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神奇的“时光隧道”

来源 :小溪流(成长校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gang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遥远的东非高原有一个神奇的国家,它悠久的历史可以和辉煌灿烂的古埃及文明相媲美。在该国奥莫低谷考古发掘出来的远古人类化石“露西(Lucy)”,证明人类活动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400万年以前,颠覆了世界对人类历史起源的传统认识。也就是说,我们全人类的远祖或许就是从那里走出原始丛林,漂泊迁徙到世界各地的,而那里至今仍是世界上最后的原始丛林部落社会。
  这个国家就是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的神奇令每一个到访者眼花缭乱:无论是高楼林立、车流穿梭的城市,还是阡陌纵横、云天相接并恪守传统的乡村,全国都没有门牌号码;邮局遍及城市乡村,却没有一个“绿衣使者”(邮递员),快递业务更是天方夜谭;在雄浑的东非大裂谷火山湖,水面上漂浮的是整块石头,而木头扔进去却马上沉入湖底不见踪影……
  这个看似违反自然规律的现象,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我来告诉你吧:漂浮在水面的石头,经过千百万年火山燃烧已成蜂窝状,重量很轻,扔进水里自然不会下沉。这些不沉的石块,还被当地黑人当成涉水过河的舟楫。至于木头会沉入水底,那是因为在东非大裂谷生长的珍贵黑木,质地比石头还要坚硬,比铁块还要重,扔进水里自然会沉没。
  今天,我真正想说的是我在埃塞俄比亚的“时光隧道”穿梭经历:我最初抵达埃塞俄比亚的日期是2003年3月12日,机场海关人员在我的护照上印下的入境签证日期却是1995年3月12日,这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我看看自己的手表,时针明明指向早上8点,而四周却是深夜。我像进入了“时光隧道”,时光倒流,我回到8年之前。如果真是这样,我以后怎么才能出境回国啊?我赶忙和签证官交涉,一番理论之后倒成我不对了,现在想来真是滑稽。
  我在埃塞俄比亚工作一段时日后,才知道这里除了国际通行的公元纪年法之外,还跟我们国家通行农历纪年法一样,通行埃历纪年法。埃历纪年法把一年分为13个月,前面12个月每月计30天,共360天,余下5天或6天视为1个月,即13月份,凑成1年365(或366)天。因此,埃塞俄比亚的旅游广告语是这样的:欢迎来高原享受13个月的阳光!
  你说这神奇吗?
  埃塞俄比亚人沿用的公元纪年法也有点儿另类。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塞俄比亚先后被意大利人占领近8年时间,国家独立之后,这个自尊的民族耻于续写那一段被别国统治的历史,就把那一段时间给抹掉,所以埃塞俄比亚的公元纪年时间总体滞后世界8年,像我这样初入埃塞俄比亚的“菜鸟”才会有进入“时光隧道”的疑惑。
  在埃塞俄比亚,两种纪年方法可以混合计算,但很复杂,要通晓埃塞俄比亚历史才能弄明白,连埃塞俄比亚人也没有几个搞得清楚。我在当地认识的几个黑人朋友就搞不懂,他们见我感兴趣,特地介绍了一位精通这一算法的黑人朋友给我认识。这位黑人朋友给我列了一长串数字和换算公式,讲解了两个小时,听得我一头雾水,我赶紧逃之夭夭。
  大家都知道,“9·11事件”是美国人永远的伤痛,也是全世界和平爱好者的黑色记忆,但这一天却是埃历纪年法上的新年,相当于我国农历的春节。在这一天,埃塞俄比亚全国放假,杀牛宰羊,洗礼祈祷,辞旧迎新,全国一片欢乐沸腾。在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世贸大厦遭遇恐怖袭击之时,埃塞俄比亚驻世贸大厦办事处全体工作人员因新年放假而逃过一劫。为此,美国中央情报局还展开调查,最后得出结论:9月11日作为埃塞俄比亚的新年,已经有上千年历史,此日期与“9·11事件”撞上纯属巧合。
  你说这神奇吗?
  刚到埃塞俄比亚时,黑人的作息时间也让我迷惑了好一阵子。这里和北京时间有5小时时差,为了工作方便,我把手表时针往回拨了5小时,可还是和当地使用的时间及商店、宾馆中时钟显示的时间相去甚远。我满腹疑问,询问黑人工作人员,他的回答令我啼笑皆非:埃塞俄比亚人崇拜太阳,习惯于把白天和黑夜分开記时——早上太阳升起,世界上其他地方是早晨6点,埃塞俄比亚人却是夜晚结束的12点、白天开始的0点;下午太阳落山,世界上其他地方是下午6点,他们却是夜晚开始的0点、白天结束的12点。举个例子,中国的小学生一般是早上8点上课、下午4点放学,如果按照埃塞俄比亚人的计时方法,就成了早上2点上学、下午10点钟放学。
  你说,埃塞俄比亚的“时光隧道”神奇吗?
其他文献
10月21日,由郑晓龙指导,汇聚了张嘉译、王珞丹、江珊、启杰等实力派演员的医疗大剧《急诊科医生》在北京召开发布会。剧中,演员启杰饰演医生海洋,发布会现场他还亲自上阵,教授如何处理创伤性骨折的急救小妙招,讲述戏里戏外的乐闻趣事。  《急诊科医生》讲述急诊科主任医师何建一与高学历海归“空降”医生江晓琪,因为中美急救专业上的思维差异,从一开始的互相审视,到互相理解、渐生情愫,并携手克服种种困难,救治患者
唐末军阀割据混战,李克用占据太原,被傀儡皇帝唐昭宗封为晋王。在李克用的王府里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女人,一个是秦国夫人刘氏,一个是晋国夫人曹氏。她们同侍晋王李克用,不仅没有为争宠而钩心斗角,反而是相互尊重、体贴。  刘氏为人“明敏而多智,颇习兵机”,对李克用的霸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初,李克用带兵攻打另一军阀,兵败而归;后梁朱氏趁机派兵围攻太原,李克用反击,但一次次失败,士兵多有逃亡。在危急关头,李
17岁时,孟浩然在襄阳本地的考试中崭露头角,只等来年去京城长安实现他爹的伟大理想——参加科考,谋个一官半职,光耀门楣。就在前途看起来一片光明的时候,孟浩然做了一个大胆而又任性的决定——拒绝参加科举考试!他的理由是:我不能去给一个混乱的朝廷做帮凶!  原来孟浩然出生的时候,正是武则天统治的武周时期,武则天临终还政给儿子李显,恢复了李唐的统治。谁知,懦弱无能的李显竟然被他的皇后和女儿合伙毒死了。李显的
东汉永和元年(136年),河间城的一家酒馆里,除了年迈的店主外,还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正在招呼客人。忽然街上一阵混乱,只见一个纨绔子弟骑在高头大马上,对家丁说了些什么,那家丁朝酒馆跑来,两只贼眼贪婪地盯着小姑娘,“小丫头,别在这儿受罪了,到我们少爷家享福去吧!”说着就把小姑娘往外拖去。店主急忙上前求情,话还未出口,就被家丁一脚踢倒在地,在场的人敢怒不敢言。  忽然,坐在酒馆里的一个老汉起身大喝:
1895年12月28日是电影史上创世纪的日子,这一天,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里第一次放映电影,被视为电影的正式诞生日。  1896年6月30日,中国第一次放映电影,地点在上海徐园又一村。当时中国人称电影为“西洋影戏”,电影放映只是当时游艺杂耍节目中的一个,穿插在猜灯谜、变戏法、看焰火等节目中进行。当时作为“电影”光源的摩尔登尼汽灯不用电,所以还不能称“电影”,只能叫“影戏”。而且这种灯的亮
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虽然无福消受花团锦簇的偌大家业,却为幼子刘承祜留下了一套强有力的辅佐班子:宰相苏逢吉统百官,右仆射杨邠抓机要,侍中郭威管打仗,中书令史弘肇典宿卫,三司使王章理财赋。  这个团队的成员论个人专业能力,都是一等一的高手,但论德行与情商却有严重的缺陷。史弘肇深信“枪杆子里出政权”,看不起“笔杆子”,曾公然嘲弄苏逢吉和杨邠说:“安定国家,在长枪大剑,安用毛锥!”文臣们根本瞧不上这个老粗,
建安十三年(208年)对曹操来说是最忙的一年:年初北征乌桓回师,路上还看了大海、写了诗;北征途中首席參谋郭嘉死了,曹操还来不及悲伤,他最疼爱的儿子曹冲也死了。大喜大悲都在这一年。他还杀了老愤青孔融和私人医生华佗。最重要的是,这一年在赤壁,曹操折戟沉沙、霸业遇阻。在这个多事之秋,曹操却忙里偷闲,专门派人去匈奴人那里接回了才女蔡文姬。有人说曹操这样做是为繁荣文化事业,还有人说是为了加强民族团结,事实并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和民族大迁徙使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域的文化相互碰撞、交流,传统服饰的机能性在这一时期得到加强,在美学风格上则是追求“仙风道骨”的飘逸和脱俗。  文人士大夫崇尚虚无,不拘礼法,更有甚者放浪不羁,在服饰上就表现为袒胸露怀。  女子深衣的下摆要接上重重叠叠的三角形装饰布,又在腰上系围裳,从围裳下面伸出许多长长的飘带。由于使用了轻柔飘逸的丝绸材料,所以这两种装饰使女子在走动的时候,更加富有
御史台狱卒梁成走过关押苏轼的牢房,透过铁栅栏,看到苏轼戴着枷锁,坐在一捆稻草上,头发蓬松地披散开来。  梁成觉得苏轼今天有点儿异样,他愣愣地盯着面前的饭罐,目光显得呆滞,失去了昔日惯有的光彩。乱蓬蓬的胡须后面,是一张乌青的嘴。此刻,这张嘴正在微微地颤抖。  梁成想:“写几首诗就遭这么大的罪,大宋朝的历史上几时有过啊?看来这世道变了。”他走上前去,隔着栅栏小声问道:“苏公,你是否病了?”苏轼抬起头来
正德四年(1509年),举人潘埙被任命为工科给事中——一个级别很低又不讨人喜欢的言官职位。  潘埙上任后,第一支反腐之箭便射向了位高权重的大太监刘瑾。在给皇帝的报告中,潘埙指出,皇帝为什么“失聪”,就是因为双耳被刘瑾的谗言堵塞了,要想听到真话,必须将刘瑾这颗“耳塞”拔掉。明武宗当然没把潘埙的这份报告放在心上,没了刘瑾,谁陪自己玩?不过这并没有影响潘埙的工作积极性。  正德九年,乾清宫发生火灾后,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