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经椎弓根外入路与双侧经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比较

来源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fever20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单侧经椎弓根外入路与双侧经椎弓根入路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的疗效,探讨单侧经椎弓根外入路手术方式的优势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行PVP手术的65例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单侧经椎弓根外入路组(简称单侧组,35例)和双侧经椎弓根入路组(简称双侧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中X线透视次数、骨水泥渗漏例数、术后住院时间、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手术前后Cobb角等临床指标,探讨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劣势.结果:单侧组的手术时间和术中X线透视次数均明显小于双侧组(P<0.001),但双侧组的骨水泥量要多于单侧组(P0.05).结论:单侧经椎弓根外入路PVP在保证手术治疗效果的同时,缩短了手术时间,大大降低了透视次数,是治疗OVCF较为可靠的手术方式.
其他文献
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systolic anterior motion,SAM)常出现于肥厚型心肌病中,但其机制十分复杂.室间隔肥厚、瓣叶冗长、异常乳头肌、腱索松弛、二尖瓣对合点至室间隔距离短以及高流速均被认为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中SAM的独立影响因素.目前国内外不同肥厚型心肌病治疗中心对SAM的处理策略各有千秋,包括对肥厚心肌、二尖瓣瓣下结构与瓣叶的处理.基于对SAM机制的研究,本文综合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处理策略的相关文献,阐释不同手术方式消除SAM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