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企业安全文化与人的安全心理规律,提出当前在西藏水电企业建设安全文化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并试图结合西藏实际,从文化、观念和物质等层面初步提出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可行性对策。
关键词:西藏;水电企业;安全文化
安全生产是水电企业发展工作的永恒主题,人们在从事电力生产活动中,时时都面临着安全事故的风险。事故的实质就是能量的异常传递。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形成事故的潜在危险,人的信息处理不正常才是发生事故的触发媒介。统计资料显示,近几年发生的事故中85%~95%都是由于人的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所造成的。从表面看,这些“三违”现象与人的文化素质很有关系,但从深层因素分析,其实质是由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滞后性导致。就当前西藏水电系统各企业来说,由于其安全技术和管理水平与全国其他企业相比显得相对滞后,尤其因西藏地域文化、人文宗教、地理与政治等独特因素的潜在影响,使得西藏企业的安全管理难度更大,企业安全文化的外延形式与内涵特征显得复杂而多样化。如何能切实提高西藏水电企业员工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怎样培养员工形成遵章守纪的良好行为习惯?如何真正在企业文化中渗透并在员工内心树立起“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的自觉理念呢?经笔者多年从事西藏水电企业生产管理的实践经验分析,认为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要积极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遵从人的安全心理和生理规律,正确引导员工的安全行为,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每一个追求发展壮大的水电企业都应该高度重视并积极培育适合地域特征的企业安全文化。
一、企业安全文化与人的安全心理规律分析
众所周知,人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而导致事故发生的是人的生理或心理的不安全行为。其中生理因素诸如身体不适、过度疲劳、器官不协调、超负荷工作、优势手与操作装置不相应等;心理因素又分个性心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个性心理因素如情绪、性格、气质等。社会心理因素如价值观、角色感受等。造成事故的心理因素结构十分复杂,归纳起来有以下10类心理容易发生事故,即侥幸心理、麻痹心理、凑合心理、偷懒心理、逞能心理、焦急心理、烦躁心理、自满心理、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等。
以往发生事故后分析原因时,仅限于从制度、技术和设备方面考虑缘由,对于人只是把他当作一个操作者来分析和追究其是否遵守规程、是否操作得当,而没有更深层地考虑到人除了知识、技术、理性之外,还有情感和非智力的一面,没有把这种分析上升到人的情感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更没有将这种分析升华到微妙影响员工行为习惯的企业安全文化这个层面上。
所谓文化,即是人们的习俗、习惯与价值观。而企业的安全文化,则是指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安全习俗与习惯及安全理念等,是人的价值观在安全方面的一种体现。员工有什么样的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及什么样的行为。众所周知,文化影响思想,思想指导行为,行为产生后果。正如著名的安全学家海因里希所述:“事故的发生表面上看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所致,事实上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正是由于人的缺点或缺陷所造成,而人的缺点或缺陷又是因不良的环境影响所诱发,抑或是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所造成。”因此,建设遵章守纪、预控为主的企业安全文化氖围,对于树立员工“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的良好心态与行为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对于提高水电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生产效率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人的安全心理是指人们对生产劳动中的作业工具、机械设备等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它始终离不开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根据心理学分析,作业人员完成每一项具体的操作,都要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这一系列的心理反映,可以说人的每一个安全行为也都必然与其相应的一系列安全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并对安全行为的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具体来说,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通过感觉,才能知觉到操作对象的各种属性和特征,才能了解劳动过程中的一切不安全因素,继而通过记忆和思维判断,付诸于相应的安全行为。但是人的心理感觉能力又不免受到客观处境的影响,例如,突发疾病等不可抗的生理因素,亲人离异等悲痛事件引起的心理创伤,责任重大且单调而低负荷的乏味工作,内向和谨慎的个性心理等都会导致人们的感觉阈限值提高,出现所谓的“麻痹”现象。而知觉又是以感觉输入为基础并对感觉到的信息作出选择、组织和解释,且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通过记忆与复杂的思维活动,才能完整地实现整个的认识与行为过程。显然,人们感受器官的完全程度或接收信息的完美程度直接影响着知觉的正确性,而记忆与思维活动则要依靠员工储备一定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才能圆满完成。
因此,企业管理者不仅首先要深入了解员工参与生产时的个体心理状态或处境,尽量避免给正在承受心理压力和创伤的人员安排责任重大的生产作业,以免因其“感觉”阈限的提高导致知觉的错乱,出现安全隐患,还必须加强对员工安全技术、安全规程、安全制度、安全生产防护措施和劳动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记忆和思维能力。除了入厂时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等有意识的安全记忆活动外,还应提倡实行无意识记忆,通过经常性的、图文并茂的事故案例展示、学习和安全宣传教育等活动,使员工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安全行为意识潜移默化成一种本能反应,以不断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分析人的安全心理与生理规律,正是深入、有效地建立企业安全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二、西藏水电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有助于转变西藏员工的传统观念与工作态度
由于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在企业内部或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过程中,以群体形式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其文化理念的内涵精髓及外在表现,或多或少地与企业所处地域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不言而喻,西藏悠久且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必将对构建包括企业安全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产生深刻而不容忽视的潜在影响。这是构建西藏水电企业安全文化的缘由和初衷之一,也是其必要性所在。
众所周知,西藏传统文化中,人们普遍安于现状、不求速度,崇尚休闲生活,时间和经济观念相对淡薄。这些与生俱来的传统观念使得人们对于快节奏、高标准和多节制的生活方式感到厌恶;对于机械、重复和乏味的工作任务感到不适,不免导致员工对那些过于苛刻的规范或规程难以适从,继而导致无意识状态下的诸多不安全行为和事故现象频频发生。与其说这是员工有意无视安全规范所致,倒不如认为他们早已习惯的闲适和懒散态度影响了工作的精准和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西藏水电企业的安全文化必将从根本上改变员工传统的既定观念,通过开展安全教育,树立规范理念,培养时间观念,强化责任 意识,提高企业效率,可谓一举数得。
2.使员工切实关注幸福,呵护生命,以人为本
安全生产作为一种有形的促进手段和无形的社会责任,不仅存在于生产过程的每一个工序之中,也存在于企业文化这个无形资产的思想建设之中。由于西藏地广人稀,目前绝大多数水电企业所处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员工的文化和技能素质普遍不高,加上在高寒缺氧的西藏地区建设一座电站或投入一台设备都需要付出较大的经济与社会成本。如果因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滞后性导致设备、人身等任何一方的损害或伤害,不仅给企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精神创伤。安全就是幸福,安全就是生命。构建安全文化氛围,全力营造没有安全就没有员工生命与幸福,没有安全就没有企业立足与发展之本的全新理念,促使安全意识在员工内心植根升华,从而使员工深刻认识到安全生产对个人、对家庭和对企业的至关重要性,深切体会承载于员工身上的沉甸甸的社会和家庭责任感,以确保安全生产,提高效率。
3.能深化员工对企业管理内涵的理解与把握,有效弥补企业管理的不足
企业安全文化是多层次的结合体,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组成。安全文化是企业管理理念在哲学方法、文化思想、企业特色等方面与安全生产建设相互渗透的一门新兴科学。它是以安全生产为主线,以全体员工为主体、以企业管理为载体、以科学方法为特征的一种文化管理理念。通过对全体成员进行安全意识和责任教育等方式,对员工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工作技巧、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产生一系列的深刻影响。由于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和奖惩等手段,创建群体氖围和责任意识,提高员工的安全修养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他们对管理制度由被动执行转变成主动自觉地依据安全要求采取行动,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成“我要遵章守纪”。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企业,无论它置身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都市,还是身处西藏高原的边疆僻壤,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首先构建具有企业自身发展特色的安全文化,如明确的企业管理目标、完善的安全规章制度、可靠的技术装备设施、系统的培训教育体系、严格的安全生产规程以及企业安全文化阵地、生产硬件设施等。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无形中能够弥补企业管理的不足,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
三、切合西藏水电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对策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使企业得以长久发展的心灵工程,更是推动企业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西藏水电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宗旨就是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质量、用户满意的合格电力产品及服务。为此,笔者认为构建西藏水电企业安全文化不仅势在必行,还应从以下方面探讨相应的对策。
1.以人为本,从文化层面关注人的心理行为过程,培育有助于员工安全行为的良好心境和环境氛围
分析研究对症下药的解决安全行为办法,必须首先从心理学角度正确地了解感觉与安全、知觉与安全、记忆与安全、思维与安全之间的必然关系,通过分析生产人员的心理活动过程来了解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心理状态、需求与愿望,分析他们的工作行为及动向,探讨导致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发生过程及发展规律,这不仅有助于管理者制定切合实际、保护员工的安全措施和管理制度,也会促使员工自身的行为从心理方面获得安全保证。
同时,员工的情绪情感心理过程也与安全有着紧密联系,它包括心境、激情、应急、热情与恐惧等心理状态,也包括责任感、挫折感、理智感、荣誉感等情感状态。良好的情绪情感可以使人们精神焕发,提高责任感;而沮丧的情绪则会使人麻痹消沉、垂头丧气。通常如果作业人员的情绪稳定,心平气和,就会认真工作,细致干事,杜绝违章;反之如果情绪浮躁,心神不宁,工作起来就会手忙脚乱,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关研究总结了忽视安全的10种人,其中有冒失莽撞的粗鲁人、心中闷事的忧郁人、受了委屈的气愤人、情绪不稳的烦心人、手忙脚乱的急性人、大喜大悲的异常人等。他们忽视安全行为的根源都与情绪心理过程有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为此,建设企业安全文化,首先要了解员工的情绪情感心理过程,培养他们以企为家、热爱工作的情操,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形成良好的情绪品性,克服萎靡不振、思维麻木、看谁都不顺眼的不快心境,使乐观愉快的心情伴随员工安全生产的全过程。通过改善员工的生产工作条件,创造温馨友善的人文环境氖围,促进企业组织制度的合理建设等多种方式,改善和保持员工良好的工作热情与激情,引导他们带着激情去工作,带着热情去劳动,在激情和热情中创造业绩,升华理想,鼓励员工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投身于安全生产工作。这是促进企业管理的文化策略,也是建设安全文化的制度设计。从根本上说,任何形式的制度与文化的建设,最终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不断变化的文化心理与现实生活的基本需求。西藏水电企业安全文化氖围的构建,也应当和首先必须从员工的心理状况和现实需求出发,这是设计企业管理制度的最高追求,也是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基本标准。
2.转变观念,从理念层面深化安全行为的责任意识,养成员工自觉的安全行为习惯
牢固树立“安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大安全认识观,逐步将安全理念渗透于生产工作的组织、制度与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安全工作上纠正对安全文化仅限于“安全无事故”的片面性认识,时刻保持责任和使命感。通常,安全工作是没有具体成果展现的,因此需要时刻保持危机感,增强安全生产忧患意识,不能有松懈的时刻;要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做到警钟长鸣、持续进步。同时,还要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方针观,在生产管理组织过程中,始终把“安全与否”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和标准,尤其当安全与其他工作有矛盾冲突时,必须首先解决好安全问题。在方案审查、现场工序验收以及单位和个人的奖罚评优等各方面,切实落实“安全一票否决制”;而预防为主的含义,就是在可预料到的事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消除各类危险的根源,当危险不能消除时,采取各种安全防护措施,而当危险不能被有效防护时,采取措施降低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等。通过强化这些措施来不断修正员工的安全行为,使他们养成自觉的安全习惯。正如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显然,人的某一个行为动作经过长时间的持续进行就会形成固定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这就是习惯。反过来,习惯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不可避免的重要影响,而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一靠教育,二靠约束。约束就必须要有机制,有制度,有标准;同时,还必须要有完善的管理和严格的考核。因此,建立安全管理机制,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质量控制体系,强 化现场管理手段,这些都是构建安全文化的制度内容和措施手段,应当在实践中逐步强化管理。
3.借助载体,从物质层面关注企业安全文化的外在形象,强化员工对企业安全行为的综合认知和形象感受
企业的安全文化作为意识形态,还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外在形象才能逐步植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并最终影响员工的安全行为。例如,水电站机电设备外观清洁、漆色完整鲜艳、防护设施齐全;生产安全栏绑挂牢固、安全标志规范、挂设整齐;作业环境文明卫生、规范有序等等,均为构成企业安全形象的物态要素。构建企业安全文化应首先从物化的形象方面保障投入必要的安全生产技术与措施,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塑造饶有特色的企业安全视觉形象。
电力企业的物态安全文化建设既包括设备的本质安全化,从设计和订货环节就必须考虑设备的可靠性,保证运输、安装、检修、维护、试验等都严格按规程进行,排除潜在的隐患;还要不断创新设备的安全设施和技术措施,如设备的防护装置、自动监控系统、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等均要安全可靠;同时,做到安全工器具的性能在安全标准内并对其定期试验等;更要使各项环境指标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并通过环境监控措施努力创造有利于健康的舒适环境。
此外,要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如构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规范生产现场各类安全标志物、标识语、宣传栏等内容与格式的统一,建立“安全设施齐全、标志醒目规范、设备场所清洁、环境文明卫生”的企业安全文化氖围,这是物质基础和基本前提。
四、总结
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是切实夯实安全基础的战略之举。同时,电力企业安全文化也是与时俱进的新理念,其内涵与外延都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企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延伸。西藏水电企业要把安全文化设与生产管理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使企业的安全管理有组织保障。搞好电力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主要通过思想教育、行为规范、文化熏陶、环境影响等,激发全体成员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企业的组织层面、文化的渊源层面、员工的思想层面等多维度通盘设计安全、有效的管理体系,使西藏水电企业的安全管理充满活力并独具特色,达到生产环境安全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为西藏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输送合格的电力产品及优质的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杨传箭,电力企业安全文化[J],电力安全技术,2006,(12).
[2]韩丽,电力安全管理的文化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3]张勋,建设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必要性[J],电力安全技术,2009,(4).
[4]刘建柱,论企业安全思想与安全文化[J],企业管理,2009,(6).
关键词:西藏;水电企业;安全文化
安全生产是水电企业发展工作的永恒主题,人们在从事电力生产活动中,时时都面临着安全事故的风险。事故的实质就是能量的异常传递。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形成事故的潜在危险,人的信息处理不正常才是发生事故的触发媒介。统计资料显示,近几年发生的事故中85%~95%都是由于人的违章操作、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所造成的。从表面看,这些“三违”现象与人的文化素质很有关系,但从深层因素分析,其实质是由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滞后性导致。就当前西藏水电系统各企业来说,由于其安全技术和管理水平与全国其他企业相比显得相对滞后,尤其因西藏地域文化、人文宗教、地理与政治等独特因素的潜在影响,使得西藏企业的安全管理难度更大,企业安全文化的外延形式与内涵特征显得复杂而多样化。如何能切实提高西藏水电企业员工的安全素质和安全意识?怎样培养员工形成遵章守纪的良好行为习惯?如何真正在企业文化中渗透并在员工内心树立起“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的自觉理念呢?经笔者多年从事西藏水电企业生产管理的实践经验分析,认为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要积极创建以人为本的企业安全文化氛围,遵从人的安全心理和生理规律,正确引导员工的安全行为,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每一个追求发展壮大的水电企业都应该高度重视并积极培育适合地域特征的企业安全文化。
一、企业安全文化与人的安全心理规律分析
众所周知,人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而导致事故发生的是人的生理或心理的不安全行为。其中生理因素诸如身体不适、过度疲劳、器官不协调、超负荷工作、优势手与操作装置不相应等;心理因素又分个性心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个性心理因素如情绪、性格、气质等。社会心理因素如价值观、角色感受等。造成事故的心理因素结构十分复杂,归纳起来有以下10类心理容易发生事故,即侥幸心理、麻痹心理、凑合心理、偷懒心理、逞能心理、焦急心理、烦躁心理、自满心理、好奇心理和逆反心理等。
以往发生事故后分析原因时,仅限于从制度、技术和设备方面考虑缘由,对于人只是把他当作一个操作者来分析和追究其是否遵守规程、是否操作得当,而没有更深层地考虑到人除了知识、技术、理性之外,还有情感和非智力的一面,没有把这种分析上升到人的情感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更没有将这种分析升华到微妙影响员工行为习惯的企业安全文化这个层面上。
所谓文化,即是人们的习俗、习惯与价值观。而企业的安全文化,则是指人们在生产活动中的安全习俗与习惯及安全理念等,是人的价值观在安全方面的一种体现。员工有什么样的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思维及什么样的行为。众所周知,文化影响思想,思想指导行为,行为产生后果。正如著名的安全学家海因里希所述:“事故的发生表面上看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所致,事实上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正是由于人的缺点或缺陷所造成,而人的缺点或缺陷又是因不良的环境影响所诱发,抑或是由于先天的遗传因素所造成。”因此,建设遵章守纪、预控为主的企业安全文化氖围,对于树立员工“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的良好心态与行为习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对于提高水电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生产效率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
另一方面,人的安全心理是指人们对生产劳动中的作业工具、机械设备等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它始终离不开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根据心理学分析,作业人员完成每一项具体的操作,都要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这一系列的心理反映,可以说人的每一个安全行为也都必然与其相应的一系列安全心理活动密切相关,并对安全行为的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具体来说,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通过感觉,才能知觉到操作对象的各种属性和特征,才能了解劳动过程中的一切不安全因素,继而通过记忆和思维判断,付诸于相应的安全行为。但是人的心理感觉能力又不免受到客观处境的影响,例如,突发疾病等不可抗的生理因素,亲人离异等悲痛事件引起的心理创伤,责任重大且单调而低负荷的乏味工作,内向和谨慎的个性心理等都会导致人们的感觉阈限值提高,出现所谓的“麻痹”现象。而知觉又是以感觉输入为基础并对感觉到的信息作出选择、组织和解释,且在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通过记忆与复杂的思维活动,才能完整地实现整个的认识与行为过程。显然,人们感受器官的完全程度或接收信息的完美程度直接影响着知觉的正确性,而记忆与思维活动则要依靠员工储备一定的安全知识和操作技能才能圆满完成。
因此,企业管理者不仅首先要深入了解员工参与生产时的个体心理状态或处境,尽量避免给正在承受心理压力和创伤的人员安排责任重大的生产作业,以免因其“感觉”阈限的提高导致知觉的错乱,出现安全隐患,还必须加强对员工安全技术、安全规程、安全制度、安全生产防护措施和劳动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记忆和思维能力。除了入厂时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等有意识的安全记忆活动外,还应提倡实行无意识记忆,通过经常性的、图文并茂的事故案例展示、学习和安全宣传教育等活动,使员工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安全行为意识潜移默化成一种本能反应,以不断提高企业的安全生产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分析人的安全心理与生理规律,正是深入、有效地建立企业安全文化的基础和前提。
二、西藏水电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1.有助于转变西藏员工的传统观念与工作态度
由于企业文化是在一定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在企业内部或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过程中,以群体形式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经营理念、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其文化理念的内涵精髓及外在表现,或多或少地与企业所处地域的民族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不言而喻,西藏悠久且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必将对构建包括企业安全文化在内的各种文化产生深刻而不容忽视的潜在影响。这是构建西藏水电企业安全文化的缘由和初衷之一,也是其必要性所在。
众所周知,西藏传统文化中,人们普遍安于现状、不求速度,崇尚休闲生活,时间和经济观念相对淡薄。这些与生俱来的传统观念使得人们对于快节奏、高标准和多节制的生活方式感到厌恶;对于机械、重复和乏味的工作任务感到不适,不免导致员工对那些过于苛刻的规范或规程难以适从,继而导致无意识状态下的诸多不安全行为和事故现象频频发生。与其说这是员工有意无视安全规范所致,倒不如认为他们早已习惯的闲适和懒散态度影响了工作的精准和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西藏水电企业的安全文化必将从根本上改变员工传统的既定观念,通过开展安全教育,树立规范理念,培养时间观念,强化责任 意识,提高企业效率,可谓一举数得。
2.使员工切实关注幸福,呵护生命,以人为本
安全生产作为一种有形的促进手段和无形的社会责任,不仅存在于生产过程的每一个工序之中,也存在于企业文化这个无形资产的思想建设之中。由于西藏地广人稀,目前绝大多数水电企业所处的偏远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员工的文化和技能素质普遍不高,加上在高寒缺氧的西藏地区建设一座电站或投入一台设备都需要付出较大的经济与社会成本。如果因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滞后性导致设备、人身等任何一方的损害或伤害,不仅给企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难以估量的精神创伤。安全就是幸福,安全就是生命。构建安全文化氛围,全力营造没有安全就没有员工生命与幸福,没有安全就没有企业立足与发展之本的全新理念,促使安全意识在员工内心植根升华,从而使员工深刻认识到安全生产对个人、对家庭和对企业的至关重要性,深切体会承载于员工身上的沉甸甸的社会和家庭责任感,以确保安全生产,提高效率。
3.能深化员工对企业管理内涵的理解与把握,有效弥补企业管理的不足
企业安全文化是多层次的结合体,由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等组成。安全文化是企业管理理念在哲学方法、文化思想、企业特色等方面与安全生产建设相互渗透的一门新兴科学。它是以安全生产为主线,以全体员工为主体、以企业管理为载体、以科学方法为特征的一种文化管理理念。通过对全体成员进行安全意识和责任教育等方式,对员工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工作技巧、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产生一系列的深刻影响。由于安全文化注重人的观念、道德、伦理、态度、情感、品行等深层次的人文因素,通过教育、宣传和奖惩等手段,创建群体氖围和责任意识,提高员工的安全修养和行为规范,从而使他们对管理制度由被动执行转变成主动自觉地依据安全要求采取行动,从“要我遵章守纪”转变成“我要遵章守纪”。
面对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企业,无论它置身于改革开放的前沿都市,还是身处西藏高原的边疆僻壤,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要想生存和发展,必须首先构建具有企业自身发展特色的安全文化,如明确的企业管理目标、完善的安全规章制度、可靠的技术装备设施、系统的培训教育体系、严格的安全生产规程以及企业安全文化阵地、生产硬件设施等。良好的企业安全文化无形中能够弥补企业管理的不足,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
三、切合西藏水电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对策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使企业得以长久发展的心灵工程,更是推动企业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西藏水电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宗旨就是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质量、用户满意的合格电力产品及服务。为此,笔者认为构建西藏水电企业安全文化不仅势在必行,还应从以下方面探讨相应的对策。
1.以人为本,从文化层面关注人的心理行为过程,培育有助于员工安全行为的良好心境和环境氛围
分析研究对症下药的解决安全行为办法,必须首先从心理学角度正确地了解感觉与安全、知觉与安全、记忆与安全、思维与安全之间的必然关系,通过分析生产人员的心理活动过程来了解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心理状态、需求与愿望,分析他们的工作行为及动向,探讨导致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心理发生过程及发展规律,这不仅有助于管理者制定切合实际、保护员工的安全措施和管理制度,也会促使员工自身的行为从心理方面获得安全保证。
同时,员工的情绪情感心理过程也与安全有着紧密联系,它包括心境、激情、应急、热情与恐惧等心理状态,也包括责任感、挫折感、理智感、荣誉感等情感状态。良好的情绪情感可以使人们精神焕发,提高责任感;而沮丧的情绪则会使人麻痹消沉、垂头丧气。通常如果作业人员的情绪稳定,心平气和,就会认真工作,细致干事,杜绝违章;反之如果情绪浮躁,心神不宁,工作起来就会手忙脚乱,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关研究总结了忽视安全的10种人,其中有冒失莽撞的粗鲁人、心中闷事的忧郁人、受了委屈的气愤人、情绪不稳的烦心人、手忙脚乱的急性人、大喜大悲的异常人等。他们忽视安全行为的根源都与情绪心理过程有着千丝万缕的必然联系。为此,建设企业安全文化,首先要了解员工的情绪情感心理过程,培养他们以企为家、热爱工作的情操,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形成良好的情绪品性,克服萎靡不振、思维麻木、看谁都不顺眼的不快心境,使乐观愉快的心情伴随员工安全生产的全过程。通过改善员工的生产工作条件,创造温馨友善的人文环境氖围,促进企业组织制度的合理建设等多种方式,改善和保持员工良好的工作热情与激情,引导他们带着激情去工作,带着热情去劳动,在激情和热情中创造业绩,升华理想,鼓励员工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投身于安全生产工作。这是促进企业管理的文化策略,也是建设安全文化的制度设计。从根本上说,任何形式的制度与文化的建设,最终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员工不断变化的文化心理与现实生活的基本需求。西藏水电企业安全文化氖围的构建,也应当和首先必须从员工的心理状况和现实需求出发,这是设计企业管理制度的最高追求,也是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基本标准。
2.转变观念,从理念层面深化安全行为的责任意识,养成员工自觉的安全行为习惯
牢固树立“安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大安全认识观,逐步将安全理念渗透于生产工作的组织、制度与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在安全工作上纠正对安全文化仅限于“安全无事故”的片面性认识,时刻保持责任和使命感。通常,安全工作是没有具体成果展现的,因此需要时刻保持危机感,增强安全生产忧患意识,不能有松懈的时刻;要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做到警钟长鸣、持续进步。同时,还要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方针观,在生产管理组织过程中,始终把“安全与否”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和标准,尤其当安全与其他工作有矛盾冲突时,必须首先解决好安全问题。在方案审查、现场工序验收以及单位和个人的奖罚评优等各方面,切实落实“安全一票否决制”;而预防为主的含义,就是在可预料到的事故发生之前采取措施,消除各类危险的根源,当危险不能消除时,采取各种安全防护措施,而当危险不能被有效防护时,采取措施降低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等。通过强化这些措施来不断修正员工的安全行为,使他们养成自觉的安全习惯。正如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言:“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人生。”显然,人的某一个行为动作经过长时间的持续进行就会形成固定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这就是习惯。反过来,习惯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不可避免的重要影响,而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一靠教育,二靠约束。约束就必须要有机制,有制度,有标准;同时,还必须要有完善的管理和严格的考核。因此,建立安全管理机制,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质量控制体系,强 化现场管理手段,这些都是构建安全文化的制度内容和措施手段,应当在实践中逐步强化管理。
3.借助载体,从物质层面关注企业安全文化的外在形象,强化员工对企业安全行为的综合认知和形象感受
企业的安全文化作为意识形态,还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外在形象才能逐步植根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并最终影响员工的安全行为。例如,水电站机电设备外观清洁、漆色完整鲜艳、防护设施齐全;生产安全栏绑挂牢固、安全标志规范、挂设整齐;作业环境文明卫生、规范有序等等,均为构成企业安全形象的物态要素。构建企业安全文化应首先从物化的形象方面保障投入必要的安全生产技术与措施,不断改善安全生产条件,塑造饶有特色的企业安全视觉形象。
电力企业的物态安全文化建设既包括设备的本质安全化,从设计和订货环节就必须考虑设备的可靠性,保证运输、安装、检修、维护、试验等都严格按规程进行,排除潜在的隐患;还要不断创新设备的安全设施和技术措施,如设备的防护装置、自动监控系统、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等均要安全可靠;同时,做到安全工器具的性能在安全标准内并对其定期试验等;更要使各项环境指标控制在允许范围内,并通过环境监控措施努力创造有利于健康的舒适环境。
此外,要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已取得的成功经验,如构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规范生产现场各类安全标志物、标识语、宣传栏等内容与格式的统一,建立“安全设施齐全、标志醒目规范、设备场所清洁、环境文明卫生”的企业安全文化氖围,这是物质基础和基本前提。
四、总结
电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是一项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大事业,是切实夯实安全基础的战略之举。同时,电力企业安全文化也是与时俱进的新理念,其内涵与外延都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尤其是企业文化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延伸。西藏水电企业要把安全文化设与生产管理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生产保证体系,使企业的安全管理有组织保障。搞好电力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主要通过思想教育、行为规范、文化熏陶、环境影响等,激发全体成员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企业的组织层面、文化的渊源层面、员工的思想层面等多维度通盘设计安全、有效的管理体系,使西藏水电企业的安全管理充满活力并独具特色,达到生产环境安全的同时,提高经济效益,为西藏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输送合格的电力产品及优质的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杨传箭,电力企业安全文化[J],电力安全技术,2006,(12).
[2]韩丽,电力安全管理的文化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3]张勋,建设电力企业安全文化的必要性[J],电力安全技术,2009,(4).
[4]刘建柱,论企业安全思想与安全文化[J],企业管理,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