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多年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践,结合文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专业特点,构建并形成了一套符合文科专业特点的计算机教学理念和课程体系,坚持面向应用的原则,突出强调课堂教学内容从具体到抽象,从实际到理论的方式,降低了计算机技术学习难度,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课程体系 经验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7)09-0012-03
构建课程体系的方法是要了解社会的需求,分析计算机应用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学生应有的知识结构,然后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确定有关的课程。课程设置应该从实际出发,以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要原则。外交学院的计算机课程是在对课程体系系统全面地研究和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开设的,保证了课程四年不断线,实现了计算机教育的持续性和延续性,实现了课程设置的前后衔接,互相配合。
一、文科计算机教学定位
把握外交学院文科院校的特点,确定外交学院计算机教学属于计算机应用教育的定位。计算机应用教育包括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操作使用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三个层次。这不仅仅是对计算机的简单操作和对应用软件的使用,更是培养学生通过规范使用工具来提高工作效率的职业化工作意识。为避免出现直接搬用或浓缩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的作法,我校直接从应用入手设计课程体系。
二、外交学院计算机教学基本情况
从能力要求和知识结构出发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把握外交学院文科学生的特点,从专业的实际应用出发,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以应用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从理论出发,以理论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外交学院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的要求吻合,并更突出了其中提到的“面向应用,强调实践”的特点。
目前外交学院总计开设六门计算机课程(两门必修,四门选修),划分三个层次,建立了体现培养三种能力的课程体系,涉及到六个方向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知识结构,包括:信息处理基础技术、程序设计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硬件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
在设计面向应用的课程体系时,采用了逆向思维的方式,从培养应用人才的需要出发设置课程和课程教学内容,具体说:根据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确定与能力要求对应的知识结构——设计以应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的顺序。把握文科学生的特点,强调浅层次宽视角。课程内容以“应用优先”,在处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关系时,以“广度优先”。外交学院计算机课程体系的三个层次分别是:
层次一: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涉及Internet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及Windows、文字处理、演示文稿、微机硬件基础、多媒体等七大模块的内容,突出体现宽视角浅层次的特征。
层次二:培养学生数据管理规范、逻辑思维、应用开发能力的《数据库与程序设计》课程。
层次三:培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从兴趣出发的《Excel数据管理应用》、《图像处理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制作应用基础》课程。
六门计算机课程中《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和《数据库与程序设计》两门课程是本科一年级必修课,其余四门课程是二年级及以上的选修课,做到了“四年不断线”,做到了对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全面、深入和持久的培养。可以实现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结合本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实践。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对外参见实习等工作,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更加迫切而且主动。
三、外交学院计算机教学特色
1.充分把握外交学院学生特点,教学准确定位,有的放矢
从2002年我校开始组织本科学生进行计算机入学水平测试,测试的分析结果是:学生及格率逐年提高,2006年达到39%,但60%多的学生分数集中在50~60分之间,这些数字的结论是外交学院的学生有相当的计算机水平,不同于其它学校的零起点多或底子差的情况。但是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体系不完整,普遍存在计算机应用水平模棱两可的情况。这对于计算机教学是一种挑战,指导教师应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充分分析和掌握外交学院学生的计算机入学水平,达到计算机教学准确定位有的放矢。
外交学院学生另外突出的特点是:文科学生、自学能力强、求知欲强、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水平。这些特点决定了授课时抛弃一般性的操作讲解。
2.面向应用,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启发自主学习
在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有效地进行本学科的研究和实践。计算机教学面向应用就是面向各专业,要启发和帮助学生实现利用计算机技术深化本专业学习的能力。六门计算机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分为四种类型:
(1)类型一:环环相扣的基本技能教学,包括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处理、演示文稿、微机硬件市场行情及常用术语、音频、图像、视频的基本概念。
(2)类型二:以项目任务贯穿的程序设计教学,教学内容以《学籍管理系统》或《图书管理系统》等实用系统的程序设计贯穿整个学期。突出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3)类型三:实例教学,采用边上机实践边讲解的方式,教师组织和编写了丰富生动的各种实例贯穿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内容和实践的融合。
(4)类型四:培养研究创新能力的主题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主题作品,培养和启发学生依据教学内容和自学的内容完成作品。
四种教学模式类型贯穿起来,充分培养学生的操作应用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
3.强化实践环节,突出培养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按照知识模块设置的环环相扣的上机实践练习以下几个方面:搜索引擎、Windows基本操作、Windows文件和磁盘管理、Windows高级操作、Word图文混排、Word表格、Word长文档排版、微机硬件笔记本选购、多媒体音频、多媒体视频等。通过充分而实用的实践之后,学生的反馈是:学以致用,所有的课堂知识和技术学习完全在自我的实践中得到了真正掌握。
《数据库与程序设计》课程,通过贯穿一个学期的项目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达到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逻辑思维的训练,对学生意志力的磨炼,以及让学生建立了团队协作意识。
《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应用基础》课程以教学内容为主线,让学生进行主题作品制作,达到了培养学生自我开拓、扩充能力和创造力的目的。每年都会涌现出大量网站和多媒体优秀作品,作品中会涌现很多学生自学的特效和自我的创意。凸现外交学院学生较高的基本素质、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同时学生在完成作品过程中选题、收集素材、设计和组织内容,是对学生综合组织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网站、教学BBS,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营造了开放和自由的师生互动学习气氛。
四、打破常规考试形式突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和综合能力
考核方式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出发,注重考核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图像处理内容的考核全部采取给定现实案例、让学生自行分析解决的方式,这种考核方式更接近现实工作的问题解决形式。完全抛开形而上学的考试形式,如规定学生给某些字修改字号、字体等。
《数据库与程序设计》课程的考核采用项目大作业的方式,学生在教师的理论知识框架体系中边学习边设计,通过项目任务的开发设计过程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处理问题的严谨性和严密性,同时也达到了对学生自信心挑战和耐力磨炼的目的。
《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应用基础》等课程通过提交主题作品的方式考核,多媒体作品、网站作品只有必要的技术实现要求,没有任何选题的限制。确定主题、收集素材、划分栏目、规划设计、组织内容、表现主题等等不仅仅是一个作品的制作,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平日练习+打字+演示文稿作品+文字处理+上网搜索+笔试,比例是5+10+5+20+60,并于2006年正式使用无纸化考试系统,计划逐渐采用滚动考试的方式,实现所要求的基本操作技能人人过关的目的。
五、精确严密的考核评价方式
课程采取案例、项目大作业、主题作品的考核方式,对考核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有效,但是如何正确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同的教师如何保证评价标准统一?这些都成为突出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采取的具体方法如下:
编制统一的“评分标准”,列出大的知识模块和技术考核点的分值。
编制统一标准的作品项目“批改评分表”,表格根据“评分标准”进一步细化,尽量精确和细化考核点分值到最小扣分点(即,只有扣分或不扣分两种情况),这样可以保证不同教师在批改作品和大作业时标准严格统一。
编写统一“批改评分表”扣分和得分公式,在教师扣分完成后,表格可以自动计算和统计学生成绩,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二次错误,保证只要扣分批改无误,成绩和统计一定正确。《Excel数据管理应用》课程的上机案例考题的批改评分表,如表1所示。
六、严谨、敬业奉献和创造性的师资队伍
考试试题出题之后,一般要两个教师全部实际做题,检查题目的描述和完成答案,另一个教师再重新核对两到三轮,确保万无一失。
数据库项目程序验收采取逐个学生操作演示讲解,教师现场提问的方式。
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补课和答疑,已经成为计算机中心一个日常惯例。
计算机中心自2000年到2006年期间总共开设了9门课程,先后在2000年和2004年完成两次较大的课程体系调整。
信息技术发展飞速,外交学院计算机课程在软件的版本上一直保持更新,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了每学期实时更新,力求把最新的技术动态带到课堂上,这对教师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总之,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并先后依据《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和2006的建议和指导思想,形成了一套符合文科专业特点,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对文科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实质上是对他们进行计算机应用教育,使他们能够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于本专业领域,成为既熟悉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课堂内容教学中坚持面向应用的原则,突出强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三部曲,使教学内容从具体到抽象,从实际到理论,从个别到一般。这种方法符合文科学生的认知规律,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 课程体系 经验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07)09-0012-03
构建课程体系的方法是要了解社会的需求,分析计算机应用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在此基础上研究学生应有的知识结构,然后设计相应的课程体系,确定有关的课程。课程设置应该从实际出发,以有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主要原则。外交学院的计算机课程是在对课程体系系统全面地研究和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开设的,保证了课程四年不断线,实现了计算机教育的持续性和延续性,实现了课程设置的前后衔接,互相配合。
一、文科计算机教学定位
把握外交学院文科院校的特点,确定外交学院计算机教学属于计算机应用教育的定位。计算机应用教育包括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操作使用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三个层次。这不仅仅是对计算机的简单操作和对应用软件的使用,更是培养学生通过规范使用工具来提高工作效率的职业化工作意识。为避免出现直接搬用或浓缩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材的作法,我校直接从应用入手设计课程体系。

二、外交学院计算机教学基本情况
从能力要求和知识结构出发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是把握外交学院文科学生的特点,从专业的实际应用出发,从社会实际需求出发,以应用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打破传统的从理论出发,以理论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的思路。外交学院计算机课程体系的设置与《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6》的要求吻合,并更突出了其中提到的“面向应用,强调实践”的特点。
目前外交学院总计开设六门计算机课程(两门必修,四门选修),划分三个层次,建立了体现培养三种能力的课程体系,涉及到六个方向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的知识结构,包括:信息处理基础技术、程序设计技术、数据库应用技术、硬件技术、多媒体应用技术、网络应用技术。
在设计面向应用的课程体系时,采用了逆向思维的方式,从培养应用人才的需要出发设置课程和课程教学内容,具体说:根据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确定与能力要求对应的知识结构——设计以应用为主线的课程体系——确定课程内容的顺序。把握文科学生的特点,强调浅层次宽视角。课程内容以“应用优先”,在处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的关系时,以“广度优先”。外交学院计算机课程体系的三个层次分别是:
层次一: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为目标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涉及Internet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及Windows、文字处理、演示文稿、微机硬件基础、多媒体等七大模块的内容,突出体现宽视角浅层次的特征。
层次二:培养学生数据管理规范、逻辑思维、应用开发能力的《数据库与程序设计》课程。
层次三:培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从兴趣出发的《Excel数据管理应用》、《图像处理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制作应用基础》课程。
六门计算机课程中《信息技术应用基础》和《数据库与程序设计》两门课程是本科一年级必修课,其余四门课程是二年级及以上的选修课,做到了“四年不断线”,做到了对学生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全面、深入和持久的培养。可以实现使学生有机会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结合本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实践。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对外参见实习等工作,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更加迫切而且主动。
三、外交学院计算机教学特色
1.充分把握外交学院学生特点,教学准确定位,有的放矢
从2002年我校开始组织本科学生进行计算机入学水平测试,测试的分析结果是:学生及格率逐年提高,2006年达到39%,但60%多的学生分数集中在50~60分之间,这些数字的结论是外交学院的学生有相当的计算机水平,不同于其它学校的零起点多或底子差的情况。但是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体系不完整,普遍存在计算机应用水平模棱两可的情况。这对于计算机教学是一种挑战,指导教师应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充分分析和掌握外交学院学生的计算机入学水平,达到计算机教学准确定位有的放矢。
外交学院学生另外突出的特点是:文科学生、自学能力强、求知欲强、具备一定计算机操作水平。这些特点决定了授课时抛弃一般性的操作讲解。
2.面向应用,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启发自主学习
在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情况下,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技术有效地进行本学科的研究和实践。计算机教学面向应用就是面向各专业,要启发和帮助学生实现利用计算机技术深化本专业学习的能力。六门计算机课程在教学模式上分为四种类型:
(1)类型一:环环相扣的基本技能教学,包括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处理、演示文稿、微机硬件市场行情及常用术语、音频、图像、视频的基本概念。
(2)类型二:以项目任务贯穿的程序设计教学,教学内容以《学籍管理系统》或《图书管理系统》等实用系统的程序设计贯穿整个学期。突出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3)类型三:实例教学,采用边上机实践边讲解的方式,教师组织和编写了丰富生动的各种实例贯穿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教学内容和实践的融合。
(4)类型四:培养研究创新能力的主题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主题作品,培养和启发学生依据教学内容和自学的内容完成作品。
四种教学模式类型贯穿起来,充分培养学生的操作应用能力、应用开发能力和研究创新能力。
3.强化实践环节,突出培养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按照知识模块设置的环环相扣的上机实践练习以下几个方面:搜索引擎、Windows基本操作、Windows文件和磁盘管理、Windows高级操作、Word图文混排、Word表格、Word长文档排版、微机硬件笔记本选购、多媒体音频、多媒体视频等。通过充分而实用的实践之后,学生的反馈是:学以致用,所有的课堂知识和技术学习完全在自我的实践中得到了真正掌握。
《数据库与程序设计》课程,通过贯穿一个学期的项目系统的设计和开发,达到了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逻辑思维的训练,对学生意志力的磨炼,以及让学生建立了团队协作意识。
《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应用基础》课程以教学内容为主线,让学生进行主题作品制作,达到了培养学生自我开拓、扩充能力和创造力的目的。每年都会涌现出大量网站和多媒体优秀作品,作品中会涌现很多学生自学的特效和自我的创意。凸现外交学院学生较高的基本素质、广泛的兴趣爱好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同时学生在完成作品过程中选题、收集素材、设计和组织内容,是对学生综合组织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网站、教学BBS,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营造了开放和自由的师生互动学习气氛。
四、打破常规考试形式突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和综合能力
考核方式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出发,注重考核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图像处理内容的考核全部采取给定现实案例、让学生自行分析解决的方式,这种考核方式更接近现实工作的问题解决形式。完全抛开形而上学的考试形式,如规定学生给某些字修改字号、字体等。
《数据库与程序设计》课程的考核采用项目大作业的方式,学生在教师的理论知识框架体系中边学习边设计,通过项目任务的开发设计过程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处理问题的严谨性和严密性,同时也达到了对学生自信心挑战和耐力磨炼的目的。
《网页设计与制作》、《多媒体应用基础》等课程通过提交主题作品的方式考核,多媒体作品、网站作品只有必要的技术实现要求,没有任何选题的限制。确定主题、收集素材、划分栏目、规划设计、组织内容、表现主题等等不仅仅是一个作品的制作,也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是平日练习+打字+演示文稿作品+文字处理+上网搜索+笔试,比例是5+10+5+20+60,并于2006年正式使用无纸化考试系统,计划逐渐采用滚动考试的方式,实现所要求的基本操作技能人人过关的目的。
五、精确严密的考核评价方式
课程采取案例、项目大作业、主题作品的考核方式,对考核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非常有效,但是如何正确和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不同的教师如何保证评价标准统一?这些都成为突出的问题。经过多年的摸索,我们采取的具体方法如下:
编制统一的“评分标准”,列出大的知识模块和技术考核点的分值。
编制统一标准的作品项目“批改评分表”,表格根据“评分标准”进一步细化,尽量精确和细化考核点分值到最小扣分点(即,只有扣分或不扣分两种情况),这样可以保证不同教师在批改作品和大作业时标准严格统一。
编写统一“批改评分表”扣分和得分公式,在教师扣分完成后,表格可以自动计算和统计学生成绩,这样可以避免出现二次错误,保证只要扣分批改无误,成绩和统计一定正确。《Excel数据管理应用》课程的上机案例考题的批改评分表,如表1所示。
六、严谨、敬业奉献和创造性的师资队伍
考试试题出题之后,一般要两个教师全部实际做题,检查题目的描述和完成答案,另一个教师再重新核对两到三轮,确保万无一失。
数据库项目程序验收采取逐个学生操作演示讲解,教师现场提问的方式。
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对基础差的学生进行补课和答疑,已经成为计算机中心一个日常惯例。
计算机中心自2000年到2006年期间总共开设了9门课程,先后在2000年和2004年完成两次较大的课程体系调整。
信息技术发展飞速,外交学院计算机课程在软件的版本上一直保持更新,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了每学期实时更新,力求把最新的技术动态带到课堂上,这对教师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总之,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并先后依据《中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2004和2006的建议和指导思想,形成了一套符合文科专业特点,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对文科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实质上是对他们进行计算机应用教育,使他们能够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应用于本专业领域,成为既熟悉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课堂内容教学中坚持面向应用的原则,突出强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三部曲,使教学内容从具体到抽象,从实际到理论,从个别到一般。这种方法符合文科学生的认知规律,大大降低了学习难度,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