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公颐的中国逻辑史研究方法探析

来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sol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温公颐先生在运用中国逻辑史研究方法的过程中,既遵循逻辑史研究的一般规律,又注意中国逻辑史的自身特点,主要从中国逻辑发展的不同阶段、各个逻辑家自身、不同逻辑学说的创新内容、形成过程及逻辑方法等五个相互联系的方面,灵活运用相宜的研究方法,实现了其特有的中国逻辑研究思路与体系。
  【关键词】温公颐 中国逻辑史 研究方法
  
  对于中国逻辑史的研究,温公颐先生因“史”制宜地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温老的研究方法进行探析。
  从整体着眼,进行“切片式”研究
  温老以中国逻辑发展的各个阶段为对象,着重研究每个阶段逻辑理论和逻辑思想的发展线索。
  在逻辑发展史阶段的划分上,温老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为指导进行的,这在他的著作中可以窥见:“我们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的和历史的统一观点来进行先秦逻辑史的研究,使先秦逻辑史具有科学历史的意义”;“中国中古逻辑史的特点由它的社会政治经济所决定”;“在这一时期(笔者按:“这一时期”指中国近古逻辑史的区间:北宋至清中叶1840年鸦片战争前夜)有许多巨大的政治经济的变化,给逻辑的发展以重大的影响”。
  按照中国逻辑发展的客观历程,温公颐先生将中国逻辑史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先秦逻辑史、中古逻辑史、近古逻辑史、近代逻辑史。先秦逻辑史的时间跨度为春秋至战国时期,中古逻辑史的“时间从秦汉至隋唐……继《中国中古逻辑史》之后,从北宋至清中叶1840年的第三卷则编为《中国近古逻辑史》,从1840年到1949年的第四卷,则编为《中国近代逻辑史》”。这一划分符合中国逻辑史从一度辉煌至渐成绝学,又逐步复苏的特有发展历程。
  将中国逻辑史的进程逐次划分为若干个阶段是温老研究工作展开的基始,是“切片式”的研究方法,为下一步以人为对象的“点描式”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人为对象,进行“点描式”研究
  在对中国逻辑史进行了阶段划分之后,温老以各个阶段的逻辑思想家为对象,着力研究各个逻辑思想家的逻辑思想、理论之间的纵向、横向的联系。
  在确定中国逻辑史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基础上,温老重点研究了五十多个在各阶段具有代表性的逻辑思想家(含代表性学派、代表性著作、译作)。温老注意从纵、横两个方面研究各种逻辑思想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应该承认,纵向的研究工作是基本的和首要的。只有对主要逻辑思想家能够做出实事求是的、科学的概括和评价,才能做好横向的分析和总结,可以认为:纵向研究主要是梳理逻辑思想发展的线索及前进的脉络,是横向研究的基础与前提;而横向研究则是纵向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与深化。在某种意义上说,横向研究工作更显其重要性。
  温老在理出先秦逻辑史上的正名与辩者两派及其各自纵向发展脉络的同时,也注意到两派逻辑思想的密切关联与相互影响,即横向的联系。在总结孔子的正名逻辑思想时,温老指出“他(孔子)所提出的‘正名’口号,固为儒学正统所继承,但也给辩者以一定的影响。公孙龙之‘正名实’,墨辩之提‘正名者’,可为明证”;“先秦的逻辑思想就是在这两派的互相批评和互相影响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
  温老正是把这些逻辑家提出的逻辑思想和理论,看作是一个联系、发展的过程,并努力从中找出逻辑思想发展的规律性,从总体上概括出古代逻辑思想发展的全部成果。
  在对具体逻辑思想家的考量中,温老坚持从史实着眼,从客观入手,着力研究重要逻辑学家所处的社会环境,所受的教育,所受的哲学学派的影响,做出重大贡献时的思想过程和研究方法。在对以上内容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正确地阐明了历史上各个逻辑思想家或主要代表人物所提出的重要逻辑思想或理论体系,同时理出各个逻辑思想家、特别是各个逻辑思想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及其规律性。
  温老在中国逻辑史的研究中,系统地运用了以上方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严谨客观又不乏浓厚人文气息的历史的逻辑思想家画卷。如在先秦逻辑史部分,温老在科学划分的基础上,并没有急于转入逻辑思想家的介绍,而是先以辩者(或正名派)为对象,进行了“整体印象”的研究。
  在转入以逻辑思想家个体为对象的研究中,温老在考察各个逻辑思想家生平的时候,侧重于对其生活年代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哲学背景等内容进行研究。另外根据各个逻辑思想家的个人实际及研究论证的需要又各有不同,各有侧重。这些因人而异的背景介绍为温老的研究提供了精当而严谨的依据与佐证,也使读者了然于其陈述要点与脉络。
  侧重研究创新内容
  温老以创新内容为对象,重点研究中国逻辑史理论发展中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思想。研究各个中国逻辑史发展各阶段逻辑思想家的逻辑思想时,温老将重点放在了各个逻辑思想家逻辑思想的创新内容上。各个逻辑思想家逻辑思想的创新内容是逻辑史发展脉络上的节点。谈到墨辩的逻辑思想时,温老总结到:“墨辩逻辑思想继承了墨子逻辑的优良传统,而另有所发挥。在概念的分析上,它不但克服了惠施、公孙龙的缺点,而且还更深入一步,墨辩不但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细致的分析,而且对概念的确定性和灵活性的统一,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的统一,正反属性既对立又统一等等,都作了前所未有的分析”。在分析荀子时,温老指出“他不但对名作出了详尽系统的分析,而对于判断也有他的独到的见解……在推理论证方面,也有许多新的论式的创造。比如各种连锁推论的运用,定义式的推论等”。
  又如,温老在提到中古逻辑的创新时,提到“中古逻辑史的逻辑问题,有的是承袭古代的……,有的则深化了古代,如关于类的问题。类是逻辑推论的基础,先秦各逻辑家都重视类的推论,但以类为推不是没有问题的,公孙龙、《墨辩》都提到过。《墨辩》认为‘推类之难,说在名之大小’(《墨辩·经下》),这还只是注意到类的大小上,还未考虑到类的实质问题。到了《吕氏春秋》、《淮南子》则比古代进了一步,提出类的实质问题。类的复杂性不仅在于它的量的方面,范围的大小,而且还在于它的质的方面,有异同。如小方为大方之类,但小智非大智之类。因此《吕氏春秋》提出‘类固不必可推知’(《吕氏春秋·别类篇》)。《淮南子·说林训》也提到‘类不可必推’……由上可知,中国中古逻辑史在某些问题上是发展了古代的”。
  侧重研究理论的动态形成过程
  中国逻辑史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动态过程,因此,研究中国逻辑史就不应该是对众多名辩学者逻辑思想的简单复写,而应通过对相关内容的解释和阐述,揭示其间的内在联系,从总体上把握中国逻辑思想产生、发展的规律。翻阅温先生在中国逻辑史研究方面的论著,可以发现他对发展观点之遵循比比皆是。
  在中国逻辑史研究过程中,温老以形成过程为对象,着重研究中国逻辑史中一些重要理论的形成过程、建立步骤和模式,以及其所达到的水平和面临的问题。
  中国逻辑史是中国逻辑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温老在中国逻辑史的研究中,对一些重要理论的形成过程,进行了严谨细致的梳理与描述。一个逻辑理论的形成、完善有时是跨阶段、跨学派的。
  在《先秦逻辑史》中辩者的逻辑思想篇,温老就是沿不同时期辩者们逻辑思想的形成发展轨迹来梳理辩者逻辑思想的发展脉络的。温老认为具有“注意逻辑推论的基本概念”这一特点的辩者们,从“邓析开始注意‘类’概念的重要性。墨子进而推广到‘故’和‘法’的概念。后来,惠施、公孙龙则深入到分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最后,则以战国晚期墨辩逻辑的概念论集其大成”。
  温老在依先秦辩者逻辑思想发展叙述其进程的基础上,对于墨辩逻辑所取得的成就,给予了辩证的分析。他认为“在先秦逻辑史上,墨辩逻辑似集中于纯逻辑方面的研究,因此,在逻辑科学体系上能远胜其余各家。但它也未能完全摆脱正名派的影响,‘审治乱之纪’还是作为逻辑研究的一个目标,因而它的逻辑探索也就必然要涉及到伦理和经济的范围,作为一部逻辑专著看,还有美中不足之处”。
  注重对逻辑方法的研究
  以逻辑方法为对象,温老着重研究历史上的逻辑思想家建立逻辑概念和逻辑理论时所运用的逻辑方法。历史上的逻辑思想家们在建立起逻辑概念和逻辑理论时所运用的方法也是温老研究的重点,使其成为中国逻辑史研究方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方法”的研究,温老为我们展现了中国逻辑史的一个个发展细节。
  温老在《中国近古逻辑史》的研究中,开始将逻辑思想家逻辑方法的研究作为研究重点。在《中国近古逻辑史》中分列的二十多位逻辑思想家中,温老依次研究了绝大多数(近二十位)逻辑思想家的逻辑方法。如在谈到朱熹的“推”的理论时,温老总结其逻辑方法:“朱熹极重视推……这相当现代逻辑所讲的推理意义”,“至于怎样推,他(朱熹)也提到推的许多条件”“第一,推须具有一般性”、“第二,推必须根据已知去推未知”、“第三,推须从疑处着手”、“第四,推须从事上着手”、“第五,推要从不同中求同,求个彻底的是非”。又如温老在研究刘知几的论证逻辑思想时,对其论证逻辑探究的方法进行了深入论述,总结了博采、善择、“兼善”与“忘私”、实事求是与注意分析、直笔的表述方法等五种方法。
  在温老的研究实践中,以上五种方法的综合运用构成了温老特有的纵横互联、层层递进的中国逻辑史的研究方法体系。(作者单位: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对我国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表明,加强并重视预警是预防和化解群体事件的有效措施之一。分级预警模式,就是以高校管理者的场域新视角来诠释并解读预警命题,其目的就在于使高校管理者能够真正及时把握事件风向标,有效化解高校群体性事件。  【关键词】高校群体性事件 分级预警模式 预防与化解    经过三十余年的市场化改革,中国已初步完成经济体制的转型。这一转型不仅带来了经济制度的变化,还带来了以整个市场
【摘要】在对公共服务性企业绩效评价进行特征与现状分析基础上,将绩效评价指标的KPI与BSC两种常用方法结合,得到新的指标体系设计方法。根据公共服务性企业的复杂性引入了模糊综合评价、DEA和一种具有激励(惩罚)特征的动态评价模型,整合优势为绩效评价系统提供技术支撑、平行架构,对评价结果做出合理改进。  【关键词】公共服务企业 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评价模型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环境
【摘要】毛泽东始终重视创新思维方法的研究与倡导,是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光辉典范。他的创新思维方法主要包括: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创新,在科学预见中创新,在调查研究中创新,在学习和借鉴中创新,在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中创新。科学性、实践性和群众性是毛泽东创新思维方法的本质特征。  【关键词】毛泽东 创新思维 本质特征    毛泽东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在很多方面前无古人,是一个异常艰辛的探索与创新过程。在此过
【摘要】在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新形势下,函授教育应根据学员特点,构建合理的学习激励机制。要坚持教育与引导并重,端正学员学习动机;科学设置培养目标,提升学员学习动力;坚持“以人为本”,为学员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学员的自我效能感;发挥社会因素在成人学习中的激励作用。  【关键词】函授教育 学员 激励机制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函授教育出现了新的特点,学员教育管理工作也不断面临新的挑
【摘要】在高校“去行政化”的热议声中,取消高校的行政级别也饱受争议。其实,行政级别并不是导致“行政化”的原因,充其量只是“行政化”的诸多弊病之一。“去行政化”的本质任务是限制行政权力,包括政府行政权力和高校内部行政权力对学术事务的过度干预,切实保障学术的独立自主。  【关键词】高校去行政化行政级别学术自主    高校“行政化”的内涵及其表现  高校行政管理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国家行政机构对高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