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强制管理的办法毁了教师的身心

来源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z30596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一位朋友那里得知一则消息:某校为推进课改模式,竟然制定出多条配套的惩罚性措施,对不落实该模式的老师采取扣款处理。规则执行下来,老师们怨声载道,苦不堪言。按照校领导的解释,没有“强制”就没有“自觉”,“强制”的目的就在于教师“自觉意识”的自然生发。
  应该说,听到这则消息时,我完全被“吓坏”了。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在当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下,还有那样奇葩的管理手段。曾几何时,听说过“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典故,尚不知“强制”还有如此强大的反作用力和改造力,能让教师走向自觉。
  强制管理的方法是否可以解决问题呢?
  这不仅让我想起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里描述的一件事:克拉斯诺达尔斯克市的一位女教师向我们交代了繁琐无序的工作给她带来的困扰与伤害。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没有时间啊!——这是教师劳动中的一把利剑,它不仅伤害学校的工作,而且损及教师的家庭生活。”同理,当一所学校在教学管理上也走向“劳累”教师、强制“教师”的时候,我们的教师、学生,乃至学校也将会走向一个自我伤害的荆棘之路了。
  课改为什么一定要附加惩罚性管理规定呢?这不得不从课改的目的说起。我更希望是通过课改提高教师的素质,进而惠及广大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把惩罚性管理规则置于课改实施的起点之上,仿佛耕地的牛儿要时刻提防高举的鞭子。这样的捆绑与恫吓是否必要呢?从提高教师素质和提高学生成绩的角度思考,强制推行一种课改模式一定能起到积极作用吗?恐怕不然。我曾不止一次听到这所学校的教师向我倾诉:“吴老师,我发现自己对学生越来越狠了,你说我该怎么办?”
  “你说说你都‘狠’在哪些方面了?”
  “我对学生的态度,对学生的讲话。”
  “你是什么样的态度?都说了什么话?”
  “我现在对学生没好气,给他们点阳光就灿烂。当学生不发言,不听讲的时候,我就会对学生说,如果再开小差就罚抄作业。”
  “除此之外还有吗?”
  “如果再不完成作业,就加倍罚抄和请家长到校。”
  “你为什么要采取惩罚的方法呢?”
  “学校要成绩啊!”
  “要成绩,认真教就是了。为什么要狠呢?”
  “但是学校现在推行新模式啊,但新模式落实下来又感到没有效果,学校又非要按照模式走,实在没有办法啊!”
  “你觉得当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源自新的课改模式吗?”
  “我想,不是。对模式,我们不太熟悉,成绩基本上都是通过大量练习得到的。”
  这是我与一位践行模式中的教师进行的一段关于她对模式,对教学成绩的看法的对话。我发现这位教师在不清楚模式的情况下被模式绑架了,与其说被模式绑架了,不如说被强制性惩罚性的管理绑架了。这种绑架起码说明几个问题:
  以推行模式为代表的课改并非源自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心需要,而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推行。在这一实施过程中,教师对模式的认识是模糊的,甚至是抵制的,这种不认可无论是来自教师长期养成的教学传统,还是源自其他,都充分说明一个问题。即课改并没有与教师的实际需要相融合。在不认可中去实施,教学效果必然打上折扣,打了折扣的课改,其教学效果势必黯然失色。
  更严重的是,教师为了躲避惩罚,必然在模式与教学个性的夹缝中寻求突破,使教学走向一种躲猫猫的怪象之中。好比石块掩盖之下的小草,为了寻求生长,必然曲折成长。但是这种曲折也恰恰说明,教师专业发展走进了一条弯路,学生的学习也走进了一条弯路。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当一个教师真正关注自身的教学行为的时候,教师才找到了成长的起点。但不良的教学行为日积月累,就容易形成习惯。即使当教师发现自身问题时,去寻求改变,也很难扭转。就如上面的老师所说,对学生越来越狠了,对学生没有好脸色,没有好态度,师生关系走向了冰点。而学生也会因教师的惩罚管理而失去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对学习失去兴趣与希望。
  这对于教师的伤与学生的害是否仅仅是教师自我认识的不足造成的呢?我想,还要从惩罚性的强制管理规则说起。
  俗话说得好,“事缓则圆,缓而能图”。事情一旦有了转缓的余地也就有了实施的机会。但是该校在实施中,是否遵循了这一原则呢?答案恰恰相反。在推行模式的过程中,惩罚性管理做了先锋官。推行者以惩罚为武器,对教师形成强大的压迫力,这种压迫更多的是推行者在权力行使中所呈现出的较为明显的急切性和功利性。这种急切性和功利性所造成的压迫感的后果,要么会遭到教师的普遍反对与抵制,要么是教师为了躲避惩罚而走向形式主义。无论哪种现象出现,对教师进步,对学生成长,对学校发展都是一种伤害。
  从以上分析看,学校所谓的“以‘强制’生发‘自觉’的观点”是行不通的,也是十分有害的。因为任何一种方案的完成除了强制之外,还在于事情本身真正的顺应潮流,顺应教师的内心需要。因为,要源自于教师的内心需要,给教师足够的时间去认识,去思考。就好比一粒种子能有机会吸取日月之精华,山川之灵气,才可以去孕育,去生长。这样,课改的苗头才能走向自觉,自然才能在教师的内心发芽。届时,课改吐出春的嫩芽,长出春的枝叶,开出春的花朵,喷出春的芬芳,才能走向大美春天。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丰县智慧树学校)
其他文献
轮载作用下轨道几何形位将发生变化,影响到行车安全.本文建立了轨道的有限元模型,讨论了轮载作用下轨距扩大、钢轨翻转以及扣件扣压力减小等问题.
医学专科人才是农村卫生工作的主力军,加强医学专科人才培养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心健康、关系到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要抓住机遇,不断完善政
高速铁路线路优化方案的选择很大一部分是由与地势、城市、和环境特征有关的几何线形设计所决定的 ,对环境影响方面的评估必不可少。选择优化的线路方案是基于居住社区的隔离、环境、地理技术、几何设计等因素考虑的。本文简介了地理信息系统和图形叠置法 ,详细介绍了线路环境影响评估和优化线路方案选择的具体步骤。同时列举了国外应用 GIS于选线相关方面的几个实例。结果证明了 GIS作为辅助决策工具应用于线路方案优化
我校是一所位于城乡接合部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校学生2000余人均来自农村,他们的受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心理状况、学业状况越来越引起我们的关注。自2010年8月建校起,我们就对学生的教育问题开始了一系列尝试和探索,确立了“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的德育理念,形成了“课堂教育、活动教育、生活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德育网络,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德育管理开辟了新路径。  一、德育理念  德育工作不能高高
  通过青藏铁路涵洞试验工程的修筑和地温、变形、气温等相关项目的测试,经过对一个冻融循环观测数据以及针对试验工程中出现相关问题的综合分析,基本掌握了涵洞工程冻土问
本文介绍了湿式喷射混凝土技术在地铁试验中的应用,重点介绍湿式喷射混凝土的材料选择、配比设计、配套防排水措施及现场试验中数据的采集与问题分析。
多年的班主任经历让我遇到过许多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学困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希望得到教师的重视和鼓励。不管多么淘气的学生,不管多么不爱学习的学生,他们身上都存在着闪光点。这就需要教师仔细观察,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鼓励,一个赞许的眼神,一次温柔的爱抚,一个不起眼的微笑,一句关心的话语,在学生身上都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使学生的行为发生质的变化。  一、传统方法不能丢  首先,在开学前
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听课时明明听懂了,而且解题时也知道要使用什么原理、什么概念,但是经常一做就错,这种现象就是假性理解。假性理解是指学生只是表面地理解或者是机械地记住数学的概念以及数学的基本公式、事实、性质、定理以及法则等,尚未形成真实的能力。这种情况在所有的学生中均有所体现。深刻探讨学生解题时所出现的假性理解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和评价,进而促使教学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