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荷兰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指出,数学来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应用于现实。新《数学课程标准》也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應用价值。”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结合几年来的新教材实验谈几点认识:
一、联系生活实际找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怎样让一年级初入学的孩子感受数学的存在,体验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之中,使他们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到数学的价值,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在第一节数学课上首先提出:“身边哪些是数学?”我接着设计了一个请学生自我介绍交朋友的活动:“谁愿意和同学们交朋友?你能向同学们来自我介绍吗,告诉大家你几岁了,家里有几口人,家住几号楼几楼或门牌号。”然后请同学们进行自我介绍,活动结束后我告诉大家:“这些生活中的数就是数学,像你多高呀,身体有多重,黑板的形状呀也都是数学。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哪些数?你还能在我们教室里、自己身上找到数吗?”这时,再请孩子们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体验数学离他们很近,原来数学就这么简单。
二、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
1.在生活情境中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的情况,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到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如在教学第一册加减混合运算时,创设“我是小小售票员”游戏:一列23路车马上就要启动了,请赶快上车,通过一路上的上车和下车人数的变化的情境,学生算出了现在车上的人数。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人人参与,兴趣高涨,使学生既理解了数学知识,又体会了数学价值。
2.在生活空间中学数学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有些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生活空间中去学。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我说:“桌子上有一辆精致的小汽车模型,小刚、小强、小红都跑过来看。小刚说:‘我看见了车前面有2盏灯。’小红说:‘没有车灯,我只看见2个轮子和2扇门。’小强说:‘没有车轮,我只看见一扇大玻璃。’为什么同样的一辆车,他们看到的却不一样呢?”这时,我发现学生脸上写满了疑问,有几个学生急着问为什么呢?这时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得”的状态,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这时,我再带领学生亲自到教室外去观察汽车,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3.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
学生对自己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是印象最深刻的,记得最牢的。教学时,把知识融入学生所喜欢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手操作、眼观察、口表达、耳倾听、脑思考的过程中去获取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如教学“认识物体”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把收集到的牙膏盒、魔方、鞋盒、易拉罐、乒乓球、皮球、茶叶罐等不同形状物体进行分类,根据学生分的结果,给物体命名。然后再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滚一滚、比一比、说一说等过程来初步感知长方体与正方体、圆柱体与球体的特点。接着组织学生做“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从袋子中摸一个物体,并说出是什么形状,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各实物的特征。
三、联系生活实际用数学
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的条件,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探究等活动,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数学生活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如学习第二册统计“组织比赛”时,我这样问学生:“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咱们组织一些比赛吧?”学生高兴的说:“行!”我又问:“组织什么比赛好呀?”学生你一句我一句提出自己的建议,“怎样才能让同学们都满意呢?”学生通过交流感到要组织好比赛必须调查统计,我又提出:“怎样统计,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呢?”同学们又一起商讨统计的方法,接着,同学们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统计活动中,经过统计,同学们得到了调查结果:喜欢接力赛和拔河的人最多。课下,我们组织了接力赛和拔河比赛。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实践表明,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与生活的认识,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达到《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总之,让我们认真耕耘生活这片沃土吧,让多姿多彩的生活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生活的需要,成为孩子们乐于活动的游戏。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同心小学)
一、联系生活实际找数学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怎样让一年级初入学的孩子感受数学的存在,体验今天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正是来自于生活之中,使他们进入学习的一开始就感到数学的价值,激发起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我在第一节数学课上首先提出:“身边哪些是数学?”我接着设计了一个请学生自我介绍交朋友的活动:“谁愿意和同学们交朋友?你能向同学们来自我介绍吗,告诉大家你几岁了,家里有几口人,家住几号楼几楼或门牌号。”然后请同学们进行自我介绍,活动结束后我告诉大家:“这些生活中的数就是数学,像你多高呀,身体有多重,黑板的形状呀也都是数学。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哪些数?你还能在我们教室里、自己身上找到数吗?”这时,再请孩子们在小组中相互交流,体验数学离他们很近,原来数学就这么简单。
二、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
1.在生活情境中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的情况,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境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到生活有趣,数学更有趣。如在教学第一册加减混合运算时,创设“我是小小售票员”游戏:一列23路车马上就要启动了,请赶快上车,通过一路上的上车和下车人数的变化的情境,学生算出了现在车上的人数。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人人参与,兴趣高涨,使学生既理解了数学知识,又体会了数学价值。
2.在生活空间中学数学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有些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到生活空间中去学。如在教学“观察物体”时,我说:“桌子上有一辆精致的小汽车模型,小刚、小强、小红都跑过来看。小刚说:‘我看见了车前面有2盏灯。’小红说:‘没有车灯,我只看见2个轮子和2扇门。’小强说:‘没有车轮,我只看见一扇大玻璃。’为什么同样的一辆车,他们看到的却不一样呢?”这时,我发现学生脸上写满了疑问,有几个学生急着问为什么呢?这时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得”的状态,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这时,我再带领学生亲自到教室外去观察汽车,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3.在实践活动中学数学
学生对自己通过数学实践活动中获得的知识是印象最深刻的,记得最牢的。教学时,把知识融入学生所喜欢的活动中,让学生在手操作、眼观察、口表达、耳倾听、脑思考的过程中去获取知识,提高数学能力。如教学“认识物体”时,我让学生在小组内把收集到的牙膏盒、魔方、鞋盒、易拉罐、乒乓球、皮球、茶叶罐等不同形状物体进行分类,根据学生分的结果,给物体命名。然后再让学生通过摸一摸、看一看、滚一滚、比一比、说一说等过程来初步感知长方体与正方体、圆柱体与球体的特点。接着组织学生做“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让学生从袋子中摸一个物体,并说出是什么形状,进一步让学生感知各实物的特征。
三、联系生活实际用数学
学以致用,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的条件,如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探究等活动,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数学生活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如学习第二册统计“组织比赛”时,我这样问学生:“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咱们组织一些比赛吧?”学生高兴的说:“行!”我又问:“组织什么比赛好呀?”学生你一句我一句提出自己的建议,“怎样才能让同学们都满意呢?”学生通过交流感到要组织好比赛必须调查统计,我又提出:“怎样统计,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呢?”同学们又一起商讨统计的方法,接着,同学们都积极主动的投入到统计活动中,经过统计,同学们得到了调查结果:喜欢接力赛和拔河的人最多。课下,我们组织了接力赛和拔河比赛。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实践表明,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来源与生活的认识,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时达到《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总之,让我们认真耕耘生活这片沃土吧,让多姿多彩的生活成为数学知识的源头,使学习数学真正成为生活的需要,成为孩子们乐于活动的游戏。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同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