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策略浅析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869142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进行有效设计,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去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设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语文新课标强烈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中最常用的一种学习法就是问题探讨。它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进行有效设计,并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去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地进行问题设置是十分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设置问题时注意提问的角度
  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设置问题。那么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怎样才能找到最佳的提问角度呢?这也是一线教师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在本人看来,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并分析学生自身因素,了解学生对什么问题感兴趣,然后再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设计所要提问的问题。但一定要注意从问题的不同角度去提问,尽可能采取一事多问,或寻找最好的角度来设置问题,以此来拓展学生的思维思路,提高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例如,在讲解《海燕》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快速理清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一般来说都会设置以下问题向学生提问:这篇课文总共可以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概述了些什么呢?这些问题很平常,每篇课文都可以提,不新颖,而且所设置的提问角度也不是很好,因此就可以进行如下设计:同学生,你们阅读课文时有没有发现,文章是由三幅画构成的,而且每幅画面上都有海燕的形象,看谁能最先找出来是哪三幅画呢?经过教师这样一引导,学生对教师所提的问题顿感有趣,很快又重新进入到课文阅读中去了,都想争先恐后地、快速地找到老师所提出的问题的答案,使得课堂学习气氛十分浓厚,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又如在讲解《记念刘和珍君》这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这时教师就可以设计提问: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为什么要在她的名字后面加上一个“君”字呢?通过提问,让学生明白这是作者对为国捐躯的爱国青年的尊敬,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设置问题时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都离不开实际生活,同样知识也来源于生活。所以教师在进行问题设置时,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把学生置于大自然的环境中,与周围社会相融,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按照自身的生活体验,或把生活中所经历过的场景引入到平时的学习中去,再结合教师形象生动地讲解,更能让学生对所学课文有所感悟,更能理解文章中的内涵。
  例如,在讲授《乡愁》这篇课文时,从课文题目来理解,就是作者介绍的是对家乡的那种思念之情,因此在设计提问时,教师就可以引入一些著名的古诗上的句子:同学们都学过“每逢佳节倍思亲”这样一句诗,你能了解诗人的那种远离家乡,逢年过节时,对家乡亲人的那种思念之情吗?有哪些同学曾经离开过父母,独自一人在外,或者有没有同学的父母到外地打工谋生,而把你单独放在家中,你有没有那种思念亲人的忧愁呢?如果有,你会有什么感受,又会想到什么呢?很显然,教师所设置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带到无比失落、无比惆怅、无比思念的境界,慢慢地心中也充满了无尽的忧愁,好像自己被置身于人烟稀少的荒岛上,那种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处境,一下子就会对美丽的家乡产生强烈的思念之情,自然而然地就进入到这篇文章的境界中去。
  三、设置问题时要难度适中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要难度适中,难度不能太大,但也不能太容易,太难了学生会望而止步,太容易了学生觉得没深度,又不屑一顾。就像一位教育家所说的,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学生跳一跳就能拿得着的地方,这样学生才会觉得知识是自己想得到的,也是经过自己努力得来的,就会很乐意去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设置的问题既不能让学生觉得高不可攀,又不能让学生失去探究的欲望,提问要恰到好处。
  例如,在导入新课题《散步》一文时,当时本人上两个班的语文,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我一开始就问同学:当有一天你和爷爷两人闹矛盾时,你爸爸会如何对待呢?并讲讲这样处理的原因?因为所问学生没有预习课文,对我突如其来的提问,表现得一脸茫然,根本回答不上来。鉴于此情况,在第二个班导入课题时,我就设计了一个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来回答问题:晚上爷爷、爸爸和你三人一起看电视时,爷爷把你正在看的卡通频道换成了新闻频道,于是你和爷爷因为频道的问题产生了矛盾,这时你爸爸会怎么做呢? 并说说原因。这时,学生就会利用设计好的问题情境,很快做出自己的回答。因此,在提问时,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有层次、有坡度地去设置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正确把握提问的艺术手法,要掌握一定的设置问题的策略,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和理解课文的真正意图,还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品位,加深对文章内涵的理解,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有效教学。
  (责任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将共沉淀还原扩散法推广应用于新的四元镧镍系吸氢合金的制备,借助XRD等技术探讨了LaNi4Co0.4的制备过程,确定了合适的制备条件,该方法原料易得,工艺简单、可望降低成本。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进步,其对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创新能力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培养创新型社会人才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发展的方向。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必须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与探究,从而不断推动小学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措施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
【摘要】如何提高农村作文教学的质量,让农村中学生的作文写出特色,探索出一条大面积提高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的新路子,以便加快语文教学改革步伐和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笔者认为首先应该对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才能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关键词】农村;初级中学;作文教学;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现状  (一)学生缺乏写作的兴趣  学生缺乏写作
作者从泥沙垂向动量交换出发,分析了泥沙在紊流中由于湍流脉动产生的升力效应,并综合考察了非湍流脉动原因存在的升力以及在不同浓度下含沙水流中泥沙受到的有效重力,得到了
消力池或水垫塘底板发生揭底破坏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脉动压力在板块缝隙中传播,可能瞬时生成足以抵抗板块自重的脉动上举力,最终导致板块失稳破坏.本文针对脉动压力的两种传播
本文基于N-S方程和标准k-ε紊流模型,采用贴体坐标和非结构化网格,用SIMPLE算法,对带有间隙导叶叶栅进行三维不可压定常粘性流动数值模拟.详细研究比较了导叶有无间隙两种情
【摘要】汉语是奇妙而美丽的语言,而一个人对语言的敏感性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要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就需要我们做他们寻美的引路人。在学生身上发现闪光点时,及时放飞手中的线,让他们在思维的天空自由飞翔。本文主要以教师视角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探讨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  【关键词】语言;培养;敏感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王蒙说:“汉语特别是汉字,是讲究审美,讲究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