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夫之通过对《周易》旧命题的注解,在清算以往的道学思想,特别是道学唯心主义的道器理论的过程中,独辟蹊径地阐发了自己的道器理论。他深化了道器范畴的内涵;拓展了道器范畴的关系;认为道器两相须,道外无器、器不离道;指出道在器中,器者道之所依;提出了天下惟器,器者天下之正道的思想;探讨了器体道用,道体器用的内在机理。
[关键词]王夫之 道器观 述评
[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040-04
王夫之,字而农,号薑斋,又名船山先生,生于公元1619年(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卒于公元1692年(清康熙三十一年),湖南衡阳人,因晚年长期隐居于衡阳石船山,因而得名“王船山”或“船山先生”。他博闻强识、熟谙各家经典,其思想深邃、笔锋犀利、见解独到,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爱国主义者;其仰观天文、下察地理、关乎时变,毕生躬耕于翰墨之间、著作浩繁、极深研几。他通过对《周易》旧命题的注解,在清算以往的道学思想,特别是道学唯心主义的道器理论的过程中,独辟蹊径地阐发了自己的道器理论。
一、道器范畴的内涵及其关系
“道”本意为路,人行之道为路。《说文》云:“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具有一定方向的路叫作道,从而取其引申意义为人或物所必须遵循的轨道,故通称“道”;“器”本意为器、皿,是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所盛装物品的载体,经过年经日久的概念演化,“器”逐渐地被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而精细化了,《系辞上传》云:“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孔氏《正义》又云:“体质成器,是谓器物。”“形乃谓之器”与“形而下者谓之器”,其意义大致相同。可见,人们对“道”与“器”的认知自古以来就见仁见智。
“道”与“器”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对重要的范畴,最早见于《易
[关键词]王夫之 道器观 述评
[中图分类号]B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040-04
王夫之,字而农,号薑斋,又名船山先生,生于公元1619年(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卒于公元1692年(清康熙三十一年),湖南衡阳人,因晚年长期隐居于衡阳石船山,因而得名“王船山”或“船山先生”。他博闻强识、熟谙各家经典,其思想深邃、笔锋犀利、见解独到,是我国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爱国主义者;其仰观天文、下察地理、关乎时变,毕生躬耕于翰墨之间、著作浩繁、极深研几。他通过对《周易》旧命题的注解,在清算以往的道学思想,特别是道学唯心主义的道器理论的过程中,独辟蹊径地阐发了自己的道器理论。
一、道器范畴的内涵及其关系
“道”本意为路,人行之道为路。《说文》云:“道,所行道也,一达谓之道。”具有一定方向的路叫作道,从而取其引申意义为人或物所必须遵循的轨道,故通称“道”;“器”本意为器、皿,是人类从事生产、生活所盛装物品的载体,经过年经日久的概念演化,“器”逐渐地被提升到本体论的高度而精细化了,《系辞上传》云:“见乃谓之象,形乃谓之器。”孔氏《正义》又云:“体质成器,是谓器物。”“形乃谓之器”与“形而下者谓之器”,其意义大致相同。可见,人们对“道”与“器”的认知自古以来就见仁见智。
“道”与“器”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一对重要的范畴,最早见于《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