进行书面数学交流的能力。我的做法是每周布置一篇数学小记,可以让学生写出某章节的总结,某道题的解题分析、体会,对某些解题方法的总结,还可以写写学习数学的一些感受等等。
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读、说、写等方面的能力,它们是数学课堂学习活动的前提和不可缺少的学习能力,也是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的保证。课堂教学中正确引导学生听、读、说、写,坚持训练,可以让学生尽快接受所学知识,进而培养他们的数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