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一个问题。多年来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想尽各种办法“减负”,却一直未得到根本遏制,其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通过对本地区几所主要学校的调查研究,通过走访部分中小学生及家长,并综合前人对该问题调查研究的结果,认为造成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二是教育体制的弊端,三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关键词: 中小学生 学习负担 根源 治理措施
一
(一)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
1.古来“读书做官”的惯性思想及现实功利主义的诱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些古训一直被人们当做刻苦学习的典范。升入高等学校往往成为前程似锦的代名词。升学的数量、质量是对学校进行考核的硬指标,是教师评优、晋职称及获得各种优待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明,某些学校往往把知识的传授和相应的应考能力的培养列为教学重点,教师的加班加点、占用自习和副科课堂成为乐于奉献的模范,而学生为了升入上一级学校,实现自己的目标,不辜负老师、家长的一片苦心,起早贪黑,不敢有丝毫懈怠。于是为考而学,为考而教,无休止的考试演练,加上反复的考试模拟,不断加重学生的负担,学生虽然早已不堪作业、考试的负担,但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冲锋在前,导致升学竞争、就业竞争激烈,这种恶性循环加剧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2.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从目前情况来看,家庭是造成学生增负的重要场所。在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家长把对子女的教育成长放在首要位置。有些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为了子女成才,不管孩子有没有天赋,有没有兴趣,就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弹琴、跳舞、书画等;晚上、双休日还给孩子请家教辅导,使其不堪重负。据调查,有近85%的家长期望子女将来升大学,他们把希望和热情花在对子女的智力投资和督促孩子发愤读书上。因此,有近50%的家长利用学生晚上休息时间﹑双休日等出资聘请家庭教师为孩子辅导作业,讲评练习,重授教材等,或者教授孩子不愿意学习或超出学习范围的知识。近50%的家长要求子女在完成老师和家长布置的作业后,才允许在星期六和星期日晚上看一会儿电视。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取得好成绩、好名次,便通过各种渠道买来大量的学习资料让孩子做,从某种程度来说这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从心理上提高了对孩子的要求,因此,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
(二)教育体制的弊端。
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弊端。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教育制度的改革,但至今,尚未完全从应试教育的教育制度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制度。政府评价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等主要依据就是升学率、考进重点的数量及进分数线的比率,以学生的分数高低衡量教师的业务水平,并与教师的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绩效工资等挂钩,迫使教师采取“应试教育”和搞“题海”战术提高学生的成绩。学生的考试分数成为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基本依据,这种“唯分论”使某些学校及教师认为,除了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之外,其他一切都是无用的、没有意义的,从而放弃对其他目标的追求,把注意力集中到应试备考上。这种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学前班起就把学生绑在了考试的战车上,束缚在分数的框框中,学生被浸泡在茫茫题海中,变成了分数的奴隶,承受着极大的心理负担。
(三)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与老师有直接关系。学校的教育、发展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而学校的发展依赖于师生的发展。教师发展的土壤在课堂,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的立业之基、立身之本、立功之地。老师要发展,学生要健康发展,都依赖于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无效的或者说低效的学习将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教师应承担起减负的重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变过去的“满堂灌”为探讨与合作为主的启发式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动脑、动眼、动手、动口,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学习运用新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减少简单机械的重复性操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儿。
中小学生學习负担过重使学生、家长、老师、学校都深受其害,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此问题非常重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减负。回顾近50年多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关于减负的文件不少于20个,而各地市响应国家的“减负”政策也纷纷出台各项治理措施。就我所知,仅黑龙江省在2013年2月至9月就下发了两个关于“减负”的文件:1.黑龙江省教委在2013年2月份出台了中小学生减负新规定,并转发了教育部《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2.2013年9月26日,哈尔滨市南岗区教育局公布了关于加强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的28条新规,新规从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批改到任课老师家访,都有了较以往更严格和细致的规定。
以上种种规定及措施可以说都很具体、很实际,也看出了教育部及各省市相关部门对减负的决心,却迟迟不见成效,补课班照常,孩子作业依旧要3、4个小时完成,主科挤占副科课时依然如故,我在与中小学老师、学生及家长的谈话中,谈到减负的前景如何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学生,都感到一片茫然,并不乐观,大家一致的观点是:
(1)减负必须有相对“宽松”的政策指引。只要国家倾向,社会倾向没变,重点高中依然存在,高考依然是唯一指挥棒,则减负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
(2)要减负必须先解放思想。首先家长都同意吗?学校敢放开吗?老师能适应吗?只要学校课程稍微宽松一些,作业稍微减少一些,学生有一点空闲时间,很多家长立即会买来一本本课外练习题或者找补课班把学生的课余时间填满,为什么?家长不也赞成减负吗?家长不也痛恨补课吗?的确,家长和学生一样受着升学考试的折磨、煎熬,可是,没办法,想出人头地,必须考重点、考名牌,这就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升学率降低,学校的声誉会一落千丈;班级进入分数线的人数少,老师的评优、晋职称及各项待遇都会降低,谁敢放手? 说到底,只要现行的考核、评比制度不发生变化,则减负某种程度上只是口号而已。要想真正做到减负,必须取消各种等级考试,取消各种补习班与重点学校,彻底改变应试教育,否则,一切关于“减负”的口号都是徒劳的呐喊。
二
我们认为可以缓解学生压力的措施如下:
(一)注重舆论宣传,使“转轨变型”深入人心。
1.负责教育的高层领导同志要深入学校了解实情,针对现状进行学习、研讨和反思,带头宣讲,并承担一定的领导责任,使下级干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心悦诚服,从而有所适从,增强信心。
2.组织基层教育行政干部和校长、教师学习、研讨和反思,转变思想观念;在此基础上向学生家长宣讲,师生家长共同为实施素质教育献言献策,促进教学工作转轨变型。
(二)重新建立中小学正常教学秩序,健全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办学。
1.在国家教育部的统一指导下各省市重新制订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计划和学生在校时间安排,要求学校建立以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和教学进度表为支柱的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结束教学“无政府”状态。
2.规定各阶段学生课外作业的总量标准,进行优化学生作业的改革。
3.地方教育部门、学校或教师不得指令学生统一购买教学辅助材料并作为课外作业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4.改革考试和考前复习制度:除学业水平考试和招生考试外,省市区县不组织统一考试;学校每学期举行期末考试一次,考前复习时间不超过一周。教师的平时考查采取多种形式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随堂进行。
(三)加强教育领导部门责任制。
1.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部门负责人要深入实际,保证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落实。
2.国家教育部和省市领导如何评价办学质量是关键,要把办学规范化,教学秩序正常化,放在评价地区和学校教学质量的首位,表彰办学规范化、教学低消耗、高质量的地区和学校。
3.在整治过程中重新评定重点校和优质校,并打破终身制,允许浮动。办学不规范,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者,公布于众,不得定为重点校或优质校。
4.召开全国和省市级的教师表彰大会,表彰教学行为规范,教学质量高的教师。
5.把教学行为规范,教学质量高列为评定教师绩效工资的首要条件。
(四)改善校园生活,使学校成为学生学习、锻炼、发展的乐园,教师教书育人、争创名师的沃土。
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行启发式教学,形成教师循循善诱,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课堂面貌。
2.利用课余时间创造条件吸引学生自愿参加校内有益活动,如:图书阅览、体育锻炼、文化娱乐、科技兴趣、文艺社团等。学校定期组织校内外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3.利用学校设施,举办节假日乐园、绿色网吧或校园俱乐部等,学生自愿来校活动。
4.课间和午休时间不得禁止学生出入教室,允许自由活动;放学后应留有一小时的学生校内进行集体或个人自主活动的时间,无集体活動时允许学生回家从事家务劳动,使学生有爱校如家的感觉。
正如《两会》上温家宝同志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各级各类教育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道出了为数众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心声,也提出了十年来阻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老大难问题。有位学者曾说:“只要看看一个国家教育的今天,就可知道这个国家的明天。”本着为学生负责,为国家的未来负责的愿望和初衷,我们由衷地希望各级各类教育相关部门及领导在商讨和落实政府出台的各种减负文件中发挥巨大作用,使广大中小学生和教师从课业重负下尽快尽早解放还孩子们快乐、健康的成长经历,还校园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氛围,还家庭、社会温馨与和谐。我相信,这是所有中小学生、家长及老师的共同愿望。
参考文献:
[1]邓志祥.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分析.
[2]魏传宪.减负呼唤人的回归[J].教育发展研,2000,4.
[3]曹志平.“减负”也有全球性[N].河北日报,2000-03-30(11).
[4]邬志辉.关于学生负担问题的深层次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1998,1.
关键词: 中小学生 学习负担 根源 治理措施
一
(一)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
1.古来“读书做官”的惯性思想及现实功利主义的诱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些古训一直被人们当做刻苦学习的典范。升入高等学校往往成为前程似锦的代名词。升学的数量、质量是对学校进行考核的硬指标,是教师评优、晋职称及获得各种优待的最有说服力的证明,某些学校往往把知识的传授和相应的应考能力的培养列为教学重点,教师的加班加点、占用自习和副科课堂成为乐于奉献的模范,而学生为了升入上一级学校,实现自己的目标,不辜负老师、家长的一片苦心,起早贪黑,不敢有丝毫懈怠。于是为考而学,为考而教,无休止的考试演练,加上反复的考试模拟,不断加重学生的负担,学生虽然早已不堪作业、考试的负担,但仍然自觉不自觉地冲锋在前,导致升学竞争、就业竞争激烈,这种恶性循环加剧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问题。
2.家长望子成龙的迫切愿望。从目前情况来看,家庭是造成学生增负的重要场所。在现代家庭中独生子女居多,生活条件日益改善,家长把对子女的教育成长放在首要位置。有些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为了子女成才,不管孩子有没有天赋,有没有兴趣,就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学习弹琴、跳舞、书画等;晚上、双休日还给孩子请家教辅导,使其不堪重负。据调查,有近85%的家长期望子女将来升大学,他们把希望和热情花在对子女的智力投资和督促孩子发愤读书上。因此,有近50%的家长利用学生晚上休息时间﹑双休日等出资聘请家庭教师为孩子辅导作业,讲评练习,重授教材等,或者教授孩子不愿意学习或超出学习范围的知识。近50%的家长要求子女在完成老师和家长布置的作业后,才允许在星期六和星期日晚上看一会儿电视。家长为了孩子能够取得好成绩、好名次,便通过各种渠道买来大量的学习资料让孩子做,从某种程度来说这对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从心理上提高了对孩子的要求,因此,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
(二)教育体制的弊端。
现行的教育体制存在弊端。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教育制度的改革,但至今,尚未完全从应试教育的教育制度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制度。政府评价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等主要依据就是升学率、考进重点的数量及进分数线的比率,以学生的分数高低衡量教师的业务水平,并与教师的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绩效工资等挂钩,迫使教师采取“应试教育”和搞“题海”战术提高学生的成绩。学生的考试分数成为评价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基本依据,这种“唯分论”使某些学校及教师认为,除了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之外,其他一切都是无用的、没有意义的,从而放弃对其他目标的追求,把注意力集中到应试备考上。这种教育体制和考试制度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学前班起就把学生绑在了考试的战车上,束缚在分数的框框中,学生被浸泡在茫茫题海中,变成了分数的奴隶,承受着极大的心理负担。
(三)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与老师有直接关系。学校的教育、发展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而学校的发展依赖于师生的发展。教师发展的土壤在课堂,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的立业之基、立身之本、立功之地。老师要发展,学生要健康发展,都依赖于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无效的或者说低效的学习将会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
教师应承担起减负的重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变过去的“满堂灌”为探讨与合作为主的启发式教学,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在课堂上动脑、动眼、动手、动口,积极有效地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主动地去探索新知识、获取新知识、学习运用新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减少简单机械的重复性操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高分低能儿。
中小学生學习负担过重使学生、家长、老师、学校都深受其害,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对此问题非常重视,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减负。回顾近50年多来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关于减负的文件不少于20个,而各地市响应国家的“减负”政策也纷纷出台各项治理措施。就我所知,仅黑龙江省在2013年2月至9月就下发了两个关于“减负”的文件:1.黑龙江省教委在2013年2月份出台了中小学生减负新规定,并转发了教育部《关于在小学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紧急通知》;2.2013年9月26日,哈尔滨市南岗区教育局公布了关于加强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的28条新规,新规从课堂教学、课后作业批改到任课老师家访,都有了较以往更严格和细致的规定。
以上种种规定及措施可以说都很具体、很实际,也看出了教育部及各省市相关部门对减负的决心,却迟迟不见成效,补课班照常,孩子作业依旧要3、4个小时完成,主科挤占副科课时依然如故,我在与中小学老师、学生及家长的谈话中,谈到减负的前景如何时,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学生,都感到一片茫然,并不乐观,大家一致的观点是:
(1)减负必须有相对“宽松”的政策指引。只要国家倾向,社会倾向没变,重点高中依然存在,高考依然是唯一指挥棒,则减负不会有实质性的改变。
(2)要减负必须先解放思想。首先家长都同意吗?学校敢放开吗?老师能适应吗?只要学校课程稍微宽松一些,作业稍微减少一些,学生有一点空闲时间,很多家长立即会买来一本本课外练习题或者找补课班把学生的课余时间填满,为什么?家长不也赞成减负吗?家长不也痛恨补课吗?的确,家长和学生一样受着升学考试的折磨、煎熬,可是,没办法,想出人头地,必须考重点、考名牌,这就是传统的思想观念;升学率降低,学校的声誉会一落千丈;班级进入分数线的人数少,老师的评优、晋职称及各项待遇都会降低,谁敢放手? 说到底,只要现行的考核、评比制度不发生变化,则减负某种程度上只是口号而已。要想真正做到减负,必须取消各种等级考试,取消各种补习班与重点学校,彻底改变应试教育,否则,一切关于“减负”的口号都是徒劳的呐喊。
二
我们认为可以缓解学生压力的措施如下:
(一)注重舆论宣传,使“转轨变型”深入人心。
1.负责教育的高层领导同志要深入学校了解实情,针对现状进行学习、研讨和反思,带头宣讲,并承担一定的领导责任,使下级干部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心悦诚服,从而有所适从,增强信心。
2.组织基层教育行政干部和校长、教师学习、研讨和反思,转变思想观念;在此基础上向学生家长宣讲,师生家长共同为实施素质教育献言献策,促进教学工作转轨变型。
(二)重新建立中小学正常教学秩序,健全规章制度,实行规范办学。
1.在国家教育部的统一指导下各省市重新制订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计划和学生在校时间安排,要求学校建立以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和教学进度表为支柱的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结束教学“无政府”状态。
2.规定各阶段学生课外作业的总量标准,进行优化学生作业的改革。
3.地方教育部门、学校或教师不得指令学生统一购买教学辅助材料并作为课外作业和考试命题的依据。
4.改革考试和考前复习制度:除学业水平考试和招生考试外,省市区县不组织统一考试;学校每学期举行期末考试一次,考前复习时间不超过一周。教师的平时考查采取多种形式利用课堂教学时间随堂进行。
(三)加强教育领导部门责任制。
1.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教育部门负责人要深入实际,保证学校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的落实。
2.国家教育部和省市领导如何评价办学质量是关键,要把办学规范化,教学秩序正常化,放在评价地区和学校教学质量的首位,表彰办学规范化、教学低消耗、高质量的地区和学校。
3.在整治过程中重新评定重点校和优质校,并打破终身制,允许浮动。办学不规范,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者,公布于众,不得定为重点校或优质校。
4.召开全国和省市级的教师表彰大会,表彰教学行为规范,教学质量高的教师。
5.把教学行为规范,教学质量高列为评定教师绩效工资的首要条件。
(四)改善校园生活,使学校成为学生学习、锻炼、发展的乐园,教师教书育人、争创名师的沃土。
1.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行启发式教学,形成教师循循善诱,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课堂面貌。
2.利用课余时间创造条件吸引学生自愿参加校内有益活动,如:图书阅览、体育锻炼、文化娱乐、科技兴趣、文艺社团等。学校定期组织校内外公益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3.利用学校设施,举办节假日乐园、绿色网吧或校园俱乐部等,学生自愿来校活动。
4.课间和午休时间不得禁止学生出入教室,允许自由活动;放学后应留有一小时的学生校内进行集体或个人自主活动的时间,无集体活動时允许学生回家从事家务劳动,使学生有爱校如家的感觉。
正如《两会》上温家宝同志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各级各类教育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道出了为数众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心声,也提出了十年来阻碍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老大难问题。有位学者曾说:“只要看看一个国家教育的今天,就可知道这个国家的明天。”本着为学生负责,为国家的未来负责的愿望和初衷,我们由衷地希望各级各类教育相关部门及领导在商讨和落实政府出台的各种减负文件中发挥巨大作用,使广大中小学生和教师从课业重负下尽快尽早解放还孩子们快乐、健康的成长经历,还校园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氛围,还家庭、社会温馨与和谐。我相信,这是所有中小学生、家长及老师的共同愿望。
参考文献:
[1]邓志祥.中小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分析.
[2]魏传宪.减负呼唤人的回归[J].教育发展研,2000,4.
[3]曹志平.“减负”也有全球性[N].河北日报,2000-03-30(11).
[4]邬志辉.关于学生负担问题的深层次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