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十年来,中学国际化教育成为许多中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其发展势头迅猛,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本文将以中学国际化教育为切入点,探究其全英教学模式中的不同要素,通过分析归纳存在的问题,为更好地开展中学国际化教育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中学国际化教育 全英教学 课堂问题
一、对全英教学模式的概述
全英教学的雏形产成于北美的“浸泡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以目标语为媒介传授课程,达到语言学习和知识掌握的双重目的。它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加拿大,后来盛行于北美乃至全球,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与传统的语言教学不同,它把目标语作为手段讲授非语言课程,通过课堂中的“完全浸泡”,学生的二语水平会得到显著提高,特别是在接受性技能(Receptive skills)方面;另外,学生在文化意识和社会语言能力方面也得到了发展。[1]这就充分证明浸泡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浸泡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习得理论(The Natural Approach),二是Krashen的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自然习得理论认为,最有效的语言学习是在以意义交流为目的的自然社会和学术环境中实现的。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Krashen提出了输入假设,他认为语言的习得是通过学习者接受了大量的比当前自身的能力水平略高的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而获得的[2]。浸泡式教学法就是充分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然的语言习得环境,以知识学习为依托,提供充足的可理解语言材料,让学生以目标语为媒介进行交际活动,以获得并掌握第二语言。
但是,只有输入的语言习得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定量的输出,这样学生才能在浸泡式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大量的实践和跟踪调查显示,语言材料的输入和输出如果不平衡,学生在技能方面就是不会有显著提高的。比如,加拿大的教育学家Swain就曾经对浸泡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进行过跟踪式研究。她发现在只有可理解输入的课堂教学中,语法教学是无法融入内容教学之中的,而且词汇教学的范围非常狭窄。于是Swain提出了“输出”假设(Output Hypothesis),这是对自然习得理论和输入假设的补充延伸。她在其中指出可理解输入虽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单靠大量的输入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用目标语进行大量的输出操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准确而流利地使用目标语。因此,课堂教学还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进行可理解性输出[3]。实际上,输入假设强调以意义为主的交流,而输出假设关注的是语言的形式及运用。只有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浸泡式教学法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目标语技能的全面提高。
二、全英教学模式的问题及改进
对于全英教学模式下的问题及改进,笔者调查了河南师范大学国际部中英A-LEVEL课程三个行政班的学生。他们针对全英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一是建议在讲授专业课程的时候,教师要多安排一些实验辅助课程和实践课程。比如,在商务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多布置一些研究性的课题或案例,提高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以便使学生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同实践相结合,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热情。二是建议对所有学生加强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一年级的英语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年级阶段能否学好相关的专业课程,英语基础扎实是学生未来考学的根本条件和决定因素。因此,学校要重视学生英文基本功的锻炼。这方面,附中国际部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举办学生英文书法展示、英文演讲赛及手抄报展示等。
通过对国际部学生的意见征集和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全英教学模式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同时,国际部的实践给我们建构全英教学模式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启示:第一,全英教学模式已经深受学生的青睐,它的发展非常迅速。这种全英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应试教育的课堂生态。这种教学方式竞争优势非常明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学生在其中感受到的是自信、快乐和对知识的好奇。它可能代表着未来的教育改革方向和发展趋势。
第二,有的管理者对中学全英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仍然存在模糊的认识,比如一些概念的内涵、外延没有得到进一步研究。因此,在全英教学实施过程中,学校应该从学生的入学开始,通过新生教育等途径,使学生真正了解未来三年所要接受的教育,包括什么是全英教育模式,自己应该怎样更好地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如何在一年级学好英语,如何在高年级学好专业课程,如何处理好英语学习和专业课程学习之间的关系等。
第三,在全英语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全面系统地开设考试课程和辅修课程,提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科融合,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尽量避免“课程开设的难度超出学生的能力接受范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Kinberg,M.Perspective on Foreign Language Immersion Programs[M].The Edwin Mellen Press,2001.
[2]Larsen-Freeman,D
关键词: 中学国际化教育 全英教学 课堂问题
一、对全英教学模式的概述
全英教学的雏形产成于北美的“浸泡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以目标语为媒介传授课程,达到语言学习和知识掌握的双重目的。它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加拿大,后来盛行于北美乃至全球,形式也变得多种多样。与传统的语言教学不同,它把目标语作为手段讲授非语言课程,通过课堂中的“完全浸泡”,学生的二语水平会得到显著提高,特别是在接受性技能(Receptive skills)方面;另外,学生在文化意识和社会语言能力方面也得到了发展。[1]这就充分证明浸泡式教学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浸泡式教学法的理论基础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自然习得理论(The Natural Approach),二是Krashen的输入假设(the Input Hypothesis)。自然习得理论认为,最有效的语言学习是在以意义交流为目的的自然社会和学术环境中实现的。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Krashen提出了输入假设,他认为语言的习得是通过学习者接受了大量的比当前自身的能力水平略高的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而获得的[2]。浸泡式教学法就是充分为学生营造一个自然的语言习得环境,以知识学习为依托,提供充足的可理解语言材料,让学生以目标语为媒介进行交际活动,以获得并掌握第二语言。
但是,只有输入的语言习得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定量的输出,这样学生才能在浸泡式的环境中不断提高英语运用能力。大量的实践和跟踪调查显示,语言材料的输入和输出如果不平衡,学生在技能方面就是不会有显著提高的。比如,加拿大的教育学家Swain就曾经对浸泡式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进行过跟踪式研究。她发现在只有可理解输入的课堂教学中,语法教学是无法融入内容教学之中的,而且词汇教学的范围非常狭窄。于是Swain提出了“输出”假设(Output Hypothesis),这是对自然习得理论和输入假设的补充延伸。她在其中指出可理解输入虽然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单靠大量的输入是不够的,还需要学生用目标语进行大量的输出操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准确而流利地使用目标语。因此,课堂教学还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进行可理解性输出[3]。实际上,输入假设强调以意义为主的交流,而输出假设关注的是语言的形式及运用。只有把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浸泡式教学法才能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目标语技能的全面提高。
二、全英教学模式的问题及改进
对于全英教学模式下的问题及改进,笔者调查了河南师范大学国际部中英A-LEVEL课程三个行政班的学生。他们针对全英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一是建议在讲授专业课程的时候,教师要多安排一些实验辅助课程和实践课程。比如,在商务课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多布置一些研究性的课题或案例,提高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以便使学生把学到的书本知识同实践相结合,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其学习热情。二是建议对所有学生加强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这是因为一年级的英语运用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年级阶段能否学好相关的专业课程,英语基础扎实是学生未来考学的根本条件和决定因素。因此,学校要重视学生英文基本功的锻炼。这方面,附中国际部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举办学生英文书法展示、英文演讲赛及手抄报展示等。
通过对国际部学生的意见征集和梳理,我们可以看到全英教学模式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同时,国际部的实践给我们建构全英教学模式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启示:第一,全英教学模式已经深受学生的青睐,它的发展非常迅速。这种全英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应试教育的课堂生态。这种教学方式竞争优势非常明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学生在其中感受到的是自信、快乐和对知识的好奇。它可能代表着未来的教育改革方向和发展趋势。
第二,有的管理者对中学全英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仍然存在模糊的认识,比如一些概念的内涵、外延没有得到进一步研究。因此,在全英教学实施过程中,学校应该从学生的入学开始,通过新生教育等途径,使学生真正了解未来三年所要接受的教育,包括什么是全英教育模式,自己应该怎样更好地适应这种教学模式,如何在一年级学好英语,如何在高年级学好专业课程,如何处理好英语学习和专业课程学习之间的关系等。
第三,在全英语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应该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全面系统地开设考试课程和辅修课程,提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科融合,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尽量避免“课程开设的难度超出学生的能力接受范围”的问题。
参考文献:
[1]Kinberg,M.Perspective on Foreign Language Immersion Programs[M].The Edwin Mellen Press,2001.
[2]Larsen-Freem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