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幼儿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并提高学生对周边事物的好奇心,引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实现幼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幼儿教师在进行幼儿教育内容的选择的时候,要选择一些让幼儿感兴趣并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内容,找准幼儿感兴趣的点,让幼儿能够依照教学内容展开探索。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是一切教育发展的前提,是实现教育效果提升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学前;幼儿教育;探索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23-01
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其探究活动才能够符合幼儿的成长需要,探究的过程就是幼儿实现自主发展、感受进步的过程;探索精神能够促进探究活动实现更加开阔的发展。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所获得的是和其进行的行为有紧密联系的,可以帮助其实现知识和能力提高的行为内容,这种提高的行为是幼儿主动努力并自行探索的;探索精神能够促进幼儿体验活动过程,掌握具体方法,并且能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掌握完善原有方法的行为和能力。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具体实施现总结如下:
一、构建鼓励探索精神的心理环境
首先是提高幼儿探索兴趣,兴趣是最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热情的一项基本条件,兴趣可以支撑幼儿完成某项活动并在其中获得成功。儿童有天生的探索欲,教师要保护好幼儿的探索与,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孩子能够在积极的心态下开始探索。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为学生构建能够帮助其展开探索的思考环境,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思考,让其沉迷于探索当中。其次是教师要支持并欣赏学生,幼儿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感,他们会结合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幼儿教师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想法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孩子的同伴,给与学生高度的尊重,保持其思维的活跃成都,让学生在极其宽松的状态下实现自助提升。最后就是教师要宽容并接纳学生,要能够接受幼儿的错误,幼儿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会受到之前经验的影响,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对于事物的认识只能够反映他目前的知识能力,很多成人明显就知道的错误,但是幼儿却不能之间看出来。幼儿对于未知的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其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成人是有所不同的。教师要认真听取幼儿的看法,了解幼儿园的真正目的,让学生能够活动实际的帮助,实现探索精神的发
二、提供满足探索需要的物质环境
一般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材料,所以教师要准备多样化的学习材料供学生选择。比如在“一切都在变”的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糖和水、冰块、碘酒等操作材料。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惊喜的向老师报告自己的新发现“冰块不见了”、“盐放进水里慢慢不见了”……这是因为教师所提供的操作材料,能让幼儿具体形象的理解“事物在变化”这一简单又深奥的科学现象。另外幼儿的思维发展需要动作的推动,所以教师在为诱饵选择实验材料的时候要考虑到是否便于幼儿操作,只有使用便于幼儿操作的材料,才能让幼儿更加主动的参与进来。
三、注重主动参与的探索过程
1.引导主动探索。
教师要明白,教给学生再多的问题,都不如指导学生自己思考一个问题。幼儿在思考中提出疑问,接着探索疑问,这是一种珍贵的科学素质形成的基础表现。所以,学校可以设置 “小问号信箱”,鼓励幼儿把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采用图画或者文字的的形式展示出来,可以由父母帮助总结,将提出的问题投到信箱中,教师定期整理总结公布出这些问题。但教师不要直接将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要带领幼儿针对自身提出的问题展开合理的想象,之后结合问题展开观察,可以通过小的实验探究或者和父母共同查找相关资料确定问题的答案,这样幼儿的记忆会更深刻,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也会自己主动寻求方法学会探索。
2.重视实践操作。
幼儿只有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地动手操作探索,动脑思考,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而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幼儿也获得了探索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精神,也就是说,幼儿的知识经验不再是教师直接告诉和传授给幼儿的,而是幼儿自己获得的。幼儿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用范例或操作实验向幼儿分步讲解或示范,而是支持、引发和引导幼儿的探索和发现过程。如在“沉浮的鸡蛋”的科学活动中,我与幼儿共同准备了人手一份生鸡蛋、熟鸡蛋、食盐、玻璃容器、矿泉水空瓶、小棒、筷子、擦手布等材料。让幼儿随意实验看谁发现的现象多,有的学生发现向水中多加盐会让水中的鸡蛋浮起来,有的则不能,教师要带着学生观察思考,结合操作过程验证思维结果。从幼儿的实验结论中,我们不得不佩服幼儿的聪明才智,不能否认这是幼儿主动探索的结果,这是以往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达到的效果。我们为幼儿提供的材料,不仅是为了让他们获取问题的答案,而是引导他们去探索,去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主动性。因此,我门要改变以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做法。放手让幼儿去探索,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等待幼儿自己的发现,而不是急于告诉幼儿结果。这样实践动手能力穿插在教学当中,可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还会提高学生的记忆程度,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3.鼓励合作、探讨。
在幼儿教育活动特别是实践活动中,讨论特别重要,幼儿在总结经验体会的时候要和小朋友們共同研究自己感知到的事物现象、特征和具体表现,之后互相总结分析,实现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所以要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如“摩擦生电”的小实验活动,我提供了塑料积木、塑料棒、碎纸屑等等。先让幼儿用塑料积木去吸碎纸屑。看能否把纸屑吸起来,幼儿动手后,都说:“吸不起来”。接着教师让幼儿试着在头发和衣服上摩擦塑料帮再试一次,当纸屑吸起来是孩子欢呼雀跃,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结论:通过实践我们可以知道,科学教育发展观的前提下,幼儿教育的根本就是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幼儿教师应该充当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鼓励并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让幼儿在新的教育环境下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实现个人探索精神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杨丽.让科学走近孩子——浅谈培养幼儿科学探索意识的途径[J];青年文学家;2012年17期.
[2]张瑞华.大班幼儿科学探索精神培养浅析[J];才智;2014年20期。
关键词:学前;幼儿教育;探索精神;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23-01
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其探究活动才能够符合幼儿的成长需要,探究的过程就是幼儿实现自主发展、感受进步的过程;探索精神能够促进探究活动实现更加开阔的发展。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所获得的是和其进行的行为有紧密联系的,可以帮助其实现知识和能力提高的行为内容,这种提高的行为是幼儿主动努力并自行探索的;探索精神能够促进幼儿体验活动过程,掌握具体方法,并且能够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掌握完善原有方法的行为和能力。培养幼儿创新精神的具体实施现总结如下:
一、构建鼓励探索精神的心理环境
首先是提高幼儿探索兴趣,兴趣是最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热情的一项基本条件,兴趣可以支撑幼儿完成某项活动并在其中获得成功。儿童有天生的探索欲,教师要保护好幼儿的探索与,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孩子能够在积极的心态下开始探索。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要为学生构建能够帮助其展开探索的思考环境,引导幼儿进行探索思考,让其沉迷于探索当中。其次是教师要支持并欣赏学生,幼儿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感,他们会结合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内容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幼儿教师要鼓励幼儿将自己的想法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当中。教师要把自己看成是孩子的同伴,给与学生高度的尊重,保持其思维的活跃成都,让学生在极其宽松的状态下实现自助提升。最后就是教师要宽容并接纳学生,要能够接受幼儿的错误,幼儿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会受到之前经验的影响,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对于事物的认识只能够反映他目前的知识能力,很多成人明显就知道的错误,但是幼儿却不能之间看出来。幼儿对于未知的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其看待世界的眼光和成人是有所不同的。教师要认真听取幼儿的看法,了解幼儿园的真正目的,让学生能够活动实际的帮助,实现探索精神的发
二、提供满足探索需要的物质环境
一般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都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材料,所以教师要准备多样化的学习材料供学生选择。比如在“一切都在变”的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糖和水、冰块、碘酒等操作材料。幼儿在操作过程中就会惊喜的向老师报告自己的新发现“冰块不见了”、“盐放进水里慢慢不见了”……这是因为教师所提供的操作材料,能让幼儿具体形象的理解“事物在变化”这一简单又深奥的科学现象。另外幼儿的思维发展需要动作的推动,所以教师在为诱饵选择实验材料的时候要考虑到是否便于幼儿操作,只有使用便于幼儿操作的材料,才能让幼儿更加主动的参与进来。
三、注重主动参与的探索过程
1.引导主动探索。
教师要明白,教给学生再多的问题,都不如指导学生自己思考一个问题。幼儿在思考中提出疑问,接着探索疑问,这是一种珍贵的科学素质形成的基础表现。所以,学校可以设置 “小问号信箱”,鼓励幼儿把自己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采用图画或者文字的的形式展示出来,可以由父母帮助总结,将提出的问题投到信箱中,教师定期整理总结公布出这些问题。但教师不要直接将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要带领幼儿针对自身提出的问题展开合理的想象,之后结合问题展开观察,可以通过小的实验探究或者和父母共同查找相关资料确定问题的答案,这样幼儿的记忆会更深刻,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况也会自己主动寻求方法学会探索。
2.重视实践操作。
幼儿只有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不断地动手操作探索,动脑思考,才能获得丰富的知识经验。而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幼儿也获得了探索成功的喜悦,从而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的精神,也就是说,幼儿的知识经验不再是教师直接告诉和传授给幼儿的,而是幼儿自己获得的。幼儿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用范例或操作实验向幼儿分步讲解或示范,而是支持、引发和引导幼儿的探索和发现过程。如在“沉浮的鸡蛋”的科学活动中,我与幼儿共同准备了人手一份生鸡蛋、熟鸡蛋、食盐、玻璃容器、矿泉水空瓶、小棒、筷子、擦手布等材料。让幼儿随意实验看谁发现的现象多,有的学生发现向水中多加盐会让水中的鸡蛋浮起来,有的则不能,教师要带着学生观察思考,结合操作过程验证思维结果。从幼儿的实验结论中,我们不得不佩服幼儿的聪明才智,不能否认这是幼儿主动探索的结果,这是以往传统教学模式难以达到的效果。我们为幼儿提供的材料,不仅是为了让他们获取问题的答案,而是引导他们去探索,去提出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主动性。因此,我门要改变以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做法。放手让幼儿去探索,给他们足够的时间,等待幼儿自己的发现,而不是急于告诉幼儿结果。这样实践动手能力穿插在教学当中,可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还会提高学生的记忆程度,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3.鼓励合作、探讨。
在幼儿教育活动特别是实践活动中,讨论特别重要,幼儿在总结经验体会的时候要和小朋友們共同研究自己感知到的事物现象、特征和具体表现,之后互相总结分析,实现对科学概念的理解,所以要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如“摩擦生电”的小实验活动,我提供了塑料积木、塑料棒、碎纸屑等等。先让幼儿用塑料积木去吸碎纸屑。看能否把纸屑吸起来,幼儿动手后,都说:“吸不起来”。接着教师让幼儿试着在头发和衣服上摩擦塑料帮再试一次,当纸屑吸起来是孩子欢呼雀跃,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结论:通过实践我们可以知道,科学教育发展观的前提下,幼儿教育的根本就是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的精神,幼儿教师应该充当幼儿科学探索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要鼓励并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让幼儿在新的教育环境下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实现个人探索精神的养成。
参考文献:
[1]杨丽.让科学走近孩子——浅谈培养幼儿科学探索意识的途径[J];青年文学家;2012年17期.
[2]张瑞华.大班幼儿科学探索精神培养浅析[J];才智;2014年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