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制宜,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也能开放化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stjq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初中由于受教学理念、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等诸多条件的限制,英语学科的教学还不够开放甚至有些封闭,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进而影响了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使英语课程具有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的要求,结合农村初中教学实际,努力开展开放式的英语教学,创设和谐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水平。
  一、努力使教学内容走向开放
  英语是门外语,因而英语教材不可避免地需要涉及较多的西方生活和文化背景,这对于相对闭塞的农村初中生而言,会因为其与自己的距离太远而兴趣淡漠。因此,我们应努力让学生身边日常可见的故事和情景走进教材,从学生身边的事物中挖掘英语教学的素材。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输入。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对英语学习尤其重要。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教师要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积极利用音像、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网络信息为学生拓展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比如在讲到“节日”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分组搜寻一些当地节日的名称。上课时,每一组都选派一名组长用英语来讲解、介绍这些节日的来历、习俗等。通过这种开放式的交流,学生学习起来不仅兴致高涨,而且记得特别快。这种教学内容的开放,可以结合不同的课文,做出相应的调整。另外,现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信息交流便捷快速,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日益广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提出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想去说。例如,大部分学生都对网络感兴趣,教师不妨这样引入:“Do you like surfing the Internet?”“What are you doing on the internet?”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发言,说出各种各样的词语和句子,就会极大地丰富口语交际课的内容。
  二、努力使教学过程走向开放
  目前的教学过程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主要模式也是教师讲学生听。这当然是有必要的。但英语是一门语言,仅仅靠课堂上教师的教授是远远不够的,这短短的时间和单一的模式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学过程要走向开放,就要超越教室这个空间,超越课堂授课你讲我听这种模式,要不断向外延伸。
  对上述做法,《英语课程标准》给出了很好的提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结合当地经济文化发展实际,有计划、有组织、有创造性地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地制宜的课外活动,如朗诵、唱歌、讲故事、演剧,以及英语角、英语墙报、校园或班级刊物等,还可以举办演讲会、英语演出会、英语主题班会、英语作品展示会等,甚至可以参与社区英语活动。农村初中限于条件,不可能样样都开展,但是我们也不应以条件所限为借口而无动于衷。我们可以选择那些易于实施的方式,让学生们反复地练习。比如进行英文歌曲的学习:我们可以请英语水平和唱歌水平高的老师来教唱,也可以让学生跟着录音学唱;学会了以后要反复地练习,并适时开展英文歌曲比赛,评出优胜者;最后是给予奖励,奖励的方式除了发奖品以外,还可让学生们写英语颁奖词、制作英语奖状等。这样,就能够充分发挥一种形式的最大效果,由点及面,课内外衔接紧密,以促进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运用能力。
  三、努力使教学关系走向开放
  这里所说的教学关系就是指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农村学校受传统“师道尊严”的影响相对较深,学生在课堂上正襟危坐、唯命是从,其思维和活动受到限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影响学习效果。
  由此我们知道,在新《英语课程标准》下,是需要一种新型开放的师生关系的,开放的师生关系以民主平等为基本原则,尊重学习的人格和权利,转变“唯师是从”的师生观,构建教学双方相互尊重的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比如教师进入课堂跟学生打招呼,一句“ladies and gentleman”一下子就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课堂气氛变得轻松起来,这样非常有利于教师和学生敞开心扉进行心灵的平等交流。 在传授知识时,教师要跳出传统的教学框架,摆脱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习惯,少一点灌输,多一点激励,多一点互动,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师生关系走向开放了,学生才会真正地将自己当作学习的主人,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才能完成自我能力的提升。
  我们的教学实践证明,农村初中英语教师只要因地制宜,立足于学校、学生和教师自身的实际,完全能够使英语教学逐步走向开放,从而卓有成效地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和效果。(作者单位:山东省莱西市河头店中心学校 )
  责任编辑:许雅健
其他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在其实验稿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阐释了更加丰富的理念和内涵,《标准》的落实需要一线教师对其进行良好的理解、贯彻和践行。本文结合笔者长期亲近课堂及对教学观摩的思考,就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于《标准》的困惑和误读进行探讨和交流。  一、自主学习与接受学习  除接受学习之外,《标准》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
近年来,央视《百家讲坛》格外受捧。我们知道,《百家讲坛》讲史都是以正史和野史相结合用现代人的言说方式深入浅出地讲述有趣的历史。从而使人们不仅轻松地学了知识,又享受了学习的乐趣。笔者将用一些教学案例来对野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利弊关系作一个简要的分析:  一、野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有利表现  (一)补充教材丰富课堂内容  历史是有血有肉,丰富多彩的,但由于受篇幅的限制,几千年的历史浓缩成薄薄的几本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在课改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也随之出现,使得数学缺失了真实和朴实,远离了理性。为此,如何不让数学课堂“失真”,是当前教师必须予以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探究有形而无实。数学是一个“过程”,是学习者个人建构的过程,要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培养其主动探究知识的意识。但在教学
当今,学生的知识不再是通过教师的单一传授来获得,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自主构建的。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情境教学已渐渐成为大家常用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活动是恰当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匹配且容易操作的情境来进行的,有利于使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教学三维目标,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效果大大提高。下面结合本人近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常用行动拉近师生
为搞好初中数学总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所学知识并使之系统化,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用科学的复习方法,才能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在复习中,笔者尝试采用分块—分类—综合—模拟的“四步骤”复习方法,效果良好。现把“四步骤”的思路和方法说明如下,敬请同仁赐教。  一、 分块复习,狠抓“双基”  把初中数学内容分为以下几块:(1)实数,(2)代数式,(3)方程(组),(4)不等式(组)
学案导学是当前新课改形势下在教学中采取的先进教学思想,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案为载体,导学为方法,逐步转变传统的教师地位,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追求师生共同来完成教学任务。学案的设计通常并不是由某个教师单独完成,而是要结合所有任课英语教师的经验,通过集体备课的方式,研究、谈论、共同编写出一个水平较高的导学方案,把学案给学生,让其做好充分准备,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提前设计好的学案内容,引导学生参与自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