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作者详述了如何搞好初中物理教学的两个方面: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
关键词:物理教学;观察现象;实验操作水平
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
1.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在物理学教学实践中发现,使学生感兴趣的观察活动往往是那些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知识定势(感知的易造成错觉,理性的易造成盲目)相矛盾的物理现象。例如:关于浮力的问题,感知上的:浮在液体表面上的物体受有浮力,沉在液体底部的物体不受浮力。如果老师演示该实验让学生观察,那么学生观察的兴趣必将大大增强,同时也会加深对浮力的进一步理解,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也随之产生。像弹性变大的物体,弹性势能大。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等等都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观察兴趣。
2.使学生明白观察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向学生适时介绍物理学发展史上通过观察导致发明创造成功的科学家的典型事例,能激发学生理解观察的重要性,同时也会唤起观察的主动性。例如:伽利略观察灯的摆动而发明了钟表,阿基米德寻找是否纯金的办法,冥思苦想,最终在洗澡时发现了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关系。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而发现了自由落体运动等等。
3.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物理观察的方法很多,但归纳起来大体不外乎以下三类:①外部形态观察,即大小、形状、颜色、状态等的观察。②内部特征观察(大多要借助仪器来观察)。③物理现象发生变化的过程以及物理功能方面的观察对比等,教会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有所发现。
4.观察与思考紧密结合。观察是为了研究发现,如果缺少这个目的,观察将毫无意义可言。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观察,乐于思考的好习惯,这样在观察的过程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做了课本中纸锅烧水的小实验后,思考:常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度左右,远远高于纸的着火点,而纸为什么不被燃着明白了这个道理后,那么不能用铝锅来炼铁的道理就迎刃而解了。
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
物理规律的发现,物理理论的建立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无不渗透着实验的汗水。可以说科学的进步离不开实验探索。因此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示范好演示實验。老师在课下准备演示实验往往要花很多的时间精心设计,在演示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注重对实验表象的观察理解,而不重视理解其中某些深刻的内涵。结果需要自己设计实验时,不是非常粗糙,就是遇到具体问题时不知所措。因此在做演示实验时,教师有必要将实验的设计思路,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及操作注意事项告知学生,使他们掌握一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提高他们实验能力结构中的智慧技巧。例如:在做电流随电压、电阻变化规律的实验时,指导学生应当考虑实验方法、实验原理、实验方案、仪器的选取及注意事项、实验步骤、数据记录及分析处理、实验结论的获取等,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其他的实验方案,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开展好分组实验。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动手操作、探求新知识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水平的主要途径。在分组实验时,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分组,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使他们能分工协作,发挥特长,共同提高。学生在做组实验时,老师应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每个小组的实验,遇到问题,提出建议让学生思考,不做简单的包办代替,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顿悟中提高实验操作水平,提高创新能力。
三、倡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出的成果之一,其内容非常广泛。在教学中倡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现仅以下面几点谈谈认识。
1.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以具体的事例出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这样做不仅能加深学生理解记忆物理概念,而且科学的思维方式也将不知不觉渗透其中。例如压强概念教学,首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例出发,进行提问:背书包的带子是宽一些还是窄一些背着舒服?从而引起学生讨论,让他们充分发表意见看法,最后指出这些都跟压强有关。再后来做压力小桌的演示实验,给出压强的科学定义,学生的思维将得到拓展、迁移、发散。
2.物理规律。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学材料内容,精心设计,把学生带进研究探索的物理情境。按照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探索物理规律,并引导学生要对规律适用条件作进一步的讨论。例如:在阿基米德定律的教学中,首先向学生提问:人能躺在死海水面上,能否躺在河水面上?将学生带进物理情境,接着让学生进行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科学猜想,各抒己见。然后向学生指出科学的猜想还需要科学的实验来验证。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后,再引导学生对结论作进一步讨论,学生的思维则会由单向到多向散迁移,增强学生变换思维角度的能力。
关键词:物理教学;观察现象;实验操作水平
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
1.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在物理学教学实践中发现,使学生感兴趣的观察活动往往是那些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知识定势(感知的易造成错觉,理性的易造成盲目)相矛盾的物理现象。例如:关于浮力的问题,感知上的:浮在液体表面上的物体受有浮力,沉在液体底部的物体不受浮力。如果老师演示该实验让学生观察,那么学生观察的兴趣必将大大增强,同时也会加深对浮力的进一步理解,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也随之产生。像弹性变大的物体,弹性势能大。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等等都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观察兴趣。
2.使学生明白观察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向学生适时介绍物理学发展史上通过观察导致发明创造成功的科学家的典型事例,能激发学生理解观察的重要性,同时也会唤起观察的主动性。例如:伽利略观察灯的摆动而发明了钟表,阿基米德寻找是否纯金的办法,冥思苦想,最终在洗澡时发现了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的关系。牛顿通过观察苹果落地而发现了自由落体运动等等。
3.教给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物理观察的方法很多,但归纳起来大体不外乎以下三类:①外部形态观察,即大小、形状、颜色、状态等的观察。②内部特征观察(大多要借助仪器来观察)。③物理现象发生变化的过程以及物理功能方面的观察对比等,教会使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有所发现。
4.观察与思考紧密结合。观察是为了研究发现,如果缺少这个目的,观察将毫无意义可言。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养成勤于观察,乐于思考的好习惯,这样在观察的过程中,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做了课本中纸锅烧水的小实验后,思考:常压下水的沸点是100度左右,远远高于纸的着火点,而纸为什么不被燃着明白了这个道理后,那么不能用铝锅来炼铁的道理就迎刃而解了。
二、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
物理规律的发现,物理理论的建立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无不渗透着实验的汗水。可以说科学的进步离不开实验探索。因此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示范好演示實验。老师在课下准备演示实验往往要花很多的时间精心设计,在演示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注重对实验表象的观察理解,而不重视理解其中某些深刻的内涵。结果需要自己设计实验时,不是非常粗糙,就是遇到具体问题时不知所措。因此在做演示实验时,教师有必要将实验的设计思路,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以及操作注意事项告知学生,使他们掌握一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提高他们实验能力结构中的智慧技巧。例如:在做电流随电压、电阻变化规律的实验时,指导学生应当考虑实验方法、实验原理、实验方案、仪器的选取及注意事项、实验步骤、数据记录及分析处理、实验结论的获取等,还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其他的实验方案,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开展好分组实验。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动手操作、探求新知识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水平的主要途径。在分组实验时,老师要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分组,顾及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以使他们能分工协作,发挥特长,共同提高。学生在做组实验时,老师应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每个小组的实验,遇到问题,提出建议让学生思考,不做简单的包办代替,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顿悟中提高实验操作水平,提高创新能力。
三、倡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当前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出的成果之一,其内容非常广泛。在教学中倡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现仅以下面几点谈谈认识。
1.物理概念。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以具体的事例出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这样做不仅能加深学生理解记忆物理概念,而且科学的思维方式也将不知不觉渗透其中。例如压强概念教学,首先要从学生的生活实例出发,进行提问:背书包的带子是宽一些还是窄一些背着舒服?从而引起学生讨论,让他们充分发表意见看法,最后指出这些都跟压强有关。再后来做压力小桌的演示实验,给出压强的科学定义,学生的思维将得到拓展、迁移、发散。
2.物理规律。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学材料内容,精心设计,把学生带进研究探索的物理情境。按照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探索物理规律,并引导学生要对规律适用条件作进一步的讨论。例如:在阿基米德定律的教学中,首先向学生提问:人能躺在死海水面上,能否躺在河水面上?将学生带进物理情境,接着让学生进行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的科学猜想,各抒己见。然后向学生指出科学的猜想还需要科学的实验来验证。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后,再引导学生对结论作进一步讨论,学生的思维则会由单向到多向散迁移,增强学生变换思维角度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