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中职学校《工程测量》教学工作经验的总结,分析了在中职学校工程测量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课程的教学方法、教材选用、实践教学及成绩考核等进行了初步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教学方面的改革建议和措施,从而为培养实用性人才提供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工程测量 教学改革
前言
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其最大的特点是注重测绘仪器的使用,同时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测绘技术大力发展的今天 ,随着3S技术、4D技术的应用,对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许多中职学校包括高校依然采用以前的教学大纲、教材模式,其教学内容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为了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建设对测量专业人员的技术需求,非常有必要对工程测量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素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只要集中在农村,其中85%以上的学生都是来自于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或者偏远山区。这些学生远离家乡来到城市学习,受周围环境的变化,其思想意识、行为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背离了来学校学习专业技能的初衷。
目前中职的学生都属于90后,更注重自身需要和个性追求,在家中受长辈过分溺爱,一旦离开父母就没有了自律能力,很难专心学习。另外,目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竣,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越来越明显,而身为中职生的他们也有了只要不被开除,能顺利拿到毕业证随便找个工作就行的想法,从而产生了在校混日子拿毕业证的行为。
1.2 师资力量的问题
中职学校的教师存在着两极分化的态势,或老或少,中间的很少。以我所在学校为例,45岁以上的老教师占到30%左右,25-30岁的年轻教师占到50%左右,而30-45岁的教师只占到20%左右。早期从事中职教育的老教师如今也已步入退休年龄,他们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理论教学知识技术过硬,但是因为长期的繁重工作使他们与社会联系脱节,对专业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掌握的比较少,因此无法应对新时期测量专业对学生的新要求[2]。而学校新引进的年轻老师,专业知识扎实,能掌握专业领域的新发展新技术,但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与学生沟通能力比较薄弱,无法将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完整的传授给学生。
1.3 仪器设备的问题
对于中职学校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教育资金短缺,由于资金的受限,许多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较少,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实习工作。许多学校还依然以老三样入[1](经纬仪、水准仪、平板仪)进行教学工作,电子仪器少之又少,更不用说高精度的电子仪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普遍滞后于生产建设单位,学生就业时,面对新仪器无从下手或者不能熟练使用,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学校的声誉。同时很多学校没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测量实习场地,实习时教师通常在校园里随便指定一个地方让学生进行实验,而校园里地形、地物通常比较简单,没有明显的差异,这样的实验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2.1 教学方法、学生学习
对于中职生的教学要与高校有所区别,中职学生应以基本理论概念为基础、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践操作技能。对于那些在施工中应用最广泛的内容应进行重点精讲,对教材上那些已经过时不用的内容则可以作为课外阅读资料,用于补充学生的课外知识。授课过程中对于比较抽象的仪器设备、操作步骤,可以采用录像,视频,图像,包括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工作,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掌握能力。
授课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思考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对于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到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补充课本以外的新知识,提高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技能比赛,增强学生的操作实践性;引导学生合理正确的对待网络,防止沉迷于网络世界。
2.2 教材选用、师资力量
目前工程测量的教材非常多,但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的问题比较突出。未能将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及时引入[2]。陈旧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现在高精度的测量要求,比如坐标系,很少有2000坐标系统的介绍和使用。工程测量并不仅是测绘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地质类、水利类、土建类等一些学科里也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所以作为一门专业课,对于不同的专业要选择不同版本的教材,要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授过程中的重点内容要区别对待。
对于中职学校的教师队伍,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以老带新 、以新促老"的方法,老教师要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做到"带德"、"带教"、"带研",毫无保留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年轻老师,年轻教师要虚心学习,多看、多问、多学,善于学习老教师的优点,同时将自己所掌握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观念同老教师交流沟通。同时要进行"双师型"队伍建设,对于年轻教师尽量安排课余时间到生产单位进行生产学习,提高自己的生产实践经验,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3 实践教学、仪器设备
工程测量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其实践性、操作性远重于理论性。学校要组织和安排好实验和实习教学,在课程结束后合理安排好学生实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2+1"或"1+1"的教学实习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课程第3年外出到生产单位参加顶岗实习或在校学习1年第2年到单位顶岗实习,这样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有实力的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到基地实习。
学校应增加资金投入,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解决测量仪器相对滞后的问题理[1]。比如购买电子经纬仪,电子水准仪,全站仪,GPS等高精度仪器,以取代老三样。同时学校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这样既可以解决学生对新仪器、新技术、新设备的操作生疏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打下一定基础。
2.4 成绩评定、职业资格
工程测量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非常紧密,对于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以不在适用于今天对学生的全面评定。简单的试卷形式其忽略了学生的操作与实践能力,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真实成绩,因此需要采取试卷考试与其他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可以按3:2:3:2比例组成,对于试卷成绩只占总成绩的30%,其课程中间的实验占20%,课程结束后的实习占30%,剩下的20%由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其他证书及奖励构成。这样既可以全面反应学生的真实成绩,也可以鼓励学生去全面发展自己。
职业资格证目前已经是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上岗的必须证件之一[4]。因此,对于学校而言,要积极与相关的劳动技能鉴定机构沟通联系,使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测量员证的申请和考取,使学生在毕业时能持双证上岗。
3.结束语
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能急也不能怠慢。 随着测绘科技的进步,我们要面对新形势、新技术、新要求,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一线骨干为目标,积极探索更加合理、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更多综合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肖鸾,陈凤年等.工程测量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J]株洲: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22)
[2]刘小阳 孙广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0
[3]武丹,宫建.工程测量教学改革初探[J].沈阳: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3)
[4]王天成,王丕嘉等.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与测量员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的对接[J] 哈尔滨: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作者简介:朱留军(1982-),男,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人,郑州工业贸易学校教师,主要从事测量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关键词: 中职学校 工程测量 教学改革
前言
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其最大的特点是注重测绘仪器的使用,同时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在测绘技术大力发展的今天 ,随着3S技术、4D技术的应用,对工程测量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许多中职学校包括高校依然采用以前的教学大纲、教材模式,其教学内容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为了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建设对测量专业人员的技术需求,非常有必要对工程测量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1.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素质的问题
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只要集中在农村,其中85%以上的学生都是来自于教育相对落后的农村或者偏远山区。这些学生远离家乡来到城市学习,受周围环境的变化,其思想意识、行为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世界,背离了来学校学习专业技能的初衷。
目前中职的学生都属于90后,更注重自身需要和个性追求,在家中受长辈过分溺爱,一旦离开父母就没有了自律能力,很难专心学习。另外,目前就业形势越来越严竣,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越来越明显,而身为中职生的他们也有了只要不被开除,能顺利拿到毕业证随便找个工作就行的想法,从而产生了在校混日子拿毕业证的行为。
1.2 师资力量的问题
中职学校的教师存在着两极分化的态势,或老或少,中间的很少。以我所在学校为例,45岁以上的老教师占到30%左右,25-30岁的年轻教师占到50%左右,而30-45岁的教师只占到20%左右。早期从事中职教育的老教师如今也已步入退休年龄,他们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理论教学知识技术过硬,但是因为长期的繁重工作使他们与社会联系脱节,对专业方面的新技术新方法掌握的比较少,因此无法应对新时期测量专业对学生的新要求[2]。而学校新引进的年轻老师,专业知识扎实,能掌握专业领域的新发展新技术,但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与学生沟通能力比较薄弱,无法将自己所掌握的技术完整的传授给学生。
1.3 仪器设备的问题
对于中职学校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教育资金短缺,由于资金的受限,许多学校的教学仪器设备较少,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实习工作。许多学校还依然以老三样入[1](经纬仪、水准仪、平板仪)进行教学工作,电子仪器少之又少,更不用说高精度的电子仪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普遍滞后于生产建设单位,学生就业时,面对新仪器无从下手或者不能熟练使用,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学校的声誉。同时很多学校没有一个相对独立的测量实习场地,实习时教师通常在校园里随便指定一个地方让学生进行实验,而校园里地形、地物通常比较简单,没有明显的差异,这样的实验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2 教学内容的改革
2.1 教学方法、学生学习
对于中职生的教学要与高校有所区别,中职学生应以基本理论概念为基础、加强基本技能的培养,注重实践操作技能。对于那些在施工中应用最广泛的内容应进行重点精讲,对教材上那些已经过时不用的内容则可以作为课外阅读资料,用于补充学生的课外知识。授课过程中对于比较抽象的仪器设备、操作步骤,可以采用录像,视频,图像,包括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工作,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和掌握能力。
授课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思考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积极地去学习。对于课余时间引导学生到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补充课本以外的新知识,提高对本专业的学习兴趣;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技能比赛,增强学生的操作实践性;引导学生合理正确的对待网络,防止沉迷于网络世界。
2.2 教材选用、师资力量
目前工程测量的教材非常多,但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的问题比较突出。未能将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及时引入[2]。陈旧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现在高精度的测量要求,比如坐标系,很少有2000坐标系统的介绍和使用。工程测量并不仅是测绘专业的必修课程,在地质类、水利类、土建类等一些学科里也作为一门必修课程,所以作为一门专业课,对于不同的专业要选择不同版本的教材,要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授过程中的重点内容要区别对待。
对于中职学校的教师队伍,要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在教学过程中实行"以老带新 、以新促老"的方法,老教师要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做到"带德"、"带教"、"带研",毫无保留将自己的教学经验传授给年轻老师,年轻教师要虚心学习,多看、多问、多学,善于学习老教师的优点,同时将自己所掌握的新技术,新方法,新观念同老教师交流沟通。同时要进行"双师型"队伍建设,对于年轻教师尽量安排课余时间到生产单位进行生产学习,提高自己的生产实践经验,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2.3 实践教学、仪器设备
工程测量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其实践性、操作性远重于理论性。学校要组织和安排好实验和实习教学,在课程结束后合理安排好学生实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2+1"或"1+1"的教学实习模式:即在校学习2年课程第3年外出到生产单位参加顶岗实习或在校学习1年第2年到单位顶岗实习,这样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有实力的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实习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到基地实习。
学校应增加资金投入,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解决测量仪器相对滞后的问题理[1]。比如购买电子经纬仪,电子水准仪,全站仪,GPS等高精度仪器,以取代老三样。同时学校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这样既可以解决学生对新仪器、新技术、新设备的操作生疏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为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打下一定基础。
2.4 成绩评定、职业资格
工程测量的理论和实践结合的非常紧密,对于传统的试卷考核方式以不在适用于今天对学生的全面评定。简单的试卷形式其忽略了学生的操作与实践能力,不能全面反应学生的真实成绩,因此需要采取试卷考试与其他考核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可以按3:2:3:2比例组成,对于试卷成绩只占总成绩的30%,其课程中间的实验占20%,课程结束后的实习占30%,剩下的20%由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其他证书及奖励构成。这样既可以全面反应学生的真实成绩,也可以鼓励学生去全面发展自己。
职业资格证目前已经是工程施工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上岗的必须证件之一[4]。因此,对于学校而言,要积极与相关的劳动技能鉴定机构沟通联系,使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测量员证的申请和考取,使学生在毕业时能持双证上岗。
3.结束语
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不能急也不能怠慢。 随着测绘科技的进步,我们要面对新形势、新技术、新要求,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一线骨干为目标,积极探索更加合理、科学、实用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更多综合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肖鸾,陈凤年等.工程测量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J]株洲: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08(22)
[2]刘小阳 孙广通.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科技信息,2010
[3]武丹,宫建.工程测量教学改革初探[J].沈阳: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3)
[4]王天成,王丕嘉等.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与测量员职业资格考核标准的对接[J] 哈尔滨: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
作者简介:朱留军(1982-),男,硕士研究生,河南郑州人,郑州工业贸易学校教师,主要从事测量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