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打造高效的英语课堂,我校实施了利用“学教练案”先学后教,学教练合一的教学模式。三年的实践证实,这种模式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学教练案;意义;思考
为了改变长期以来英语教学“满堂灌”、低效率的现状,打造高效的英语课堂,我校教师在认真学习了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东庐中学教学合一,师生共用“讲学稿”的成功经验后,结合师生实际现状,开始实施利用“学教练案”先学后教,学教练合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三年来,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已在我校生根发芽,绽开了生命之花,逐渐显示出了它的魅力。
一、“学教练案”释义
我校学生都来自农村,学习习惯和主动性差,教师上课讲授占的时间多,学生活动过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能有机结合,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着眼于学生的“学、练”和教师“教”,编写了集学案、教案、练案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载体——学教练案。“学”是学生自主学习;“教”是教师在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的基础上以学定教,进行重点指导和难点点拨;“练”是学生自学基础上的练习和教师指导后的练习。“学教练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整改优化为备课流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多维互动、思维开放创新为设计原则,内容包含学习目标、重难点、预习导学、知识链接、合作探究、当堂训练、巩固拓展和课后反思等。
二、使用“学教练案”的意义和影响
运用“学教练案”的三年来,从开始参与实施训练的学生即将走进中考的考场,放眼望去,他们已然实现了从被动的听众到主动的学习者的蜕变,教师也实现了从知识的灌输者到要点的点拨者的华丽转身,课堂更是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教师讲得少,学生讲得多;学生的思维活了,视野开阔了;更令人惊喜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了个性化的英语学习方法,自主的管理学习了。
1.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学教练案”的设计凸显了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当堂训练、巩固拓展四个层面,将学生课前、课中、课后要做的工作统筹安排,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基本的思路和策略。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的是有方向、有目的、有策略、操作性极强的有效学习,他们完全参与其中,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通过训练,大多学生由不学转向了乐学,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和生机,学生学会了自己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不仅摸清学习的规律,还有创新的方法和措施,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学教练案”帮助我们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
“学教练案”是每一位教师参与制作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理解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将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载体。从编写“学教练案”开始,教师就已经进入了指导角色,课前引导自学,课堂上把握和调节学生学习的环节和节奏,随时给与帮助和点拨,通过启发机智促进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从单纯的授课转为师生之间的相互探讨,通过大量搜集资料,消化整理编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对教材的理解更透,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3.教与学的关系日渐融洽。
“学教练案”的使用,使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每位教师充分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授予学习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遇到难题,寻根究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同时,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准确把握学习的重点,并自觉进入学习状态,做好课前准备。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动态点拨指导下,开展或自学,或互学,或自我钻研,或小组讨论,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融入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教与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4.实现了因材施教。
利用“学教练案”导学不再是教师独霸讲台一人讲全班听,而是真正的异步学习异步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或集体点拨或个别指导,集中精力于那些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并根据他们的特点对症下药。学生则根据自己的需要,或独立钻研,或请教老师,请教同学,按需索取,自由的完成学习任务。
5.真正做到了低负高效。
“学教练案”的编排,将教学的重心前移,工作做在了课前,主要精力集中在了课上。课堂内容堂堂清,学生不用为课后作业和加班加点的题海战犯愁作难。“学教练案”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具体的学习目标设计,涵盖了“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另外,它有着学生课堂学习方案、笔记、检测题和集中复习材料的多重角色,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经济负担。
6.统一了课堂教学模式,弥补了同学科教师间的能力差异,促进了教学的整体提升。
三、使用“学教练案”的思考
三年的实践探究,“学教练案”的使用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但也存在几多困惑,如,“学教练案”的容量难以控制,学生基础水平引起的两极分化导致学生完成时间有差异。再如,“学教练案”编制的比较枯燥,不能从形式上吸引学生。还有,在教学中如何促进朗读和口语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会不会被限制、如何防止“预设”过多,给“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如何让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如何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等,我们尚在摸索之中。
好的“学教练案”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对教与学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最新的教育技术,才能更好的驾驭这一载体,使其发挥最优功效。
“学教练案”是一座桥,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过渡的桥,是课堂改革通向成功之桥,如何搭建好这座桥,为学生创造乐学、好学的机会,让学习过程充满观察、探究、交流和创造,这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
【关键词】学教练案;意义;思考
为了改变长期以来英语教学“满堂灌”、低效率的现状,打造高效的英语课堂,我校教师在认真学习了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和东庐中学教学合一,师生共用“讲学稿”的成功经验后,结合师生实际现状,开始实施利用“学教练案”先学后教,学教练合一的课堂教学模式。三年来,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已在我校生根发芽,绽开了生命之花,逐渐显示出了它的魅力。
一、“学教练案”释义
我校学生都来自农村,学习习惯和主动性差,教师上课讲授占的时间多,学生活动过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能有机结合,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着眼于学生的“学、练”和教师“教”,编写了集学案、教案、练案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载体——学教练案。“学”是学生自主学习;“教”是教师在了解学生自学情况的基础上以学定教,进行重点指导和难点点拨;“练”是学生自学基础上的练习和教师指导后的练习。“学教练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整改优化为备课流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学过程多维互动、思维开放创新为设计原则,内容包含学习目标、重难点、预习导学、知识链接、合作探究、当堂训练、巩固拓展和课后反思等。
二、使用“学教练案”的意义和影响
运用“学教练案”的三年来,从开始参与实施训练的学生即将走进中考的考场,放眼望去,他们已然实现了从被动的听众到主动的学习者的蜕变,教师也实现了从知识的灌输者到要点的点拨者的华丽转身,课堂更是发生了惊人的变化:教师讲得少,学生讲得多;学生的思维活了,视野开阔了;更令人惊喜的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已经形成了个性化的英语学习方法,自主的管理学习了。
1.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学教练案”的设计凸显了课前预习、课堂探究、当堂训练、巩固拓展四个层面,将学生课前、课中、课后要做的工作统筹安排,给学生的学习提供基本的思路和策略。学习过程中,学生进行的是有方向、有目的、有策略、操作性极强的有效学习,他们完全参与其中,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通过训练,大多学生由不学转向了乐学,课堂教学充满了活力和生机,学生学会了自己提出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不仅摸清学习的规律,还有创新的方法和措施,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品质。“学教练案”帮助我们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2.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
“学教练案”是每一位教师参与制作的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理解的具体体现,是教师将先进的教育思想、科学的教学方法运用于教学实践的载体。从编写“学教练案”开始,教师就已经进入了指导角色,课前引导自学,课堂上把握和调节学生学习的环节和节奏,随时给与帮助和点拨,通过启发机智促进知识的生成和能力的提升。教师的教学理念从单纯的授课转为师生之间的相互探讨,通过大量搜集资料,消化整理编写,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对教材的理解更透,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3.教与学的关系日渐融洽。
“学教练案”的使用,使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每位教师充分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授予学习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学习,遇到难题,寻根究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同时,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准确把握学习的重点,并自觉进入学习状态,做好课前准备。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动态点拨指导下,开展或自学,或互学,或自我钻研,或小组讨论,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融入到学习的每一个环节中,教与学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4.实现了因材施教。
利用“学教练案”导学不再是教师独霸讲台一人讲全班听,而是真正的异步学习异步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或集体点拨或个别指导,集中精力于那些学习暂时有困难的学生,并根据他们的特点对症下药。学生则根据自己的需要,或独立钻研,或请教老师,请教同学,按需索取,自由的完成学习任务。
5.真正做到了低负高效。
“学教练案”的编排,将教学的重心前移,工作做在了课前,主要精力集中在了课上。课堂内容堂堂清,学生不用为课后作业和加班加点的题海战犯愁作难。“学教练案”是根据课程标准和具体的学习目标设计,涵盖了“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另外,它有着学生课堂学习方案、笔记、检测题和集中复习材料的多重角色,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经济负担。
6.统一了课堂教学模式,弥补了同学科教师间的能力差异,促进了教学的整体提升。
三、使用“学教练案”的思考
三年的实践探究,“学教练案”的使用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但也存在几多困惑,如,“学教练案”的容量难以控制,学生基础水平引起的两极分化导致学生完成时间有差异。再如,“学教练案”编制的比较枯燥,不能从形式上吸引学生。还有,在教学中如何促进朗读和口语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会不会被限制、如何防止“预设”过多,给“生成”留下足够的空间、如何让学困生在合作学习中积极参与、如何更好的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等,我们尚在摸索之中。
好的“学教练案”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科学的行动纲领,对教与学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掌握最新的教育技术,才能更好的驾驭这一载体,使其发挥最优功效。
“学教练案”是一座桥,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过渡的桥,是课堂改革通向成功之桥,如何搭建好这座桥,为学生创造乐学、好学的机会,让学习过程充满观察、探究、交流和创造,这是我们一直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