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的起点调整:无限接近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698281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的法子必须要根据学的法子。”可见,“教”应因“学”而动。学生的学习起点是动态生成的,教的起点应根据学习起点的发展变化而灵活调整。调整,是对学生不断变化的学习起点作“处方性”分析后的施教方案和导学方法的不断改进。调整,不是只在备课中,而是贯穿于课堂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施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全过程。

一、关联“学”的起点,在设计中调整


  长期以来,教师所分析的学情却难以融入教学过程中,难以真正确立切合学生实际的“学习起点”,原因是教师没有基于儿童“学”的起点做教学设计。基于儿童“学”的起点的教学设计,一般分三个步骤进行分析研究:一是“一般应该教什么”;二是“可能需要教什么”;三是“实际需要教什么”。下面以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中《清平乐?村居》的实践操作情形来具体阐释。
  根据《清平乐?村居》一文的文体特点与教学经验,我将教学内容的落点定位在“理解词的意思,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之后,我查看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发现学生对一些重点、难点字词的理解以及整首词的大意都能通过自学得以基本解决,而一道课后习题“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完成得很不理想,95%的学生都只将词的翻译内容写了下来,字数很少,内容简单。可见,从学习者需求来看,学习内容的落点应放在“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于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我将原先设计中帮助“理解词的意思”部分的环节做了适当删减,在帮助“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环节中增加了“情景对话”与“写话”环节。这样的调整体现了教师正确的教学观:“我(教师)”用什么办法帮助学生走出学习的困境,改进学生的学习状况。

二、关注“学”的起点,在实施中调整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教师只要站在讲台前,90%的精力要关注学生,10%的精力关注教案,主要注意力要放在学生身上。”因此要在教学中关注学生,随时捕捉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
  而学生的起点是不同的,需要教师用心去辨别。学生的新起点有“真”有“伪”,如让学生交流某个词语的意思,学生照着字典上的解释流利地读了一遍,但学生不一定真的会了,这时,需要教师进一步追问,以确定学生是否需要教学支架。起点有“高”也有“低”,“高”与“低”是相对学习的目标而言的。学生的起点“高”了,说明目标定得“低”了,反之,学生的起点“低”了,说明目标定得“高”了。如某位教师在教学《做一片美的叶子》中的最后一句“为了我们的大树,做一片美的叶子”,希望学生能理解为“每个人要摆准自己的位置,积极进取,为社会这棵大树做出应有的贡献”。显然,对于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起点肯定达不到如此高度,因此,教学中不要唯教案按部就班,应即时降低学习目标,调整教的起点。

三、观照“学”的起点,在评价中调整


  如何甄别一堂课的有效度?在香港举行的第二届课例研究年会上,记者对一位教师进行了采访:“在您的听课本上,我发现您认真记录了老师的语言和教学环节,而没有学生的表现,为什么?”“听课,就是要向老师学习,所以我重点记录了老师的表现。”长期以来,教师受错误的观念的影响,仍将课堂教学的评价聚焦于教师的“教”,侧重于教师教学行为的理念展示,却对这种包含着教学理念的教学行为是否达到了效果视而不见。
  教师“教”得怎样,应当从课堂上每个学生的学习实况出发加以考察,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否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更要以“学”的起点来检验课堂,检验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了由不知到知、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的思考过程。曾听过两堂三年级的《石头书》,教师一的课堂上,学生在眼花缭乱的图片的吸引下显得热闹非凡,学生最大的收获是知道了“为什么称石头为书”;与教师一的课堂相比,教师二的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虽然不是异常兴奋,但多了静静的思考与练笔的机会,学生不仅知道了“为什么称石头为书”,还知道了一般的说话句怎么写。从学习起点来看,“为什么称石头为书”这一问题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只要通读几遍,稍作引导就可理解。从学生的发展状况来看,显然,教师一的课堂效度相对要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状态多的是表面的热闹,少的是语文的实在。
  一堂课的结束,不等于起点的终止。我们用学生的起点来检验课堂的有效度,也是对教的起点的反思,因为反思,教的起点将被再度更新走向新的起点。由此循环往复,儿童发展无限,教师追求無尽。
  作者简介:江苏省太仓市新区第四小学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部编版一年级语文教材,识字的数量增加,因此把握好教材,合理地安排教学识字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在教学中尤为重要。一、紧扣教材,循序渐进识字  部编版教材的第一单元就是识字单元,这突显了识字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对刚刚入学的学生来说,学习
期刊
课堂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读”和“写”的训练早已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听”和“说”的训练则显得无足轻重。一、教学评价多样化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课堂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在课堂上,根据每个学生原有的基础,有效地评价学生,能使每个学生“跳一跳”都能
期刊
2016年9月,我的工作由安徽宁国市调动至郎溪县十字中心小学.从中学调到小学,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也是一个锻炼自我的机会.rn调到十小以后,我担任五(一)班的语文教学工
期刊
在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教授新课,常有一些比较固定的步骤或者模式,即一般先导入新课,再介绍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然后开始新课的讲授。不做变通地讲背景资料,一并放在开始教学初始阶段进行出示,尤其是固化以后容易使教学僵化、模块化。教师介绍背景资料的模式化、机械化,对其脱离文本的使用,使得课堂的效率不高。那么如何引入背景资料,从而促进阅读教学的实效呢?一、教学初引入背景资料,激发学习兴趣  笔者在
期刊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七到九学年段对初中作文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师要多角度观察社会与生活,抓住特征进行有创意的表达,能够享受到作文写作的快乐.尽管初中作文教学有了
演唱是一种声乐艺术感情的体现,它受到生理、心理的双重操作,所以在声乐演唱过程中一定要将心理活动训练作为重中之重。良好的心理活动是演唱过程中的必要因素之一,对于演唱
不同的文章按照其语用特点有不同的文本特质,可以分成侧重语言教育的语用型文本和侧重文学教育的主题型文本。教师可以灵动地将各种有针对性、创造性的语用训练项目融合在主题型阅读教学中,这样能让学生在感受文章文学性的同时体会到其中的语文味儿。一、发现语言,探究隐性信息  发现语言的奥秘是借助语言信息的帮助,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挖掘和探究。教师可以让学生留意文章中一些看似可有可无的句子,然后咀嚼其在文章中的重要性
期刊
并不单单只是在乡间,世间各种的花一旦相继开起,在鄙乡,牡丹过后便是芍药,朱可梅师说到牡丹与芍药之间的区别,简短只三句,一是牡丹比芍药多一点焦墨,二是多一点水,三是芍药开
期刊
曲中宾白乃是戏曲叙事性的最佳体现方式 ,但到了明代却江河日下 ,地位竟至为“妾妇” ,成为曲词的陪衬。为了挽回这种颓势 ,身兼商人与文人的李渔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 ,提出了
入课伊始,教师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字音准确、语句通顺;然后,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rn(PPT呈现以下文字:)rn 1.圈画本文的生字.rn 2.概括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