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来了“新书记”

来源 :当代党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hh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1月28日,大渡口区新山村街道新一社区文化室里笑语不断。
  社区准备搞一场文艺演出,社区党委书记王迪正在布置现场。
  退休教师秦蜀冀拿着一幅书法作品,走进文化室。
  “送给你们的!”秦蜀冀笑着递给王迪。
  宣纸上写着十个大字——“社区服务好,惠民千万家。”
  很多人不知道,秦蜀冀赞美的新一社区,曾是大渡口有名的“问题社区”。
  “新官”上任
  “社区里尽是些乱七八糟的事,一个毛头小伙子干得下来吗?”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
  “还不是镀个金就走了,能解决啥子问题。”
  2007年11月26日,履新新一社区党委书记的第一天,王迪召开居民代表见面会,就被居民们狠狠泼了“冷水”。
  “为什么社区居民怨气这么大?”王迪疑惑。
  为弄清原因,他开始挨家挨户走访。
  “社区垃圾成堆,反映了很多次都没清理。”
  “社区太乱了,我们家的腊肉香肠又遭偷了。”
  “《房产证》办了多少年了,怎么还没办下来?”
  …………
  新一社区是个老社区,因为党组织服务不力,积压了一大堆民生问题。
  “你们只晓得拿钱,不晓得干事。”居民们对社区领导班子失望至极。
  “我一定要让这个‘问题社区’,变成群众梦想中的幸福社区!”面对群众的“洗刷”,王迪在心中许下诺言。
  重整组织
  上任之初,王迪组织社区党员入户收集社情民意。
  却不想,党员们纷纷摆手——
  “居民对我们很‘凶’——我不去。”
  “我又不在社区党委工作——我没空。”
  “他也是党员,长期不到社区党委报到——你怎么不叫他?”
  黨员们“摆手”之际,王迪看清了社区工作滞后的症结——党员队伍软弱涣散,党组织服务能力很差。
  如何提升党组织战斗力呢?
  在区委组织部和街道党工委指导下,王迪把突破口放到了“整治”上。
  针对党员不肯到党委报到问题——建立惩罚激励措施,经常“缺席”组织生活的人将受处罚、热心组织生活的人,将优先推选为支部书记或党小组长。
  针对党员服务积极性差的问题——建立网上党支部,让群众在“社区悄悄话”板块对懒散党员进行曝光。
  针对党员服务和群众需求相脱节的问题——建立社区党委服务网格,实现党小组对接到楼层、党员对接到户。
  制度一出,效果立竿见影。
  “党员们立马动了起来。”王迪说。
  重整党组织后,王迪开始带领党员们向积压的民生问题宣战。
  环境整治
  “到处私搭乱建,社区就像个棚户区。”
  “垃圾露天放,一到夏天,臭不可闻。”
  “路面没有硬化,一下雨就成烂泥路。”
  …………
  “居民最盼的,就是改善社区环境。”王迪说。
  但要改善又谈何容易,因为缺钱——新一社区虽是老城区,但由于不是危旧房,所以迟迟未被上级部门划入改造之列。
  2009年9月,机会来了——大渡口区号召老旧社区进行改造,方式是社区自愿申请、政府配套资金。
  王迪当即召开党委会建议:“要抓住这个机会。”
  “区政府要求春节前完成,三个月要改造一个上万人的社区——太难了,完不成怎么办?”有人担忧。
  “把社区党员都发动起来,应该没问题。”王迪说。
  “那就干。”大家最终一致同意。
  第二天,社区党员们便纷纷忙碌起来。
  有人挨家走访,征求居民签字。
  有人走访专家,征求改造意见。
  有人上门协调,拆除违章建筑。
  …………
  在党员们的忙碌中,社区环境开始改头换面。
  2010年1月的一天,杨素芬到新一社区造访老邻居。
  因为社区太脏太乱,她去年搬离了社区,并打算卖掉房子。
  回到社区,杨素芬立马瞪大了眼睛——泥巴路铺上了花岗石,垃圾山变成了小广场……
  “社区变成了大花园,旧房子,我不卖了。”杨素芬一挥手。
  照顾“老小”
  “怎么办哟!”2009年,社区居民陈玉龙频频叹气。
  他读小学的儿子下午放学后无人看管。
  “我和妻子都要上班。”陈玉龙非常头疼。
  不止是陈玉龙头疼,社区不少双职工家庭都为此烦心不已。
  而严云芝老人,却有着另一种烦恼。
  她原本和女儿同住,后来女儿为做生意就搬走了。
  “剩我一个人守房子。”严云芝眼睛红了。
  年纪大了,手脚不利索,女儿便为她请了个钟点工做饭。
  “钟点工只做晚餐,早餐和中餐只能吃头天的剩菜剩饭,不合胃口。”严云芝说。
  新一社区有2700多位老人,其中大部分是“空巢”老人。
  “他们跟我一样,都为吃饭和无聊头疼。”严云芝说。
  这些问题,被走访的党员捕捉到了。
  王迪随即向街道领导汇报:“我们想建托老所和少儿托管所。”
  “放手去干!”领导说。
  王迪又带着党员们忙碌起来,跑区发改委、区民政局、区妇联等部门。
  2011年8月,重庆首家“三合一”老年服务机构心怡老年人照料中心在新一社区投入运营——提供全托、日托和上门服务。
  不久,新型儿童托管模式“放学来吧”也在新一社区诞生——退休干部、志愿者们专门为学生辅导功课。
  “你看,这饭菜多香啊!”严云芝敲着碗说。
  抚慰“精神”
  “张姐,手抬高一点,对,就是这样……”
  “下个八拍先做这套动作,大家看我怎么做的。”
  2014年2月的一天,新一社区文化室,六七个老人正在排练舞蹈。
  文艺骨干刘天玲站在人群中,随着音乐做示范动作。
  “我们舞蹈队有100多个人啦。”刘天玲笑着说。
  以前,社区居民的娱乐活动十分单调。
  “除了看电视,没有其他耍事。”
  “精神没有寄托,只有打麻将噻!”
  …………
  群众们业余生活的“无聊”,王迪看在眼里。
  “我又有事做了。”王迪带着党员们又忙碌起来。
  很快,社区文化室、社区人口文化小站诞生了。
  接着,跳舞、书法、摄影等十余支兴趣队伍诞生了。
  “以前为打麻将,经常和老公吵架。参加舞蹈队后,我就再也没打过了。我找到了寄托,老公也开心了。”一位舞蹈队员说。
  “邻里间的矛盾,也在一次次排练中得以化解。”刘天玲说。
  看到这一切,王迪心里乐开了花:“社区正向着大家心中的‘梦想社区’进发。”
  因为“班长”当得好,2014年9月,王迪被中宣部授予“最美社区人”称号。
其他文献
妇女三期的运动保健监护
主持人语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谱写乡村振兴新华章  “土地上市是金砖,人人都把指拇扳;每亩增收六七万,你说合算不合算;党的政策实在好,老弱病残解决了……”  这段“顺口溜”是重庆市大足区农民对“农地入市”的点赞。大足区自被纳入“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三项改革”全国33个试点区县以来,成果凸显,农民腰包渐渐鼓起来,这段“顺口溜”亦是大足区不少乡村的真实写照。  “1股2块钱
体育课想必是初中生涯中最受大家欢迎的课了,那教过大家的体育老师是不是也让你们印象深刻呢?大家和体育老师之间都有哪些趣事呢?下面看一下大家的分享吧!  @脸大的不是胖子:有次体育课要长跑,有个同学买了一包牛奶还没来得及喝就上课了,不知他怎么想的,他把牛奶藏在了帽子里面。站队时,他手舞足蹈地做小动作,体育老师一怒之下拍了下他的脑袋,顿时牛奶顺着脸流了下来,体育老师大叫着退了三步。  @拖延症晚期的默默
李佚同志:  你好!  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你曾经经受住了诱惑,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本色。可现在你的思想出现了波动,这既是对你价值观的一个考验,也是对你人生的一大考验。  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我很愿意跟你作一次坦诚的沟通与交流。从心理学角度讲,你思想上的波动,来源于思想上的“亚健康”。  “亚健康”是一个医学术语,是指虽然身体有种种不适,但经医学检查又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的一种状态。“亚健康”大家都
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基层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今年是中央确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我们一定要以此为契机,立足基层实际,攻坚克难,创先争优,着力解决五大问题,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重视不够”与“抓得不紧”    “重视不够”,是思想认识问题;“抓得不紧”,是执行力度问题。总的来看,当前绝大多数基层党组织都非常重视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但仍有少数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认为“干与不干一个样,抓与不抓一
十八大报告指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将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要真正将十八大报告中城鄉发展一体化的精神落实到实践中,就必须完成“六个统筹”的重点任务,形成统筹城乡的大党建
几个月之前的农历春节,我走进电影院,带着朝圣的心情观看完了《流浪地球》,反复回想着以色列科学家和吴京的对话时,我知道我的思路已经回到了去年在耶路撒冷哭墙的那个晚上。  当时已经是深夜,月亮高挂穹空,哭墙广场依然聚集着犹太教的信徒们。这是犹太人精神寄托的地方,一排人站得整齐,全部将脸、鼻、嘴、手掌心、乃至前胸都尽可能地贴着墙面,对着墙的缝隙念着、吟诵着。有的不断亲吻墙面,亲吻墙缝中塞满的纸条。有的不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里,通过选取家庭日常生活小事、平凡场景,表现人物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有着对母亲无私母爱的怀念,有着对祖母对他的关心,对他寄予的厚望,让他产生了深深的愧疚;有着对妻子的思念;当然还有着对老妪这位忠心耿耿、充满慈爱的婢女的尊敬和思念。除了这些情感的直接流露外,归有光还有一种人生悲凉是无法言说的,那就是归家“诸父异爨”,手足的反目。  归有光在《项脊轩志》第二段是这样写的:“先
误用英语闹出来的笑话几乎每天都在发生,我把它称为英文乌龙笑话。这一集收录的内容多半是我或我的朋友在美国的亲身经历,各位读者不要笑噢!说不定这些乌龙事件有一天也会发生在你身上呢!  1. Where is the parade? 游行队伍在哪里?  有一次,我的朋友去看游行,但找了半天都找不到游行队伍。于是,他问起了路人,却把“parade”说成了“paradise”,表达成了“Excuse me,
“这真是一个奇怪的电话!”爸爸挂断电话后说,“火车站的人打电话说下午4点12分有一个寄给我的柳条箱。我问他里面装的是什么时,他非常恼火地告诉我‘快点过来取吧’。”  妈妈和3岁的弟弟吉米不想去,只好由我和爸爸去看个究竟。到了火车站,那里的职员指向站台说:“你的邮包在站台上,柳条箱可以留下,但你必须带走里面的东西。”  来到站台后,爸爸偷偷往箱子里瞧。突然,箱子开了,从里面蹦出一个四条腿的白色小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