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问题教学成为新的教学问题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jg9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说:在现代的课上,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让学生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就是新课程理念下倡导的问题教学法: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问题教育;思维过程;逻辑推理;创新意识
  课堂提问作为一种传统的教学手段,是教师最熟悉、使用最频繁的一种教学方法。随着新的课堂教学观的构建,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逐渐运用,教学中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误区,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多向学生提问,甚至把“满堂灌”变成了“满堂问”。
  一、在实际教学中问题教学的几点不足
  1.提问过多或碎问碎答
  由于教师对课堂语言推敲不够,在课堂上经常遇到提问比较随意的情况,比如“对不对” “是不是”“怎么样”等。曾经在一次《自由落体运动》的公开课上,一位老师拿出一个苹果,提出了三个问题:“①这是什么?(答:苹果)②苹果好吃吗?(答:好吃)③苹果长在哪里?(答:树上)”下课以后,跟上课老师交流时,我说:“你这节课一共问了38个问题。”上课老师觉得奇怪,说这节课他只设计了6个问题。这就说明我们的课堂上充满了各种零碎的、毫无启发性的问题,不但把师生之间的互动简单化了,而且也浪费了学生思考的时间,这种纯粹为了追求课堂气氛的问答往往使得课堂教学效率比较低下。
  2.直观启发性不足
  课堂时间有限,设置的问题要明确直观,同时富有启发性。也就是不仅要能立即引起学生的兴趣与探究的热情,还要能指引学生思维的方向。如《电阻》的教学中,有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生活中我们用什么材料做导线?”我觉得不如设计成:“为什么生活中要用铜或铝做导线而不采用同样是导体的铁或其他金属线做导线?”这样更能引起学生探究的热情。
  3.针对性不强
  有的问题过多考虑了知识的条理性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反而偏离了教学要求,没有紧扣主题。所谓问题的针对性就是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过难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过易也会使其产生懈怠的心理。同时要注意问题的坡度,使大多数学生通过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和老师的引导,能够取得一定的成果。
  4.开放求异程度不够
  在问题的设置上要考虑到思维的连贯性,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打断他们的思路,以保证其能冷静、有效、连贯地考虑问题。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以后,可以设置诸如“还有其他的问题吗”“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如果不……结果又将怎样”的类似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问题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全面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二、物理课堂教学结合教材课题进行问题教学的策略
  1.教师的问题引导应体现过程性、趣味性、想象性
  问题设计要精,不可为问题而问问题,流于形式,耗费时间。要引导学生积极进行探究和创造性思维活动,使“主体”真正地“主动”起来。比如:学生在理解“表示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时,提出问题:“初中我们用‘路程/时间’来表示运动的快慢,现在有用‘位移/时间’来表示运动的快慢,是不是哪个错了?”此时我知道如果只从概念上来理解显然效果不好。我提出了两个问题:“①甲、乙两位同学从学校到电影院,甲乘汽车从公路走一小时后到达,乙步行从小路走50分钟后到达,那么甲、乙两人谁快?②甲、乙两位同学参加校运会800米比赛,结果甲先到达,那么甲、乙两人谁快呢?”学生通过比较、理解这两个问题提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具体运动过程中,位移较为关注运动的结果,路程更为关注运动的过程。相信学生经过这样的思考不但理解了位移和路程的概念,对以后学习具体的运动形式都会有相当大的帮助。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了解学生思维的特征,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问题。
  2.教学问题设计应创设静思的情境
  物理许多成果是在静思中产生的,
  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培养也需要默想,教师应设置一些能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的后续问题。如:在学过“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以后,我提问:“外电路的电阻R变大,路端电压U变大,而干路电流I变小,那外电阻R上的功率如何变化呢?”学生在试用了P=I2R,P=U2/R,P=UI这几个公式后发现都不能解决问题,原因都是因为有两个变量。我又做了提醒:“数学中如何来处理有两个变量的函数呢?”此时有一些同学立即醒悟:把一个变量用另一个变量来表示。在这个问题的解题过程中还会遇到表达式分子、分母都出现变量的问题,但绝大部分同学都顺利应用数学知识加以解决了。所以教师要考虑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学生智力发展的边界上(即最近发展区),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当学生总结出“当外电阻等于电源内阻时,电源的输出功率即外电路的功率最大”时,我又提问:“为什么日常生活中家用电器的阻值却远大于电源内阻呢?”此时学生对电源效率的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3.问题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个性
  我们课堂上所学的物理知识都是千百年来人类积累下来的知识,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却是新的,我们的问题并不是要引导学生在知识点上有创新,而是引导他们在探究的方法、思维的模式上有创新,也就是我们并不期望中学能培养出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这样一个实验:一位老师在幼儿园的黑板上画了一个圆,问:“小朋友们,你们想一下,这个圆可能是什么?”结果两分钟内,小朋友们说出了二十二种答案。这位老师拿同样的实验到大学一年级去做,要他们想象一下黑板上的圆可能是什么。结果两分钟过去了,没有一个同学发言。大学生真的全部失去想象力了吗?不是的,这个问题可以反映我们教育过程中的问题。经过多年教育,学生们建立了一个信念:老师的任何问题都是有一个标准答案的,面对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问题,他们揣摩不出老师的标准答案是什么,所以不敢贸然回答,不愿当众出丑。他们已经习惯了接受老师的答案,而不是向老师的答案提出挑战。问题能力在于学生,能不能以问题贯穿于教学在于教师。我们不但要向学生提出问题,还要求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是教师问学生答,也可是以学生问教师答,也可以是学生相互问答。教师通过不同的提问方式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是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的基本条件。但问题的设计的主动权是掌握在教师的手里的,教师的问题一定要设置在教材的关键处,一定要设置在教材的疑难处。教师通过问题为学生学习指引方向,不管课堂讨论的气氛有多热烈,那都是教师为了解决问题的形式和手段。同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提出问题并积极进行探究。
  总之,对于一名优秀的教师而言,会问才是会讲,会对话才是会启发,能变通才能有创新。如何提问题,是值得每位教师思考的大问题。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2]李如密,张金泉.“会学习学生”培养的教学论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2003(02).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姜黄素及其衍生物对Aβ42引起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阿尔茨海默病(AD)的治疗机制。方法采用无血清体外培养胎鼠原代海马神经元,用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微管相关
在初中所有教学课程中,信息技术和其他课程并不相同,其操作性、应用性与实践性都很强,且对学生的创造性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课堂上通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的课程。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
目的探讨血清IL-10在进展期脑卒中发生、发展的作用及关系,以便早期预测脑卒中是否进展。方法病例组纳入120例,其中进展期脑卒中组60例,非进展期脑卒中组60例。对照组选择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