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官方消息证实,前国家主席刘少奇之子刘源已经出任总后勤部政委一职。在最近出版的《解放军报》头版的一篇报道中发现,刘源的职务为总后勤部政委。此前,刘源的职务是军事科学院政委。该篇文章报道了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在1月18日结束的全军审计工作暨“十一五”双先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在文章末尾标注,总后勤部政委刘源等有关领导出席会议。
总后勤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总之一,其余是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装备部。总后勤部前政委孙大发生于1945年,~JA65岁卸任年龄。
刘源此前担任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军事科学院属军方智囊机构。总后勤部则是中国海陆空三军后方勤务和保障的最高统率机关,刘源转任总后政委,属平级调动,但新职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生于1951年的刘源而言,未来有很大发展前景。调任总后。对于刘源而言也是一种“重返”,早在2003年刘源就曾任总后勤部副政委。
刘源青年时代当过农民、工人。他拥有丰富的地方政府工作经验,先后任郑州市副市长、河南省副省长。进入不感之年后,刘源进入军界,发展顺畅。1992年被授予少将,八年后晋升中将。媒体报道对刘源描述为:信仰坚定、实干苦干、敢作敢为、屡有建树和平等待人、正直廉明、包容大度、引领新风。
2009年7月刘源晋升上将军衔。作为刘少奇的幼子,刘源是刘家后人中唯一从政的。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中南海度过的。当过知青、做过工人,他的从政生涯自公社副主任起步,历任副县长、县长、副市长,36岁时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副省级干部。中南海里的童年
刘源对自己的家庭背景并不回避。他说,尽管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上的东西,但是留下了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有什么特殊的话,那就是一些“特殊”的严格锻炼的机会。
在刘源看来,人民在父亲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说起父亲,他那深深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刘源说:“我父亲曾说过,他光着屁股来到这个世界,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要作为一个无产者。他做到了。我们为他没有给自己的亲属们留下任何资产倍感自豪。他给后世之人留下的是光辉的思想、高尚的品格和不朽的功绩。现在,人民群众怀念他,也正因为此。”
“父亲对我们一直是很严的,从小就给我们定了严格的要求。比如,9岁必须学会游泳,学会骑自行车,13岁开始下乡劳动,每年逢暑假、寒假必须到农村、工厂劳动,到解放军连队锻炼。”刘源记得,有一次在北戴河,他想下海游泳,可是到海边一看,风浪很大,下不去。父亲就说:浪这么大,你敢不敢下?刘源说不敢下。这时,父亲生气了,说:现在脱了衣服,下去!刘源只好脱了衣服,穿着裤衩下去。回来后,父亲问他什么感觉。刘源说在岸上看着很害怕,下去以后好像没有那么可怕了。刘少奇这时笑了,说,这就对了。
13岁那年,刘源圆了军人梦。入伍期间,刘源每次回来都要向父亲汇报个人表现。“不管工作多忙,他都放下手头的工作,专心听,听我讲每天几点起床,吃什么,怎么安排一天的时间,连队的生活怎么样,每天都做什么,听得很仔细。每当他听到我有一点进步,比如得个‘五好战士’、‘特等射手’,他由衷地高兴。”下乡知青
1968年,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刘源报了名。他后来回忆:“当时,我脑中既无响应号召的狂热,也无走向充满艰辛困苦的未知世界的恐惧。周围的一切对我都无所谓,说不定偏远的乡村倒能让我躲开喧嚣狂暴的环境与无法忍受的压力。”就这样,刘源到了山西省山阴县白坊村。开始了七年的农村劳作生活。
这是刘源第一次来到农村,白天卖力干活,晚上只要不开批判会,他就学习到深夜。他自学了针灸,给农民看病,还帮农民盖房,上架扣瓦。“刘源身上就是有这么一股倔劲,不管再苦再累,他不自暴自弃,他能挺过来。”和刘源相识20多年的刘少奇研究专家、中央文献研究室黄峥研究员如是评价。
在农村,刘源切身体会到中国农民的朴素真诚、博大慈爱的胸怀,他们并不对刘源表示歧视,相反给他以保护,给他以珍贵的温隋。
身份巨变
1975年秋,在周恩来的过问下。刘源离开了白坊村,回到北京被安排到北京起重机厂当了一名铆工。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刘源的报名以“超龄”为由被退回。“实际上就是出身问题,只是不便说。”一气之下,刘源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表达了参加高考的愿望。十余天后,来了回音:应准予参加考试。1978年初,刘源收到了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的录取通知书。
随着父亲的平反,刘源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从“黑帮子女”变成了高干子弟。后来,刘源在接受采访时说,从上头跌下来的时候,很痛苦,大家都理解都同情;从下头翻上去的时候。也很痛苦,那种痛苦是一股人不能理解的。大学毕业后。刘源决心回到农村去。“是朴实善良的农民在我最艰难最绝望的时候帮助了我,才让我有一个正常人的心理、正常人的生存态度。所以我觉得我好像欠农民的,回农村是我的一个愿望。”
在后来给中学老师的一封信中,刘源这样叙述着: “在大学的4年里,我经历了所谓‘个人命运’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冲出逆境之时,才发现在我和周围人们之间隔了一道无形的墙。我曾努力去做,证明我同大家没什么两样,是个极普通的人,但枉然……经过近1年的思索,我明白了,我不能强求任何人理解我,只能以自己的行动来赢得人民的信任,以几年、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来拆除那道墙。”
母亲王光美知道儿子的打算后,也表示理解和支持,帮助儿子选择了他父亲曾经战斗过、最后长眠的河南。基层起步
1982年,刘源到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公社(乡)报到。到1992年被调走,刘源在河南工作了10年。从公社的第十七把手做起,做到副乡长、副县长、县长,然后当选郑州市副市长。有人说他是“坐飞机”上来的,但是新乡县、郑州市,从领导到炊事员都说他是“扛大个、卖苦力”上来的。在郑州市副市长任上,青工楼、火车站广场、旧城改造……刘源干了一件又一件实事。有目共睹的实绩,使刘源在老百姓中获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
1988年1月,河南省七届人代会爆出一条轰动全国的大新闻:36岁的刘源经人民代表直接提名为候选人,并当选为副省长。当时这在全国是首例。100多名代表在推荐理由中说: “我们推荐刘源为(副省长)候选人,并不是因为他是刘少奇同志的儿子,而是因为他谦虚谨慎,工作敢想敢干而又任劳任怨,有突出的政绩。”
刘源不会忘记那一天,河南人民大会堂里掌声四起,从代表席到主席台的6级台阶。他两步跳了上去,向台下800多名代表,也向全省人民表示感谢。此时,台下再次爆发雷鸣般的掌声。
此时的刘源百感交集,泪眼模糊,耳边又响起父亲语重心长的话语:“对一个人来说,最大的幸福是得到人民的信任,取得人民的信任是不容易的。”河南是个农业大省,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为了让河南的工业交通有个较快的发展,他简直是玩命地工作,就连他年轻的秘书和司机都常常感到招架不住。人们都说老百姓办事难,其实省长们办事也并非都那么容易。就说这跑项目跑资金的事,几乎件件都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刘源后来自己也调侃说:“有时碰到那些关键人物,我这个省长也像个孙子似的,不过好在咱们一来年轻,二桌又不是给自己办事,当当孙子也不觉得丢人!”
在担任副省长的4年半中,刘源丝毫也不敢懈怠。事实上,他也干得不错。在他任内,将河南省的工业交通带上了一个新台阶。“因为我知道他们把这种重望寄托到我的身上,而我怎么能跟老一辈比呢?我上去很可能干砸了,把老一辈的名声都砸在里头。”他说,只有尽力去干。
1992年,刘源出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水电指挥部政委。这个工作变动也似与邓小平有关。刘源在纪念杨尚昆一文中提到,“1991年,杨爸爸主动对我说,小平叔叔几次讲过军队与地方的干部要互相交流。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什么。不久,中央调我到武警水电部队。”
亲历裁军
刘源出任总后勤部副政委期间,适逢中国军队第十次大裁军,刘源参与了裁减人数最为集中的总后系统4所院校向地方整体移交的工作。关于这次移交对于军队的意义,刘源形容为“剪掉尾巴,轻装上阵”。刘源说,院校移交以后,军费的使用将更有效率, “原来买CT机的钱,现在可以用来买飞机了”。而人员的转移,又达到了精兵简政的目的。这项移交工作顺利完成,受到了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
有人说,作为一名军人,刘源似乎缺少一点威严。的确,那身缀着上将军衔的制服,依然掩不住他的谦和本色。他总是说,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是普通一兵,不论在哪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为中国老百姓多做点事情。(综合《新世纪周刊》、《解放军报》等)
总后勤部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总之一,其余是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装备部。总后勤部前政委孙大发生于1945年,~JA65岁卸任年龄。
刘源此前担任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军事科学院属军方智囊机构。总后勤部则是中国海陆空三军后方勤务和保障的最高统率机关,刘源转任总后政委,属平级调动,但新职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生于1951年的刘源而言,未来有很大发展前景。调任总后。对于刘源而言也是一种“重返”,早在2003年刘源就曾任总后勤部副政委。
刘源青年时代当过农民、工人。他拥有丰富的地方政府工作经验,先后任郑州市副市长、河南省副省长。进入不感之年后,刘源进入军界,发展顺畅。1992年被授予少将,八年后晋升中将。媒体报道对刘源描述为:信仰坚定、实干苦干、敢作敢为、屡有建树和平等待人、正直廉明、包容大度、引领新风。
2009年7月刘源晋升上将军衔。作为刘少奇的幼子,刘源是刘家后人中唯一从政的。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中南海度过的。当过知青、做过工人,他的从政生涯自公社副主任起步,历任副县长、县长、副市长,36岁时成为全国最年轻的副省级干部。中南海里的童年
刘源对自己的家庭背景并不回避。他说,尽管父亲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上的东西,但是留下了最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说有什么特殊的话,那就是一些“特殊”的严格锻炼的机会。
在刘源看来,人民在父亲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说起父亲,他那深深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刘源说:“我父亲曾说过,他光着屁股来到这个世界,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也要作为一个无产者。他做到了。我们为他没有给自己的亲属们留下任何资产倍感自豪。他给后世之人留下的是光辉的思想、高尚的品格和不朽的功绩。现在,人民群众怀念他,也正因为此。”
“父亲对我们一直是很严的,从小就给我们定了严格的要求。比如,9岁必须学会游泳,学会骑自行车,13岁开始下乡劳动,每年逢暑假、寒假必须到农村、工厂劳动,到解放军连队锻炼。”刘源记得,有一次在北戴河,他想下海游泳,可是到海边一看,风浪很大,下不去。父亲就说:浪这么大,你敢不敢下?刘源说不敢下。这时,父亲生气了,说:现在脱了衣服,下去!刘源只好脱了衣服,穿着裤衩下去。回来后,父亲问他什么感觉。刘源说在岸上看着很害怕,下去以后好像没有那么可怕了。刘少奇这时笑了,说,这就对了。
13岁那年,刘源圆了军人梦。入伍期间,刘源每次回来都要向父亲汇报个人表现。“不管工作多忙,他都放下手头的工作,专心听,听我讲每天几点起床,吃什么,怎么安排一天的时间,连队的生活怎么样,每天都做什么,听得很仔细。每当他听到我有一点进步,比如得个‘五好战士’、‘特等射手’,他由衷地高兴。”下乡知青
1968年,毛主席发出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刘源报了名。他后来回忆:“当时,我脑中既无响应号召的狂热,也无走向充满艰辛困苦的未知世界的恐惧。周围的一切对我都无所谓,说不定偏远的乡村倒能让我躲开喧嚣狂暴的环境与无法忍受的压力。”就这样,刘源到了山西省山阴县白坊村。开始了七年的农村劳作生活。
这是刘源第一次来到农村,白天卖力干活,晚上只要不开批判会,他就学习到深夜。他自学了针灸,给农民看病,还帮农民盖房,上架扣瓦。“刘源身上就是有这么一股倔劲,不管再苦再累,他不自暴自弃,他能挺过来。”和刘源相识20多年的刘少奇研究专家、中央文献研究室黄峥研究员如是评价。
在农村,刘源切身体会到中国农民的朴素真诚、博大慈爱的胸怀,他们并不对刘源表示歧视,相反给他以保护,给他以珍贵的温隋。
身份巨变
1975年秋,在周恩来的过问下。刘源离开了白坊村,回到北京被安排到北京起重机厂当了一名铆工。
1977年,中国恢复高考制度,刘源的报名以“超龄”为由被退回。“实际上就是出身问题,只是不便说。”一气之下,刘源给邓小平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表达了参加高考的愿望。十余天后,来了回音:应准予参加考试。1978年初,刘源收到了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的录取通知书。
随着父亲的平反,刘源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从“黑帮子女”变成了高干子弟。后来,刘源在接受采访时说,从上头跌下来的时候,很痛苦,大家都理解都同情;从下头翻上去的时候。也很痛苦,那种痛苦是一股人不能理解的。大学毕业后。刘源决心回到农村去。“是朴实善良的农民在我最艰难最绝望的时候帮助了我,才让我有一个正常人的心理、正常人的生存态度。所以我觉得我好像欠农民的,回农村是我的一个愿望。”
在后来给中学老师的一封信中,刘源这样叙述着: “在大学的4年里,我经历了所谓‘个人命运’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我冲出逆境之时,才发现在我和周围人们之间隔了一道无形的墙。我曾努力去做,证明我同大家没什么两样,是个极普通的人,但枉然……经过近1年的思索,我明白了,我不能强求任何人理解我,只能以自己的行动来赢得人民的信任,以几年、几十年的不懈努力来拆除那道墙。”
母亲王光美知道儿子的打算后,也表示理解和支持,帮助儿子选择了他父亲曾经战斗过、最后长眠的河南。基层起步
1982年,刘源到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公社(乡)报到。到1992年被调走,刘源在河南工作了10年。从公社的第十七把手做起,做到副乡长、副县长、县长,然后当选郑州市副市长。有人说他是“坐飞机”上来的,但是新乡县、郑州市,从领导到炊事员都说他是“扛大个、卖苦力”上来的。在郑州市副市长任上,青工楼、火车站广场、旧城改造……刘源干了一件又一件实事。有目共睹的实绩,使刘源在老百姓中获得了众口一词的赞誉。
1988年1月,河南省七届人代会爆出一条轰动全国的大新闻:36岁的刘源经人民代表直接提名为候选人,并当选为副省长。当时这在全国是首例。100多名代表在推荐理由中说: “我们推荐刘源为(副省长)候选人,并不是因为他是刘少奇同志的儿子,而是因为他谦虚谨慎,工作敢想敢干而又任劳任怨,有突出的政绩。”
刘源不会忘记那一天,河南人民大会堂里掌声四起,从代表席到主席台的6级台阶。他两步跳了上去,向台下800多名代表,也向全省人民表示感谢。此时,台下再次爆发雷鸣般的掌声。
此时的刘源百感交集,泪眼模糊,耳边又响起父亲语重心长的话语:“对一个人来说,最大的幸福是得到人民的信任,取得人民的信任是不容易的。”河南是个农业大省,工业基础比较薄弱,为了让河南的工业交通有个较快的发展,他简直是玩命地工作,就连他年轻的秘书和司机都常常感到招架不住。人们都说老百姓办事难,其实省长们办事也并非都那么容易。就说这跑项目跑资金的事,几乎件件都是跑断了腿,磨破了嘴。刘源后来自己也调侃说:“有时碰到那些关键人物,我这个省长也像个孙子似的,不过好在咱们一来年轻,二桌又不是给自己办事,当当孙子也不觉得丢人!”
在担任副省长的4年半中,刘源丝毫也不敢懈怠。事实上,他也干得不错。在他任内,将河南省的工业交通带上了一个新台阶。“因为我知道他们把这种重望寄托到我的身上,而我怎么能跟老一辈比呢?我上去很可能干砸了,把老一辈的名声都砸在里头。”他说,只有尽力去干。
1992年,刘源出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水电指挥部政委。这个工作变动也似与邓小平有关。刘源在纪念杨尚昆一文中提到,“1991年,杨爸爸主动对我说,小平叔叔几次讲过军队与地方的干部要互相交流。当时,我并没有意识到什么。不久,中央调我到武警水电部队。”
亲历裁军
刘源出任总后勤部副政委期间,适逢中国军队第十次大裁军,刘源参与了裁减人数最为集中的总后系统4所院校向地方整体移交的工作。关于这次移交对于军队的意义,刘源形容为“剪掉尾巴,轻装上阵”。刘源说,院校移交以后,军费的使用将更有效率, “原来买CT机的钱,现在可以用来买飞机了”。而人员的转移,又达到了精兵简政的目的。这项移交工作顺利完成,受到了中央军委的充分肯定。
有人说,作为一名军人,刘源似乎缺少一点威严。的确,那身缀着上将军衔的制服,依然掩不住他的谦和本色。他总是说,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也是普通一兵,不论在哪里,我最大的愿望就是为中国老百姓多做点事情。(综合《新世纪周刊》、《解放军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