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荣茂本质上是一个金融家。一向低调的他,直到2001年跻身《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榜第五名时才真正声名鹊起。此后,許荣茂年年榜上有名。在2004年《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上,他以8.4亿美元身价排名第四,纯按房地产业论则排第一;在2005年《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上,他以81亿元人民币的身价排行第九。
前不久,许荣茂的世茂集团以31.5亿元的价钱拿下了号称武汉地王的“锦绣长江”地块,轰动一时,也让许荣茂再度成为众多媒体关注的热点人物。对此,许荣茂说:“等到武汉发展了,万商云集之时,我们再想拿这样好的地就没有可能了。”许荣茂一向以冒险的拿地招数让业界惊奇,但他次次都会如愿吗?
他人眼中的许荣茂
胸前别着同济大学的校徽,使这位在沪港资本市场和京沪房地产市场上纵横驰骋的健将平添了几分儒雅。这个身体略微发福的小个子男人,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皮鞋光可鉴人,说话细声慢气,不紧不慢,让人想到其子许世坛的一句评语:“父亲非常细致、严谨,每个细节都认真对待,一个灯也可以调上几百次。”
如同他本身,许荣茂装束庄重内敛毫不华丽,全无暴发户的张扬与炫耀。他用的是一款非常普通的西门子手机,富豪一贯用来“标识”自己的戒指在他手指上也遍寻不见。
2005年1月15日,许荣茂成为同济大学的座上宾,在那里,他从同济大学校长吴启迪手中接过了“荣誉教授”的聘书。在颁发聘书的整个仪式中,许荣茂沉默寡言,除了必不可少的致辞和偶尔的几句提问外,他一直将更多的发言时间让给其他人员。
与校方座谈中,最让许荣茂感兴趣的是“合作办学能不能赚钱?”“赚钱”,可能是许荣茂一生最大的主题。他的低调,可能也来自于他的目标——更多地不是指向虚名,而是实利。
“赚钱”也是许荣茂被广为关注的主要原因。在房地产界跌爬滚打了数十年的万通集团主席冯仑曾对记者说:“你见到许荣茂先生,一定要替我问问他的财富发展历程。”瞩目许荣茂致富过程的,又岂止房地产业内人士?
许荣茂2001年首次入选《福布斯》中国大陆富豪榜,即排第五名。而据《福布斯》记者说法:以许荣茂的现有财产,当选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第一名绝对没问题,只不过第一次入选就第一名不大好,所以就第五吧。
从证券交易中获取第一桶金
许荣茂的创业经历了去香港闯荡——回福建故乡投资——到北京地产市场淘金——在上海大展拳脚的过程。这一过程让许荣茂完成了巨大财富的积累,也让许荣茂完成了由“打工仔”向“亿万富豪”的蜕变。
许荣茂1949年出生于福建石狮。
自小没想过出人头地的许荣茂,受到父母的影响选择了中医,这对他日后从商大有裨益。“中医讲究平和,不会为一些小事急躁。”因此,许荣茂能平和地正视自己的生存状态。上世纪70年代末初到香港寻求发展时,他打的第一份工是在药店里当伙计,因为不会粤语,没做几天就去了工厂。那时他在很多行业里做过,勤奋使他略有积蓄,但真正让他有施展之地的却是他此前并不熟悉的证券交易。
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当上了证券经纪人。那些年,恰好正值香港证券业发展迅猛、门槛不高之时,花钱不多就可以在这个金融领域一试身手。敏锐的判断能力让许荣茂发现了个人在证券投资上的天分。慢慢有了积累后,他自己开设了一家金融公司。从1981年到1983年,两年光景,许荣茂便通过低买高抛的方式获得了发展事业的第一桶金。据相关报道,这桶金至少在5亿元左右。许荣茂后来对这个数字予以否定,但有媒体认为应该只多不少。
此时,32岁的许荣茂身价已过千万,开始在资本市场上翻云覆雨。
天生的冒险王
许荣茂很快意识到股市里的钱太虚幻,于是,决定抽身做实业。
在投资房地产之前,许荣茂在香港、深圳、兰州等地建立了超过5家的纺织厂和成衣厂,“70年代初,我赤手空拳到了香港,起先是靠证券交易获得最原始的积累,但这笔钱绝没有外界传说的5个亿那么多。事实上,我后来的资金主要还是靠实业积累起来的,这就是深圳和兰州的制衣厂。”
但当他1989年接触到房地产后,许荣茂就再也抽不出身来了。看来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有开发商说,做了高利润的房地产,再做其他行业都觉得没意思。从此,许荣茂开始了他人生中最传奇的经历。
其时,房地产属于朝阳行业,但也充满着很大的风险和变数,而许荣茂就以冒险的姿态投入其间,义无反顾。一连串的业绩,让人们看到他成功的同时,不由得也佩服着他的眼光和冒险精神。
上世纪90年代初,许荣茂抓住国内房地产发展迅猛的机会在福建进行房地产开发。不久,他似乎有不妥的预感,转战澳洲开发房地产,从而避开第一轮房地产泡沫风暴。
其时的许荣茂,已经无法不在房地产上倾注心思。在澳大利亚,他继续求证自己对于房地产的领悟,投入大量资金在悉尼市和达尔文市搞房地产。他又成功了。而且,由于在澳洲华人社会的影响力和对当地社会的突出贡献,他被授予了“太平绅士”的荣誉称号。
但是他的情结还是在国内,一待局势明朗,即又迅速卷土重来。1993年,在刚刚获得“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之称的福建武夷山,许荣茂以投标方式购得500亩土地,以2亿元资金投资开发旅游度假区。
1995年,许荣茂杀入北京,从此开始为业界所注意。在5年时间里,他开发了亚运花园等一批高档外销公寓,所有楼盘都销售一空;
1999年,他舍弃北京,出人意料地转战上海。他开发的上海滨江花园真正让他名扬全国,这个项目充分展现了他的气魄和眼光,据说仅拆迁费就投入上亿元。

“攻城略地”的冒险方针
自从许荣茂进军北京房地产后,有心人会发现,他“攻城略地”的方针就是高档+外销。在北京,许荣茂开发的华澳中心、紫竹花园等都是名动一时的高档楼盘。
到了上海,世茂滨江花园更是表现出他追求的境界,无论从规划、设计、用料乃至销售方式都是经过精心的操作,销售额更是蝉联4年上海冠军并取得单盘销售过百亿元的业绩。这里仅拿销售方式来说,许荣茂别出心裁地策划了一次“台湾攻势”,让许世坛亲赴台北采用广告轰炸的方式来促销,仅7天时间滨江花园在中国台湾即创下12亿新台币的销售业绩。甚至,还把滨江花园推销到美国,在那里销售了3亿多元。
2005年初,许荣茂的“冒险攻势”在武汉发动,他以31.5亿元拿下了武汉地王“锦绣长江”,预计投入80亿元打造一个滨江商贸旅游区。有人认为以这样的价钱拿地开发,各项成本总计很可能就已经超过目前武汉高档楼盘的均价,有相当的冒险性。对此,许荣茂认为,今后几年按武汉房地产市场的走势,应该问题不大。
如今,中央已经开始伸出“看得见的手”来控制房价,许荣茂的“武汉攻势”会不会受到影响?“锦绣长江”是一座新的滨江花园,还是一个“滑铁卢战役”?这个问题将会在未来几年里存在于我们的心头。
“锦绣长江”:一场惊心动魄的竞拍
公元2005年2月2日上午,武汉土地储备中心交易大厅内,人流如织,一场土地拍卖大会在此举行。
拍卖进行到最后,只剩下“锦绣长江”这块号称“武汉地王”的地块。大厅气氛越来越紧张,人群也开始骚动起来。一时间,笑声、议论声、感叹声,声声入耳。
世茂集团董事长许荣茂和他的儿子许世坛依然神情轻松自得。他们在拍卖前7块土地的过程中一直没有举牌,令不少关注他们的看客脸上流露出几分遗憾。
近旁,是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在武汉设立的新中泰有限公司、浙江绿城集团和新加坡仁恒集团的竞拍代表,传说这几家公司都对“锦绣长江”地块有意。许荣茂对他们意味深长地笑了笑,但没有说话。

“锦绣长江”的竞拍正式开始,拍卖师陈少湘郑重宣布:“经过了暗投报价阶段后,起拍价定在26亿元。”台下哗然一片,毕竟这个起拍价比原先21亿元的价钱整整高了5个亿,据好事者后来打听,这个价格是新中泰有限公司投出的。
陈少湘的话语充满一种诱惑力,煽动着每个人的内心欲望:“每次加价1000万元,但各位买家可以成千万甚至上亿元地喊出你们的加价。”
他的话音刚落,仁恒集团迅速喊出了26.5亿元的报价。这时,许世坛挥动了手中的53号牌。
“27亿!”陈少湘声嘶力竭地喊着。“还有没有?现在27亿元!同志们,什么叫做大款啊?两口价就加了1个亿!”神经被绷得紧紧的看客一下就被逗得大笑起来,全场气氛也随之轻松许多。
笑声未尽,绿城集团举起了28亿元的牌子。
仁恒集团毫不示弱,以29亿元的价钱马上跟上。
气氛顿时又紧张起来,毕竟已经比最初起价高出8亿元。陈少湘这次有意放缓了一下节奏,让时间停顿了2分钟。这一停顿,据说有人事后回忆:仿佛一个哄闹的会场,忽然进来绝色美女,对全场扫了一眼。这一扫不要紧,满场即鸦雀无声,连一根针跌下来都可以听得一清二楚。
许世坛犹豫了一下,看了看父亲,但见父亲恍然不觉。许世坛一咬牙,举起30亿元的数字,仁恒集团马上报出30.8亿元,许世坛紧接又跟上31亿元。竞争如此激烈,看客大呼过瘾。
陈少湘显然在挑拨:“还有没有?再加价1000万这块地就是您的了。”
沉默好一会儿,仁恒集团报出31.3亿元。但这一迟疑,让许世坛明白了胜利在望,于是轻松地举起了31.5亿元的牌子。
就这样,一举定江山,世茂集团获得了这块858亩的“锦绣长江”地块。
蓬勃发展的世茂集团,是一个“家族企业”:许荣茂之子许世坛,生于1977年,现为上海世茂房地产有限公司销售总监。许世坛的堂兄许世永,“世茂投资”的最大董事之一,出资2.8億元。许荣茂及其妻子和两名儿女掌控的WMHui Family Trust信托基金拥有了海外投资集团的全部股份,而海外投资集团实际上正是现在的世茂集团的前身。
因为家族企业在中国的诸多说法,许世坛认为,世茂集团不是什么家族企业,它有很多上市公司,有很多项目,况且他并不因为是许荣茂的儿子才坐到这个位置。另外,工程总监等都是从香港高薪聘请,任用谁都要董事会投票,每个人凭自己能力到适合的位置。世茂集团早脱离了家族企业的窠臼,虽然表面上看它可能还是家族企业的形式。不管怎样认识家族企业,目前看起来许荣茂已经成功突破了家族企业的一些瓶颈,让自己的企业处于一种正常、有序的高效运转之中。
许荣茂说:“我们的目标是三年内成为中国最大的高档房地产开发商。”谈到成功之道,他说:“我不觉得自己有什么特别的,只是比人家更投入、用心、注意细节而已。项目图纸我要一遍遍看,很多人觉得微不足道的小事,我们都认真去做。”
(本刊综合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