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来源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yl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与传承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发展赋予高等院校承载的历史使命.突出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将鲜明的教育导向渗透到教育全过程中、促进思政教育全面发展、建设大思政教育格局现已成为高校办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基于大思政与工匠精神的联系,分析了高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现状,提出了大思政格局下高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如抢占网络教育阵地、创新思政教育工作途径,完善思政教育体系、在课堂中渗透工匠精神,建设工匠文化氛围、加强校园文化熏陶作用等.
其他文献
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和选择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教学信念均发挥着指引性作用,同时也影响和决定着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由于高职英语教师在教学信念方面存在相似并存在差异性,所体现出的教学行为不同.在展开个案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大多数教师的信念和教学行为具有一致性,但不可避免地存在部分脱节现象.对此,需加强对教师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的分析,并逐步促进教师教学信念重构,实现教学信念与教学行为的协同发展.
为充分发挥课堂育人的主渠道作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刻不容缓.以“明代海防史”课程为切入点,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思政化设计,教学实践环节以及课程考核方式的思政化体现,能有效地达到培育学生海防意识,涵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有利于实现“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此课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倡导改变学科本位思想,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追求积极健康、负责任的生活,力求让好的生活习惯、生存技能存在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榜样示范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又符合道德与法治课注重学生主动参与、亲身体验的理念.本研究依据榜样示范的方法,对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让我来整理”主题活动进行了分析、设计、实践、反思,帮助学生学会动手动脑,尝试自主整理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既体现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的实效性,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