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幽暗意识与法治

来源 :锦绣·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宗教、人性两方面出发来探寻幽暗意识的本质,幽暗意识是既不同于作为德性政治基础的忧患意识,也不同于作为专制政治的阴暗意识,幽暗意识的存在对于西方内发型法治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基础性作用,二者之间关系密切。我国走的是建构性法治道路,幽暗意识在我国的发展状况如何,对我国的法治建设究竟会产生什么影响。
  关键词:幽暗意识;忧患意识;阴暗意识;法治
  一、幽暗意识的基本义旨
  1.幽暗意识的概念
  对于幽暗意识的基本内涵,张灏做出了以下描述:“我们所说的幽暗意识是发自对人性和宇宙里面天生拥有的对黑暗势力的正视和醒悟:因为这些黑暗势力过于顽固,这个世界会有缺陷,不能够圆满,所以人的生命中才有那么的丑恶,那么多的遗憾。” [1]初看之下,幽暗意识揭露的是人性之恶,与一般意义上的性恶论没有什么太大区别。然而细细琢磨之后,可以透彻地发现二者的细微差别:性恶论只看到了我们人类本身,可是幽暗意识它不仅源于人性本身,还掺杂有“宇宙”的元素,即人性以外的客观世界。也可以这样理解,幽暗意识的“幽暗”一部分来源于人本身,另一部分来源于制度。毋庸置疑的是制度由人来创设,但是如果制度形成之后,会“具有一些自己的势能,有它自己的内生动力,并不完全是人自己能够控制的。因此制度也会导致‘幽暗面’。
  2.幽暗意识的特征
  (1)与忧患意识相比较而言幽暗意识更为“现实”
  幽暗意识并不赞成忧患意识的高调、过于理想主义的价值取向,因为它认为忧患的最重要、最本质的因素不在外在世界,而是潜存于人性的内在。新儒家代表中有人认为,中国周初人文精神中就存在忧患意识,忧患意识也是一种警示、劝诫意识。从相同点来看:幽暗意识与忧患意识都是来自于动荡不堪、危机重重的社会现状,人们从而产生浓厚的忧虑与反思来防患于未然。从不同点来看,其差别主要有:“忧患意识”是感觉到周围的社会环境出现了严重问题,因此产生了一种忧虑、恐慌和反思。[2]所以忧患意识认为人的忧患、社会的险恶主要来自外部,而人的内心成为了我们唯一的救命稻草。只要我们充分合理的运用我们的心智,不断完善我们的人格,就可以克服外在的险恶、困苦和艰难。但是幽暗意识就不一样了。它一直提醒着人们把人性、和人心的不完美综合起来,放在一起看待周围社会的问题,深入的分析人性。很多东西都是由于人性的阴暗,才导致了不堪的局面。我們要承认,虽然人可以完善自己的人格,然而这些所有的努力都是有限的。我们同样清醒地意识到人的堕落是根本无法衡量和揣测的。
  (2)与阴暗意识相比较而言幽暗意识更为“理想”
  幽暗意识敢于正视人的现实,与此同时也相信人是有道德理想的。阴暗意识是一种彻底的现实主义人性认识,它完全否定了人的价值,是一种近似极端的意识。它认为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都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情谊而只有利益。理想与美德就好比水中的明月,全是虚无。情怀和道德在阴暗意识中根本就不存在。幽暗意识,它一方面承认人的不堪、丑恶和局限,另一方面也相信人的道德和理想。可以理解为:“幽暗意识的现实感带有一丝自我批评与反思的韵味,这是因为幽暗意识是一种有着道德感、责任感的怀疑意识,它是在这种道德责任意识的前提下,否定人的自私和人的不堪,然后来求得对它的防范与解放。”[3]
  二、幽暗意识与法治的内在联系
  1.幽暗意识是法治的观念基础
  西方思想界崇尚理性的传统,并没有忽视或否认人性中非理性因素(情感、欲望等)的存在。在西方思想界看来,人在非理性因素(人性的幽暗意识)的支配下往往会导致错误的行为,这是社会秩序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Plato)认为,一个正义的人一定要让理性统治灵魂、用理性控制欲望。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不是满足德性的要求,最重要的是他的欲望、情感这些非理性部分是不是能服从理智的命令。因此当欲望、情感服从理性的控制时所发生的行为才是一种道德的行为。因为只有理性能够判断人的行为中什么是正当的。”[4]
  古典自然法思想家尽管把人性的特点归结为理性,但也从来没有否认过人性中非理性成分的存在。在人的天性中“人们为求利而竞争,为安全而猜疑,为求名而侵犯别人”。[5]
  正是由于西方社会从一开始就意识到了人性中的幽暗面、人类思想中的非理性因素,所以一直时刻保持警惕,不敢轻易将国家和权力交于某一个人的手中,他们希冀通过建立制度来防范,幽暗意识为法治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2.法治是幽暗意识的现实表达
  这种对人性的幽暗意识,或者说对人性中恶的方面的体悟成为西方社会重视法律传统的重要原因。柏拉图正是因为“看到了权力与智慧结合的罕见性和人性的自私面,为此,在晚年他开始寻求较为现实的次优国家——从‘哲学王’的人治步向‘法律的仆人’的法治,注意到了‘金质的法律纽带’的重大作用”。[6]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论》中强调“城邦应该实行体现神祇和理智的法治而不是混入兽性的人治。任何真实的政体必须以通则即法律为基础”。[7]
  西方社会重视人性中的堕落、不堪和幽暗的一面,一直通过设立制度来加以防范和制约。西方社会在对国家政治体制的设想中,不管是权力的外部控约还是权力的内部制衡,都是在法治的前提建构中进行,这与人性幽暗意识的前提设定密切相关。
  三、幽暗意识与中国法治建设问题
  1.中国传统观念中幽暗意识的势弱
  上文主要阐述了西方幽暗意识对于西方法治建设的重要影响,那么它在中国的情形如何?其实,西方传统拥有幽暗意识,在我们的世界所有的古老文明中,几乎都有它的存在,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如此的。但是幽暗意识表现方式和包含的深浅有些不同罢了。那么既然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幽暗意识,那么为何没有产生法治?我们以儒家文化为例来进行分析。   孔子创立儒学以来,儒家思想就表现出强烈的超越意识。超越意识极大地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天人合一”是其基本观念。[8]孔子的“德行伦理”即蕴含了以人为主的超越意识,我们的孟子认为人如果发挥本身所拥有的善都可以与超越之天形成内在契合。也可以这么说,任何人凭借人格道德的转化,就可以直接“知天”、“事天”,树立了一个独立于天子和社会秩序的内在权威。汉代的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对“天人合一”观念作出了新的解释,提出“天人感应”论,将天人关系与政治制度相互联系起来,为制度化儒学寻找它存在的合理性。西汉中叶以后,儒家传统的超越意识开始内转,形成内化式的超越意识。经过近千年的发展衍变,这种内化的超越意识在宋明儒学尤其是陆王心学那里找到栖息之地。“内化超越意识所引发的批判精神在陆王心学里有着空前的发展”。
  2.幽暗意识势弱情况下法治建设的路径
  幽暗意识对于西方内发型法治有着基础性的作用,而我国走的是建构性法治道路,我们的法治建设能否避开幽暗意識的式微问题?笔者认为,在幽暗意识势弱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如何对待人性对法治建设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法治建设中,认真对待人性意味着我们首先要承认人性的不完美性。人不是天使,人性也是不完善的。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人在达到完美境界时,是最优秀的动物,然而一旦离开法律和正义,他就是最恶劣的动物。”[9]在法治建设中,认真对待人性还要求我们承认人的理性是有限的。当然,有限理性的提出并不是去主张人的无能或者无知的不可避免性,而是强调谨慎的行为和冷静的思考是极其重要的。认真对待理性还强调法治建设应认识和利用人的可塑性和合作潜能。人性不是只有消极的一面,人性中也有某些特点是值得予以尊重和信任的。
  第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综观西方法治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争取个人权利是第一步。“儒家所阐述的思想总是居于统治者的地位来为被统治者想办法,总是居于统治者的地位以求解决政治问题,而很少以被统治者的地位去规定统治者的政治行动,很少站在被统治者的地位来谋解决政治问题”。[10]被马克思誉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的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开篇即称: “人人生而平等,他们都从他们的“造物者”那边被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权。为了保障这些权利,人类才在他们之间建立政府”。[6]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在构建当代中国法治的过程是一项基础性工程,是促使幽暗意识、政治思想和政治实践结合的基础性工程。争取个人权利是与限制统治者权力必然相连的。权力必须以权利为目的和归宿,必须规范政府权力的行使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因此,必须积极发动政府和民间等多重力量协力推动基本权利保障。尤其要特别重视保障弱势人群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必须建立起相应的权利救济机制和体系,因为有权利必有救济,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
  参考文献
  [1]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缺少引文所在的页码。
  [2]陶建新.论梁启超的法治思想[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7,(06):22-26.
  [3]崔卫平.人最大的敌人是人自己——张灏访谈[J].社会科学论坛,2005,(2).
  [4]王人博,程燎原.法治论[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缺少引文所在的页码。
  [5]李涛.中西方人治、法治假设的差异及影响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16):227-228.
  [6]苍永东.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先在基础及其汲取因素[J].云南行政学院报,2010,(04):11-14.
  [7]阳敏.民主应低调开始——张灏访谈[J].南风窗,2007,(2).
  [8]陆海发.西方政制设计的内在逻辑解读[J].行政论坛,2008,(05):89-92.
  [9]曹中海.我国行政法治化迟滞的精神根源及现实出路[J].吉林大学学报,2012,(11):32-34.
  [10]秦利明.评张灏《幽暗意识与民主传统》[J].传承,2010,(04):25-28.
其他文献
摘要:我国高分子材料科学的发展赶上了世界历史发展步伐。当然也历经曲折。我国高分子工业规模从70多年前的百吨到40多年前的百万吨,到现在的1.5亿吨,有了飞速发展。近些年,高分子材料在我国高铁技术、大飞机、国防建设以及汽车制造、建筑材料等许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高分子材料科学与技术为国家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关键词:高分子材料;历史回顾;发展前景  1我国的现状  从近期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分析,我国高
期刊
摘要: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但要在有限的资源上为人类谋取最大利益,则需要对其进行合理规划和有效管理利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政府与社会越来越关注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资源管理问题,如何高效的进行土地资源管理并且实现利用转型成为了相关部门重点研究的课题。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利用转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本文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从多方面入手,首先对土地利用
期刊
摘要:教师是教育之根本,师德是教师之魂。师德师风建设是提高高校教师素质的首要任务。在“三全育人”视域下,以高校师德建设的实际为出发点,增强高校教师责任感、使命感可以提升高校人才的培养能力,促进大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贯彻落实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体系,进一步推进高校师德师风建设。  关键词:高职院校;师德:“三全育人”  一、坚持以德树人,实现
期刊
化石能源是当今世界能源消费的主力,然而全球化石能源储量面临着枯竭,且化石能源的使用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亟需寻找替代能源。生物质能是自然界中唯一含碳的可再生能源,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能源且来源广泛。热解作为一种成熟的生物质能转化技术,可以高效率地将生物质转化为燃料及高附加值的化工产品。在热解过程中加入催化剂,可以实现产物的定向调控。由于生物质组分复杂,研究困难,因此选择探讨生物质模型化合物的催化转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等方法探讨“立德树人”在大学体育中的实践效果。研究表明,大学体育教育实践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对大学生“立德树人”有独特的作用。大学体育“立德树人”过程需运用好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三个环节,把课外跑步和團队性竞赛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立德树人;大学体育;跑步;运动竞赛;  引言: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
期刊
摘要:为什么同样是一个年级的班主任,有些班级的同学对于自己的班主任信赖感极强,甚至会因为自己拥有这样一个班主任而感到幸运和光荣;而有些班级的同学则对班主任相当漠然,甚至对自己所处的班级动辄诋毁、谩骂。本文探讨爱心是树立班主任威信的源泉;公平的赏罚是维护班主任威信的利器;正确的批评是班主任树立威信的催化剂。  关键词:班级管理;树立威信;班主任工作  相信对于很多班主任来说,威信的树立始终是一个令人
期刊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随着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互联网为历史教学在内容和传授形式上都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历史作为潜移默化影响人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学科,教师也需要跟随时代发展不断与时俱进终身学习,及时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法并做出合理的创新使历史教学质量得到保障和提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强调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信息化”。由于部分教
期刊
摘要:本篇文章就新媒体环境下的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展开相应论述,并提出些许观点与建议。首先对教育模式创新中可能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了简单分析,同时探讨了新媒体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方向。随后阐述了四点教育模式的创新策略,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渠道、教育思路和教育氛围上的创新,希望能对有关学者的研究提供有利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中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专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
期刊
摘要: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新形式,如何利用互联网的特点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本文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面临的挑战入手,探讨和分析了新时期通过互联网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网络教育;思政;路径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逐渐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和相互交流的主要渠道。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思
期刊
摘要:线性规划模型的专创融合课程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学会线性规划模型的构建、求解和解释。这节课的完整教学安排是课前准备、课中互动、课后反馈,每一个环节都要体现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会到数学软件是求解数学模型的重要工具。在课后独立思考和课中互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提升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关键词:线性规划模型;专创融合;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