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龙岩市东新小学是龙岩市新罗区东城街道唯一的中心校。学校占地面积为13720.8平方米,拥有两幢新教学楼和一幢综合大楼,其中校舍建筑面积5820平方米。学校拥有21个教学班,学生1155人,每个教室配有“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 11个专用教室,各室设施设备配置基本达到《福建省完全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I(试行)》的要求。近年来,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先后获得福建省标准化学校、龙岩市示范校、新罗区文明校、新罗区校本研训先进集体、新罗区素质教育合格学校、新罗区安全标准化建设三级达标学校等称号。
历史沿革,探求善育本源
学校创办于1911年,初为龙岩县东门外平在坊畸人章启贤举家兴办,原校名为“私立平权女子学校”。1937年改为“平权小学”。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学校,迁到了社兴村林祠坪(即林氏宗祠),更名为“龙岩县东兴小学”。1955年3月在爱国华侨苏振寿、林映棠等大力支持下,另选现校址,重建学校,于1956年9月迁东新村后山。1969年秋,该校分为东新小学和社兴小学。1981年县改市,1983年秋成立东城学区,东新小学成为学区中心小学。1984年秋,社兴小学归并岩师附小管理。东城学区设在东新小学内,2002年12月撤销学区,归并中心校。东新小学的创办历史正是学校确立“为善兴学,善育群才”办学理念的本源。
文化理念,架构文化体系
“人之初,性本善”,“善”乃教育之大美,也是教育的本根。学校借以学校创办人章启贤先生和爱国华侨苏振寿老先生“以善为舟,德泽千里”的扬善事迹为“善”根,紧扣我国源远流长的“善文化”,提炼并构建“善”主题文化理念体系:“为善兴学,善育群才”的办学理念;“求真扬善,至信至善”的办学宗旨;“融善学,育善人,塑善品”的办学特色;“日行一善,善行一生”的校风,“崇真求善,尽善尽美”的教风,“善思善创,学而不厌”的学风。
“善微亦可贵,善恒品自高!”学校以“善”为主题的特色建设,是全体师生一切行动的基石,是学校师生不懈努力的追求。
挖掘内涵,提升办学品味
学校自1911年创办以来,已在风雨更迭中走过一百余载峥嵘岁月,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厚人文底蕴。如何依托校史走内涵发展之路,以特色育人,提升学校品位,这是近两年学校不懈探索追求的主题。
构建善育群才的环境文化 俗话说:“大善勿言,化育无声”。学校构建“善”主题校园环境,营造浓郁的善文化氛围,让孩子们时刻受到“善”的熏陶,不知不觉在心中播下“善”的种子。
探寻崇真求善的管理文化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的科学性体现在组织架构和操作流程的设计优化上,艺术性体现在对组织中的人的影响和激励上。学校管理应二者兼顾。学校于2013年开展《学校精细化管理制度研究》的课题研究,探寻崇真求善的管理文化,取得阶段性实效:首先,树立“人人既是管理者又是执行者,人人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的管理理念。其次,创新管理体系,层层落实管理责任,事事制定实施方案。
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有效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推崇真诚、追求至善的科学管理使学校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打造严谨善诱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素质于一个学校的发展来说,是关键中的关键。学校致力打造一支“严谨善诱”的教师队伍,把培养教师的知善、行善、扬善等意识和行为作为开展善文化教育的基本着力点,把锤炼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作为提升素质的关键点,经过多年历练,学校教师已形成良好的“善”风气,主要体现在:一是眼中有生,即关心学生;二是心中有本,即以学生为本;三是手中有纲,即训练有纲纪。教师们把挖掘、传承、弘扬善文化和提高自身教学素质视为己任,自觉做学生表率,全面提升了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自身素质,促进了善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
培养日行一善的美善学生 为使学生养成事事向善的良好习惯,进而内化为优秀的品德,以达到“日行一善,善行一生”的育人目标,学校制定更加具体的《东新小学小学生一日常规三字歌》,开展“行为规范养成节”活动,提出“五育人一合力”的方式,细化内容,分阶段制定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逐一实施八项一日常规的培养,做到月月有重点,周周有要求。加强常规管理,强化行为习惯的训练,培养和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整体推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构建善思善创的活力课堂 课堂是落实善文化的主阵地。善文化必须融入课堂中,在课堂中摸索、应用、创新,从而得到启发和经验。为把“善”学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学校以“构建善思善创的活力课堂”为目标,以“课堂三导教学”课题研究为载体,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落实“三三三”方针,培育高效课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校在弘扬善文化精神、丰富善文化教育理论、总结善文化教育经验、扎实做好善文化教育实践等方面的探索还只是开端,未来还需要不断创新善文化教育思路,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深入、更全面、更具体、更有效。学校相信,东新小学今日所做的点滴努力,必将使莘莘学子树立起坚定不移的信念,那就是“日行一善,善行一生”。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东新小学)
历史沿革,探求善育本源
学校创办于1911年,初为龙岩县东门外平在坊畸人章启贤举家兴办,原校名为“私立平权女子学校”。1937年改为“平权小学”。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学校,迁到了社兴村林祠坪(即林氏宗祠),更名为“龙岩县东兴小学”。1955年3月在爱国华侨苏振寿、林映棠等大力支持下,另选现校址,重建学校,于1956年9月迁东新村后山。1969年秋,该校分为东新小学和社兴小学。1981年县改市,1983年秋成立东城学区,东新小学成为学区中心小学。1984年秋,社兴小学归并岩师附小管理。东城学区设在东新小学内,2002年12月撤销学区,归并中心校。东新小学的创办历史正是学校确立“为善兴学,善育群才”办学理念的本源。
文化理念,架构文化体系
“人之初,性本善”,“善”乃教育之大美,也是教育的本根。学校借以学校创办人章启贤先生和爱国华侨苏振寿老先生“以善为舟,德泽千里”的扬善事迹为“善”根,紧扣我国源远流长的“善文化”,提炼并构建“善”主题文化理念体系:“为善兴学,善育群才”的办学理念;“求真扬善,至信至善”的办学宗旨;“融善学,育善人,塑善品”的办学特色;“日行一善,善行一生”的校风,“崇真求善,尽善尽美”的教风,“善思善创,学而不厌”的学风。
“善微亦可贵,善恒品自高!”学校以“善”为主题的特色建设,是全体师生一切行动的基石,是学校师生不懈努力的追求。
挖掘内涵,提升办学品味
学校自1911年创办以来,已在风雨更迭中走过一百余载峥嵘岁月,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厚人文底蕴。如何依托校史走内涵发展之路,以特色育人,提升学校品位,这是近两年学校不懈探索追求的主题。
构建善育群才的环境文化 俗话说:“大善勿言,化育无声”。学校构建“善”主题校园环境,营造浓郁的善文化氛围,让孩子们时刻受到“善”的熏陶,不知不觉在心中播下“善”的种子。
探寻崇真求善的管理文化 管理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管理的科学性体现在组织架构和操作流程的设计优化上,艺术性体现在对组织中的人的影响和激励上。学校管理应二者兼顾。学校于2013年开展《学校精细化管理制度研究》的课题研究,探寻崇真求善的管理文化,取得阶段性实效:首先,树立“人人既是管理者又是执行者,人人既是教育者又是受教育者”的管理理念。其次,创新管理体系,层层落实管理责任,事事制定实施方案。
民主和谐的工作氛围有效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推崇真诚、追求至善的科学管理使学校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开展。
打造严谨善诱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素质于一个学校的发展来说,是关键中的关键。学校致力打造一支“严谨善诱”的教师队伍,把培养教师的知善、行善、扬善等意识和行为作为开展善文化教育的基本着力点,把锤炼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作为提升素质的关键点,经过多年历练,学校教师已形成良好的“善”风气,主要体现在:一是眼中有生,即关心学生;二是心中有本,即以学生为本;三是手中有纲,即训练有纲纪。教师们把挖掘、传承、弘扬善文化和提高自身教学素质视为己任,自觉做学生表率,全面提升了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自身素质,促进了善文化教育的有效实施。
培养日行一善的美善学生 为使学生养成事事向善的良好习惯,进而内化为优秀的品德,以达到“日行一善,善行一生”的育人目标,学校制定更加具体的《东新小学小学生一日常规三字歌》,开展“行为规范养成节”活动,提出“五育人一合力”的方式,细化内容,分阶段制定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逐一实施八项一日常规的培养,做到月月有重点,周周有要求。加强常规管理,强化行为习惯的训练,培养和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整体推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构建善思善创的活力课堂 课堂是落实善文化的主阵地。善文化必须融入课堂中,在课堂中摸索、应用、创新,从而得到启发和经验。为把“善”学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学校以“构建善思善创的活力课堂”为目标,以“课堂三导教学”课题研究为载体,指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落实“三三三”方针,培育高效课堂。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学校在弘扬善文化精神、丰富善文化教育理论、总结善文化教育经验、扎实做好善文化教育实践等方面的探索还只是开端,未来还需要不断创新善文化教育思路,使今后的工作做得更深入、更全面、更具体、更有效。学校相信,东新小学今日所做的点滴努力,必将使莘莘学子树立起坚定不移的信念,那就是“日行一善,善行一生”。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东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