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巴菲特还聪明的人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jian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菲特是当代最成功的投资大师,他的投资理念令世人折服,他也创造了无数投资神话。还有谁能比他更聪明?
  巴菲特的长子霍华德说过:“我爸爸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第二聪明的人’。第一是谁?是查理·芒格。”霍华德的这个评价虽有谦虚成分,但这位与巴菲特拥有半个世纪深交的“隐形大师”,对“世界上最聪明的人”这个称号,当之无愧。
  1924年,芒格出生在美国中部内布拉斯加州奥马哈市的一个小镇上。6年后,巴菲特也降生于此,与芒格家相隔几个街区。幼年的芒格很幸福,身为律师的父亲让芒格从小便“赢在起跑线上”。17岁时,芒格考入密西西比大学,读数学专业。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成为美国陆军中的一名气象分析员。二战结束仅半个月后,他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哈佛法学院,3年后拿到了学士学位。
  大学毕业后,在父亲的支持下,芒格与几个伙伴在洛杉矶联合成立了一家律师事务所。几年后,芒格又成立了一家小型建筑公司,并轻松赚到140万美元,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1959年,父亲过世,芒格从洛杉矶赶回老家奥马哈。巴菲特找到芒格,邀请他与自己共进晚餐。此时的巴菲特,正在打理一家私人投资公司,并在投资上有了些成就和心得,尽管两人一见如故.但当时并没有合作意向。
  1962年,芒格与人合伙成立了一家证券公司,从公司成立到1972年的11年间,年均收益率达28.3%,业绩证明了芒格的投资天赋。尝到了“钱生钱”快感后的芒格,不久便完全脱离律师和建筑行业,一门心思扑在了投资业务上。面对美国股市在20世纪70年代的疯狂,芒格和巴菲特在投资表现上也大相径庭:巴菲特在股票还在上涨的情况下忍痛解散全部合伙公司,从那场全球股灾中全身而退;而芒格的公司却深陷其中,两年时间亏损近31%,几乎将公司前l1年的盈利亏损掉一半。但芒格用才智和韧劲坚持了下来,并于1975年迎来75%的盈利反弹。
  眼看自己的财富坐了趟“过山车”,芒格觉得没必要再单打独斗。于是,他在1975年清算了合伙公司,与巴菲特合作。从一见如故到双剑合璧,查理·芒格和巴菲特都十分珍惜。
  随后的时间里,他们合作上演了一连串经典的投资案例。他们先后购买了联合棉花商店、伊利诺伊国民银行、茜氏糖果公司等,并创立了新美国基金。1978年,芒格正式担任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董事会副主席。一位合伙人曾感叹道:“芒格把商业法律的视角带到了金融投资领域,他懂得内在规律,能比常人更迅速、更准确地分析和评价任何—桩买卖,是—个完美的合作者。”
  在很多熟悉的朋友看来,他们之所以能够珠联璧合,是因为两人身上有许多共同点:都坚信价值投资的理念,拒绝复杂的数学模型和公式,诚实守信,喜欢读书,过着简朴的生活……
  同时,芒格的乐观和博学也让巴菲特钦佩。芒格29岁时,被迫和妻子离婚;第二年,年仅9岁的大儿子身患白血病不幸夭折;1978年,他在成为哈撒韦公司副主席、正欲大展宏图之时,忽然发现自己患上眼疾,不久后不得不摘除左眼。但种种磨难并没有让芒格放弃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他酷爱阅读,涉猎范围很广,从遗传学到凯恩斯的学术文章,再到哲学以及传记,他都要翻阅。作为一个“贪婪”的读者,芒格看过的自传类书籍足足有一吨重,以至于孩子开玩笑说自己的父亲是“长着腿的书橱”。
  尽管连巴菲特的好友比尔·盖茨都说:“如果没有芒格,巴菲特恐怕很难做得这么好。”但芒格为人处世十分低调,即便是在公共场合,只要有巴菲特在,他就极少发言。
  这位躲在大师幕后的人物,由于常常刻意回避,知名度一直不高。但不少专家认为,他是巴菲特的“幕后智囊”和“最后的秘密武器”。甚至有人觉得,芒格的智慧、价值和贡献远在巴菲特之上。芒格听说后则表示:“巴菲特才是最重要的,他比我重要得多,我只能说自己在他的事业发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他在幕前,我在幕后,这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格局,我觉得这样很好,对此我没有一点儿遗憾。”
  相互尊重,心怀谦卑,或许正是芒格赢得巴菲特信任、赢得“世界最聪明的人”美誉的原因吧。
  (金卫东摘自《现代女报》2012年10月18日)
其他文献
在日本富士山下有一条街道,由于当地游人如织,这里几乎汇聚了全球各个国家不同风味的餐厅,而且大多生意红火,但奇怪的是,整个一条街,唯独没有法国餐厅。  一个法国人经过充分的市场考察,决定在此投资。无论是装潢还是设计,他几乎完全参照了法国餐厅的风格,甚至连餐厅的桌椅、地板和餐具也是从法国空运过来的。不仅如此,他还从法国自带厨师,在餐厅里遍植法国花卉,完全就是一个法国高档餐厅的原版照抄。  谁知开业后的
無人对抗作战是智能化战争的高级阶段,以无人机对抗无人机的新型作战样式或将进一步改变现有军事格局,未来的空中战场将呈现出“人在后方决策主导、无人武器在前沿对抗”的全新作战场景。随着各种颠覆性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广泛应用,空天领域的“无人交锋”将愈发激烈复杂。本期《军事文摘》特组专题“无人对抗无人:未来空战新样式”,以飨读者。
说起“味道”,常使人想到生命中的无味——酸、甜、苦、辣、咸。其实“味道”远远不止于此。  “味”从口生,“味”属于感觉的范畴,看不见,摸不着,虚幻而又实在。“味”是文字都无法描述的一种情景。“味”給人留下的思索是模糊的又是清晰的。世界是一个“味”无处不在的世界。  咬文嚼字,常被寻常人所不解和鄙视。殊不知,洋洋洒洒的文字里“味”也存于其中,能在文里寻“味”,字里寻“味”的人,一定是那种活得充实而有
开辟敌后战场,是毛泽东在全民族抗战一开始便确定的一个战略布局。这个布局,解决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如何坚持抗战,实现战略展开的根本方向。  所谓抗战,自然是敌人往哪里进攻,就在哪里抗击;阻击不了,便是退守。这是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不言自明的战略布局。全民族抗战开始前,蒋介石即明确将逐步退守至黄河以南,粤汉线以西。这个战略布局,意味着华北、江南等广大国土将成为日军的后方基地。毛泽东正是在这个
看《动物世界》,总能带给人生命的感动和人生的启迪。  母鸭为了孵化的安全,把卵产在了河边5米高的树洞里,经过精心孵化,11只幼鸭在同一天破壳而出。但是面对11只嗷嗷待哺的幼鸭,母鸭是不可能把食物一趟趟运到5米高的树洞。要想活命,幼鸭们能做的就是从5米高的树洞跳下来。  在幼鸭出生的第二天,母鸭就在树洞下的河里边轻轻地游弋、边轻轻地叫着,那是她在呼唤幼鸭们。11只幼鸭先后从树洞里探出脑袋,循着母鸭的
用手读书,说的不是盲人的触摸阅读,也不是刘秀的“手不释卷”,更不是当代人按动鼠标、在网上浏览。这里说的是正常人的读书,不但要“眼到、口到、心到”,而且要“手到”,即多用手来读书。  胡适是力主用手读书的。1925年,他在《学生杂志》第十二卷第十二号上发表的《读书》一文中就指出:“手到”即是“要劳动劳动你的贵手”,“必须还得自己动动手,才有所得”。他列出用手读书的三事项:  首先,读古籍先得标点分段
巴金先生曾说:“好作品能够帮助人。鼓舞人前进,激发人们身上美好的东西,作家写出美好的情感,美好的形象,更是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代青年的心灵。”他的《繁星》就是这样一篇好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其中的几处拟人,更显示了他情感的历程。  文章写了“我”三次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从前在家乡、三年前在南京、如今在海上。三次望星空,三种心情,都透过个性化的拟人展现了出来。  作者这样
摘要:分析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找准学生核心素养的薄弱点,瞄准薄弱点,精准发力,补齐学生核心素养的短板.  关键词:核心素养,薄弱点,补齐短板  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2016年9月,依据新时期我国基础教育立德树人的总目标,经过众多专家历时多年的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正式发布,报告准确而又完美地回答了基础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根本问题.它定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
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新闻,心头顿时充满温暖。  一位日本老妪,在99岁生日的时候,出版了她的处女诗集。这在诗歌衰落的日本引起了极大轰动,销量突破了23万册。在日本国内,这是个奇迹。因为即便专业诗人,经过出版商包装策划出版的诗集大多也只能卖出几千册。而这位近百岁高龄的老太太的诗集,首印1万册竟然一售而空,连续加印了8次仍供不应求。  她从92岁那年才开始写诗,原因很简单,是儿子怕她感到孤独,希望她写点文
春水涣涣、春光灿灿。在这样一个鸟儿啁啾、花儿渐次绽放的季节里,亲爱的同学,初初想和你说:生活有多美好,语文就有多美妙。生活里处处有语文,就让我们一起去阅读思考,体悟生活吧。  才读罢第二单元家国情怀的宏伟博大,我们又来感受“小人物”的独特风骨。第三单元的四篇文章如同一幅手卷,将矮胖而有伟力的“长妈妈”、不幸而善良的人力车夫老王、虽有梦想却一生卑微的“父亲”以及沉稳智慧的賣油翁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