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思考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dian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1、综合实践课程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纪之交所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主要理念和策略有以下六项:一是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二是重建新的课程结构体系;三是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四是倡导建构的学习;五是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六是促进课程的民主化和适应性。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此次课程改革把课程当作一种系统工程来设计,并把课程结构作为这一系统工程建设的突破口。具体作法是依据国际发展趋势、课程现代化的要求以及我国的国情和教育传统,重建了课程结构,特别关注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综合性、选择性与均衡性,在此基础上设置了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其中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由此看来,综合实践课程的开设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一大亮点,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2、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自身价值实现的客观需要
  当今数学以技术化的方式迅速辐射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我们身边随时接触的一切数字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本质上是一种数学技术,这对公民数学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我国数学教育的现状如何呢?一方面,由于我们普遍强调落实“双基”和培养“三个能力”,我国中小学生普遍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另一方面,基于前述原因,数学教学内容“窄”、“难”、“深”的倾向(特别是“窄”)十分突出,比如初中数学中的统计、概率、视图等重要内容,在以前的教材上仅是作为“点缀”出现的,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这种不合理的倾向导致了两个严重后果:一是由于“窄”,教师就不得不“深挖洞”,人为增加知识的深度和难度,忽视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识能力;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大大下降,我们2003年曾对学生所喜欢的科目进行过调查,数学排在倒数第一位,有74.5%的学生认为数学枯燥无味、如同嚼蜡、没有价值,这不能不说是数学的悲哀。由于学习情绪的低落,加之教师教法陈旧(其责任也不完全在教师),导致大部分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没有提高反而降低了,数学被异化为面向极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基于上述状况,数学课程无论是从内容上还形式上,甚至是育人理念上都必须有新的突破。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数学教育理念。它要求我们的数学教育必须做到以下六点:一是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二是为其它科学提供语言、思想和方法;三是满足数学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四是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五是教学评价要多元化;六是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前述目标的实现与达成集中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活动之中,数学活动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发生交互作用的中介,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足以支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方面获得不同的发展。数学活动是现实情景的仿真,最适合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的方式开展发现、探究,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综合能力的最佳方式。在数学活动中,不论知识、技能或是能力、情感,都将在主体与环境的碰撞和磨擦中经受检验,并得到充实、完善、提升和发展。因此,数学活动是支撑数学目标体系的最佳支点。
  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综合实践课程与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分析
  1、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核心内容是围绕初中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数学活动)展开,但有所超越。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对于“实践与综合应用”,《标准》在第三学段(七至九年级)设置了“课题学习”,便于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数学、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并进而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体验。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并不局限于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中所罗列的内容,在活动中它将进一步增强内容的开放性、综合性、整体性、生成性,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大与其它学科的整合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发展。
  2、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综合实践课程的另一目标是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但它不是纯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它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仍是数学。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有关规定,综合实践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是与学科领域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它是一种综合程度最高的课程,不是其它课程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和独特价值的相对独立的课程,与其它课程具有等价性和补偿性,是对学科逻辑体系的超越。它的内容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当然,它与学科领域不是完全割裂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延伸、综合、重组或提升,综合实践活动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在某些情况下,综合实践活动也可以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
  三、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综合实践课程应考虑的因素与层面
  一是如何从实际生活中搜集、筛选、构建数学模型,探索数学与自然、社会、自我的切入点。
  二是采取何种模式上好综合实践活动课。
  三是如何解决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四是如何对学生的活动过程进行观察、分析、评价、反思,从而进一步完善对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精神和创新能力、思维能力、沟通能力。
其他文献
负载型双核金属乙氧基配合物催化剂 Cu2 (OEt) 2 /Si O2 采用表面改性法制备。运用滴定、IR、DSC和超临界反应技术对催化剂的表面结构、化学吸附性质和反应性能进行了研究。
摘要: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概念抽象,趣味性少。如果不注意提高教学水平,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影响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思想政治课又是中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由于其思想性、时代性强,而且又是理论性的科目,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要改变这一种状况,达到素质教育,即要牢固掌握知识,又要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全面提高的要求,就必须端正教学思想,从实际出发,大
摘要:美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也可以说是审美或美感教育。美育教学则是通过对美、尤其是艺术的感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和审美标准,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从而激发人们在生活中创造美好事物的热情和力量。体育在塑造健康的人体美和树立正确的审美情操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体育教育与美育教育有机的结合,有利于促进体育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美感,指对创新事物的美的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