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知道这两本书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464j7428b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朋友新家竣工,弄了一间很大的书房,四面墙壁都是书架,从地板一直伸展到天花板上。我一个书架一个书架地浏览他的藏书,朋友得意地说:“怎么样,我的书房不错吧?”我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嗯,我发现你的好多书我也有。”
  冬天到了,前两天另一个朋友在网上说,这是一个读书的季节:泡一杯茶,捧一本书,坐在暖气旁,沐浴冬日暖阳,再舒服不过了。为此她一口气从网上买了好几本书,还把它们一一晒到了朋友圈里。看完朋友的书单,我默默地关掉微信,心里升起一股深深的失落。
  来说一下我真实的感受吧:2014年我出版了两部译作,上述两位朋友都得到了我的赠书。可我在第一个朋友的书房里找了半天,并没有找到我那两本书的踪迹。而第二个朋友,她没有把我的书列入阅读计划也就罢了,而且还买了那么多其他的书放在朋友圈里炫耀,到底有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
  并非是我玻璃心,但这实在太让人郁闷了:我给大约三十个朋友寄了我的译作,差不多半年过去了,却几乎没有得到任何反馈——仅有一个朋友给我发来短信,说她的一个同事在办公桌上看到我的书,顺手借去看了,发现还挺有趣的,反过来向她推荐,并请她一定要把这个意见转告我……该朋友说:“等同事把书还回来,我一定好好读一下。”可说话又是三个月过去了,我至今也没有听到她的后续评论。还有一个哥们,在朋友中一向以博览群书著称,我还蛮期待他的意见的,没想到他也是只字不提。有一次吃饭,他还向我推荐了好几本外国小说,当时我的心里有一万头羊驼在奔腾,真的很想提醒他一下:我推荐你看的那两本外国小说你看了吗?
  当然,我是一个那么好面子的人,这样的话自然是问不出口的。有一段时间,我脑海里常常响起任贤齐的那首歌:“我现在很受伤,很受伤,很受伤……”我想,也许是朋友们太了解我的审美品位和文字水平了吧,所以才会判定,不值得浪费时间来读我的译作……
  冷静下来后,我也反省了一下:其实我待朋友之心,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个朋友在网上写专栏,每周更新一次,我倒是进行了支援,每个星期都会花一块钱下载他的文章,可下载后我到底有没有读呢?老实交代,我其实只读过前四期,后面的都没有读。一个朋友从武汉给我寄来她的随笔集,两年了,我也没有读,兴许她也在等待我的反馈……我们总是太爱表现自己,太希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可是很多时候,却忘了去倾听、去关注、去欣赏别人的“存在”。
  我之所以特别在乎朋友的反馈,是因为这些书是证明我的“存在”一种方式。在大学里工作,我们常常会被别人认为很闲,甚至连我的学生都问:“老师,你们一周就上那么几节课,平时都在干吗啊?”是啊,我平时都在干吗?这真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虽然我总是忙得焦头烂额,却说不清自己到底在忙什么。我的第一个翻译合同是2010年签下的,而这本书出版的时候,已经是2014年了。四年里,我熬过无数个夜晚,经历了太多的纠结——因为我还是个翻译新兵,第一次上阵就要面对大部头的长篇小说,而且内容十分晦涩,难度大大超出我的想象。最痛苦的那段时间,我每天伏案到凌晨,却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完工,不知道编辑会不会满意,不知道出版的流程有多长,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最终能不能出来……如今回想起来,我都不知道自己是怎样熬过那段时间的。但我至少有了一个答案,当别人问我在忙什么的时候,我终于可以回答:“我在翻译。”
  然而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三年过去了……我的书却迟迟没有出来。朋友们都问:你老说自己在翻译,可成果呢?现在,我终于可以为自己的忙碌正名了,心里自然希望得到朋友们的关注。直到有一天,当我自恋地捧着自己的书在那里读,这时我突然发现,这里面竟然有那么多错误!它们白纸黑字地躺在那里,是如此扎眼!四年前,我一心盼望的是自己的作品早日出版,而当它真正出版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正名不正名并不那么重要,而质量才是最关键的!
  后来,我听说我的学生正在传阅我的书,这更加深了我的恐惧,我多么希望他们永远都不要知道这两本书的存在啊。前两天在微博上看到朋友的一句话,我觉得用来代表我此刻矛盾的心情再恰当不过了。朋友说的是:
  “我需要一种别人觉得我不存在的存在感。”
  就以这句话作为此篇的结语吧。
  责任编辑:张蕾磊
其他文献
世上关于幸福的定义有千万种。幸福之于我,不是王子白马,不是璀璨的烟火,  不是闪亮的钻石项链,不是限量版的化妆品,不是非要坐在宝马车上。  它是简单的快乐,是无微不至。  藏于一饭一蔬,隐匿在一部自行车,沿路撒下的是满满的欢乐和感动。  它于我不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它稳扎稳打地架构在我的青春年华里,  不管多久的以后想起,都会是心中收藏一生的快乐。  多少年后,我会记起曾经的那部自行车,那路灯下
清华大学地处北京西北郊繁盛的园林区,占地近6000亩,是在几处清代皇家园林的遗址上发展而成的。2010年《福布斯》评出14所世界上最美丽的大学,清华是亚洲唯一上榜的大学。  清华园是个占地近400公顷的“庞然大物”!400公顷什么概念?如果把清华校园东西南北四面围墙排成一条直线,足足长10公里,等于围成一个周长约10公里的长方形。如果从高处俯瞰,清华园颇像一个硕大无比的“田”字,就那么铺展开去。而
为了抢购由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出售的神秘明信片,有人提前4天安营扎寨。这些明信片都是艺术品,此次共出售2700张,每张售价45英镑(约人民币450元)。
编者按: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市委教育工委、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指导,大学生杂志社、首都互联网协会主办的“接力梦想 青春勇担当”——大学生“中国梦”系列微电影拍摄计划暨征集活动于2013年12月正式启动。本次活动分为示范单元和竞赛单元。示范单元作品人物原型从历年评选的“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的大学生“追梦人”中选择。竞赛单元作品通过在高校广泛宣传征集产生。  示范单元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
恍然间,四年时光悄悄溜走,我要和青春明媚的大学生活说再见了。这四年里,我自认为做得最有意义的事儿是利用课余时间在周围高校旁听了十几门课程和几十场讲座。不论是炎炎夏日,还是三九寒天,我或许在听讲的教室里或许是骑着自行车奔波在听讲的路上。四年的听讲生活我受益良多,在这里,跟大家聊聊我的心得与收获。  学力的提升  到底为什么去听讲?这很重要。  有句话说得好:态度决定命运,听讲座的动机会决定收获的多少
近年来复旦大学引进了西方的“住宿书院制度”,打破学科的壁垒,  让各学科的同学在同一班级里生活,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书院文化。  作为一个经历过书院制的“孵蛋人”,我总是难忘那段充满青春气味的书院时光。  洋气的书院制度  仍然记得三年前闷热的夏天里,我期待又好奇地打开复旦大学的入取通知书,里面夹着一张薄薄的纸片,上面写着:所属书院——克卿书院。我当时觉得十分新鲜:难道现在的大学生还像古代一样,穿着衣
同学安排聚会,心想着大家多年未见,便欢快地就去了。不曾想到了聚会现场,气氛更让人尴尬。  聚会的场地定在火锅店。进了包厢大家先互相寒暄了一番。然后便有人看到了我手上的那块新平板。首先发问的是小贾:“番茄,你的iPad好新啊!”我点了点头说:“这就是新买的。”小贾又问:“Air?”我说:“是。”她酸酸地接了一句:“好有钱啊。”我有点慌,不知道该接什么,只能说:“iPad里有很多App很好用啊!比如i
2013年大火的日剧《半泽直树》播出后,好多成为堺雅人大叔狂饭的小伙伴,包括我在内,都对日本职场那些滴水不漏的规章制度佩服得五体投地。虽说日本人向来以严谨、细致著名,但直到我自己真正进了一家百货公司做入职培训的时候,才知道其实日本公司为了做到“顾客就是上帝”,不光对员工的一颦一笑都极尽严苛,就连对工作之后的社交网络也有详尽的规定,不可不谓严格。不过,为了不让所有员工在一看到这些条款时就大呼“臣妾做
砰,天王中枪了    复旦大学哲学系张庆熊老师走进光华楼西主楼教室,迎接他的是一个空荡荡的教室。一位学生告诉他,因为香港艺人梁朝伟来访,35名武警班学员被团委叫去维持秩序。(第一财经日报)    天王到访,学生因被安排维持会场秩序而缺课,教授称之为“为追星放弃学习”,网络发文,洋洋洒洒千言以抒愤懑。  教授紧紧扣住“追星”这个字眼,似乎刺激他的是“追星”的“星”,而非缺课事件本身。那么对于大学生来
地铁广播段子手  伦敦地铁是出了名的“毛病多”,抢修晚点都是常有的事情,录好的广播报站根本无法应付层出不穷的特殊情况,所以每一个站台都有固定的播报员,随时待命。这工作听起来枯燥乏味,却也能被他们玩出花样来,甚至,每一站的播音员都能自成一派。他们有的采用歌剧的嗓音播报,有的语速像rap一样惊人,有的喜欢佯装大舌头……而播报的内容也不是照本宣科,各个都如段子手一般,点亮了我枯燥的上学之路。  有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