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jlys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对76例住院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49例和非冠心病组27例.冠心病组同时根据血管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18例,双支病变组17例,三支病变组14例.全部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血管后壁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记录斑块发生率.结果 冠心病组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7.4%(2/27)比61.2%(3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斑块发生率逐渐升高,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斑块发生率高于单支病变组(12/17、10/14比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IMT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0.96±0.22) mm比(0.78 ±0.24)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IMT逐渐升高,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IMT高于单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高于双支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IMT及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患者,且随着冠心病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颈动脉IMT与斑块数目也增高;颈动脉硬化超声标识可间接评估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 评价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气道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影响.方法 将64例中、重度COP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芎葡萄糖组(42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均给予COPD的常规治疗,参芎葡萄糖组加用参芎葡萄糖注射液,对照组加用5%葡萄糖注射液,其治疗3个疗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治疗前及每个疗程治疗后痰中TGF-β1.结果 参芎葡萄糖组
目的 探讨右位心的心电图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检出的10例右位心患者常规及矫正后心电图的资料.结果 10例患者均经心电图检查具有右位心特征确诊,7例结合胸部X线片、心脏彩超、CT等证实合并有全内脏转位.结论 心电图检查是右位心检出和诊断简便而可靠的方法,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手术路径的选择也大有帮助。
目的 探讨应用血栓弹力图评价抗血小板药物的抑制率,来评价氯吡格雷低反应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397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栓弹力图结果分为氯吡格雷低反应组(137例)和氯吡格雷高反应组(2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生化指标,Logistic回归分析氯吡格雷低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氯吡格雷低反应组伴阿司匹林低反应26例(19.0%,26/137);氯吡格雷高反应组
目的 探讨脑白质高信号(WMHs)严重程度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后的出血转化以及3个月后神经功能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静脉rt-PA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32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改良Schelten量表进行WMHs评分,出血转化包括出血性梗死(HI)型和脑实质出血(PH)型,改良Rankin评分2~6分定义为不利的神经功能结局.结果
期刊
期刊
目的 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C)检测在冠心病预防、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例冠心病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AMI) 50例(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85例(UAP组),稳定型心绞痛(SAP) 65例(SAP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血清Hcy及CysC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UAP组、SAP组血清Hcy及CysC水
目的 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原发性低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有症状的原发性低血压患者220例,采用奇偶数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10例.观察组使用1%利多卡因10ml+地塞米松5 mg+维生素B120.5 mg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隔日阻滞一次,8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复方阿胶浆20 ml,生脉饮10ml口服治疗,每日3次,半个月为1个疗程.密切观察治疗结束当天、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