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边境上的“混血村”

来源 :记者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c_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边境一带的几个屯子里,87岁的徐维刚是仅存的有纯正俄罗斯血统的人。但在中国生活80多年后,俄语对他而言显得陌生而遥远,大部分时间,他安静地叼着旱烟,偶尔开口,一口浓重东北的大茬子味。
  在一张2010年7月的“户籍证明”上,徐维刚的苏联名被泽成特维申果·伊万·安德烈耶维奇,“户类型”一栏写着“无国籍”。这是目前唯一能证明徐维刚身份的东西。
  
  “大清洗”和肃反运动
  
  徐维刚生于1924年。此前的几年,是苏联历史上最为动荡的几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人取得了政权。1924年,苏联的缔造者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掌权。很快,一场“大清洗”开始了。
  有学术资料称,俄侨“第一浪潮”出现在上世纪20—30年代,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和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大批知识分子被迫逃亡西方和中国。
  “我奶奶一家,是被列宁老爷子赶走的。”徐维刚的二侄子徐福海很小的时候就听说,奶奶葛金丽娜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全家都是军人。战争中,葛金丽娜的丈夫战死了。“大清洗”开始后,有着贵族身份的葛金丽娜把1岁多的徐维刚兜在裙子里,小心翼翼地从冰封的江面上走过,流落到毗邻的中国。
  那时,正赶上大批IU东人闯关东至东三省。很快,葛金丽娜找了个姓徐的山东人,在江边的一个小屯子里安了家。“那个山东人,就是我们的爷爷。”徐福胜说。尽管已经是俄罗斯移民的第三代,徐福胜还是长了张酷似俄罗斯人的脸——蓝灰色的眼睛、络腮胡子,硕大的鼻孔里甚至能塞进一个一元钱的硬币。
  更多的苏联人在上世纪30年代初来到中国。
  早在沙俄统治时期,逊克县兵团村王金财的父亲就在对岸做生意。几年后,他跟一个苏联女人结了婚,住在离中俄边境90公里的地方。“大概到1930年的时候,苏联那边的空气呼吸着不那么自由了,各方面限制也比较多。”王金财说,那是斯大林时期,也是1934年苏联肃反运动前期。
  为了保命,王金财的父亲赶着马爬犁,拉着妻子和大儿子跑回中尉。
  山东平度人苗平章在苏联做买卖时,娶了当地一个叫沃丽嘎的姑娘,几年后,生了四个儿子。苗平章的儿子苗中林说,他的家当时就住在江边的屯子,“中国人都喜欢在江边住,情况不妙就赶紧往回跑。苏联成立后,开始搞土地革命,搞入社,所有财产都得归公。大家一看吃亏啊,就拖家带口跑回来了。”到中国后,茁中林一家落户在了逊克县宏疆村,,
  根据俄罗斯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博士梅利霍夫给出的数字,在中国,俄侨人数最多时达40万人。20世纪20年代有10万人返回苏联,另有10万人离开中国去往美国。而今,徐维刚所在的逊克县宏疆村,全村165户,混血的占75户,264个人。
  
  回不去的家
  
  苗中林记忆中的宏蠊村曾经是一个被笑声和歌声包围着的地方。
  “以前屯子里有21个苏联老太太,中国话都说不利索。每个礼拜,老太太们就聚在一起唱歌跳舞。”苗中林说,到后来,屯子里的中国人嫌烦,就搬到了绊子场一带,这才有了现在的逊克县城。
  再多的欢声笑语电无法消除那些有关家和血统的记忆。宏疆村的村民回忆说,当年,村里的苏联老人想家了,就蹲在地里哭。夏天,江丽上有苏联的船驶过时,一些女孩子站在岸边眼巴巴地瞅着,气得直跺脚,埋怨母亲把她们带到了中国。
  1933年3月,日军侵华关东军占领了逊克。此时对移居中国的俄侨而言,窄窄的黑龙江水俨然成了无法逾越的屏障。
  日本警察队就驻在边疆村,除一名日本队长外,其余都是汉奸。“有人想往苏联跑,被抓住,给揍死了。”苗中林说。宏描村村民袁广荣的姑姑16岁时逃回了苏联,那一年,日军正占领着东北。“当刚家里逼婚,非让我姑姑嫁给一个姓董的混血老头。成亲前一天,我姑姑跑去苏联了。
  上世纪90年代,袁广荣的姑姑到中国寻亲。袁广荣这才得知,姑姑刚到苏联,就被当地警方抓住,以为是对岸驻守的H军派去的特务。蹲了两年大狱后,被送到莫斯科。
  
  “特务村”
  
  徐福胜记得,文化大革命时,褴个屯子里将近30户人,只有四户纯正的中国人,其他全成了“苏修特务”,宏辎村也一度成了“特务村”。那一年,徐福胜13岁。
  没滇过太多书的徐福胜到现在都不知道具体什么叫“苏修特务”,但他知道家里的大人成了特务,自己也跟着成了“特务崽子,别人拿你就不当玩意”。徐福胜端起碗,猛喝了几口酒,显然,他不愿意回忆那段日子。
  上世纪50年代末,中苏交恶,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徐福胜等村民们对两国问的冲突一无所知,他们的日子过得乏善可陈——夏秋两季,播利,收获;漫长的冬季里,最大的乐趣就是喝酒。
  “大概到了上个世纪60年代初吧,就那么一下子,俺们就全成特务了。”宏鹱村村民徐月娥记得,当时村里所有的混血人都挨了整,被造反派逼着承认是苏修特务。不听话的人就被带到大街上游行。“他们问我们电台在哪?我们哪知道啊?就只能编,说电台长得跟烧火的炉子一样。造反派又问,是怎么跟那头联系的?我们就继续编,说那头一划火柴,我们就看见了。你说隔着条江,谁能看得到啊?”
  边疆村的苗中林记得,当时屯子里有个叫李荣贵的,母亲是俄罗斯人,“文革”前,李被打成“苏特”。批斗的时候,造反派在他的脖子上挂了个近100斤的驱动轮,后面的造反派踹一脚,驱动轮晃两晃,脖子上的血直往下淌。
  袁广荣的二哥由于在抗日战争后,迎接过入境苏联红军,因此更是成了“特务头子”。造反派说他家藏了坦克,把房前房后挖了个遍,连个轮子都没看见。“我哥进去的时候穿件白布衫,出来的时候,白布衫成红的了。
  “我是中国人”
  那些血肉模糊的陈年旧事就像长在心里,随着时日的流逝,反而更加疯狂地生长。
  几十年后,当年13岁的徐福胜已经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有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娶了个中国媳妇,小儿子还没找对象。“有我这个爹活着一天,他就甭寻思找什么外国女人、混血女人,门儿都没有。”徐福胜重重地放下盛满酒的碗,再次瞪圆了灰蓝色的眼睛。
  和宏疆村大多数混m人家一样,徐福胜兄弟几个一心想要断了自家俄罗斯民族的血统。
  1995年,徐福胜的弟弟徐福河幸运地娶了东北姑娘彭桂茹,生下了儿子徐然。已经是第四代移民了,徐然的相貌依然非常俄罗斯。但徐福胜坚信,只要一代一代地找纯种的中国人结婚生子,血统和容貌一定会变过来。
  村民徐月娥也叮嘱长若一张俄罗斯面孔的女儿,“一定得嫁个中国人”。徐月娥认为,这是为下一代着想。“这几十年下来,总觉得会受歧视。就算家里两口子吵架,对方都会说,你个‘二毛子’如何如何。这话我们听够了,不想让后代再听了。”
  徐福胜最听不得的就是别人指手画胸J地管他们叫“二毛子”,“谁说这话给我听见了,我就冲上去问他,凭啥说我是‘二毛子’,我不服!我是中国人!’’除了黄头发、蓝眼睛,徐福胜一家没有一点儿像俄罗斯人的地方。
  “那啥,我给你唱个俄罗斯民歌。”徐福胜清了清嗓子,开唱起来,“四个萝I、剁吧剁吧,没有了花椒大料,倒点儿醋,酸不拉唧,你就喝了吧??”调是《喀秋莎》的调,词却被改成了东北话。
  如今在整个宏疆村,几乎找不到一个会说俄语的人。村里的“音乐家”袁广荣拉得一手漂亮的二胡曲《赛马》,抱起手风琴,却难以拉出一支完拦的俄罗斯歌曲。
  宏疆村村支部书记袁新波说,尽管被黑龙江省命名为省级“俄罗斯民族村”,但村里几乎没有留下任何俄罗斯的民俗。
  边疆村的苗中林跟母亲学过唱苏联歌,跳苏联舞。抗美援朝的时候,他进了部队文工团,在朝鲜待了三年。如今80多岁了,苗中林还记得些舞步,兴起时,两只脚轻巧地挪着小碎步。“我母亲活着的时候,会做些列巴花,现在断了,没人会做了,全都断了。”
  屯子里的“中国人”和对岸的联系也断得差不多了。袁广军记得,那次寻亲之后,姑贴一家倒是又来过,他也带着家人去过三次俄罗斯,但人走茶凉,现在也没了联系。
  “准还敢联系,都怕后遗症,怕冉来一次运动。”年逾八旬的苗中林说。
  (选自《嘹望东方周刊》)
其他文献
现在的西方人经常会批评中国人没有时间观念,殊不知,中国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没有去注意一分一秒的精确时间的习惯,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的维持,主要是依靠一种对于勤劳美德的强调和遵守作息时间表的惯性。而且,中国古代从很早开始,就已经有了类似于今天工作和休假的时间制度。  士农工商是古代四个主要的职业阶层。士在古代是官员,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我们便不妨以此为例。根据史料所记,我们现在的“五天工作制
幸福难说    今年以来,“幸福”再度成了人们的热议话题。  全国“两会”前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70%的民众觉得幸福。但这个数字随即遭遇不少的质疑。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也做了一个有关中国人是不是幸福的调查,据说收集了8万多份调查试卷,结论是44%的老百姓感觉“幸福”,此论一出,也招来无数板砖,许多人认为自己是“被幸福”。  有网友说:幸福不是GDP,而是CPI;幸福不是表面的歌舞升平,而是居者有
在多种情绪交叉之下,对贪官受贿数额巨大的官员直接处以死刑成为相当一部分民众的态度    《刑法修正案(八)草案》中拟取消13项罪的死刑。自从30多年前中国开始恢复法律秩序以来,死刑之争论亦有之,但废除死刑的说法还从未这样登堂入室。    一次留下记忆的通报批评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储怀植表示,此次刑法大修减少13项死刑罪名,“是动了刑法之根本”。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游伟也
朱敦奎,男,1954年出生,江苏沛县人,江苏徐州森磊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江苏省鸭业协会副会长,曾获得“江苏省第三届创业之星”等多项殊荣。    上世纪80年代,朱敦奎组建防腐油漆工程施工队,带领家乡400多名劳动力外出务工,年创利润数百万元。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他决定带领农民工们返回家乡创业,真正让养育自己的土地变得富裕起来。  朱敦奎的家乡既是革命老区,又是国家扶贫攻坚地区。为让家乡改变贫
“祖国华诞六十年,京郊处处展新颜,山变绿来路变宽,人变富来水变甜。”这不仅是对京郊农村60年发展历程的总结,更是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干部群众的真实感言。  北沟村位于渤海镇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7公里,距怀柔城区20公里。伴随着新中国成立60年的发展历程,北沟村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沟一跃成为京郊颇有名气的秀美山村。    跟随时代步伐 科技带领经济    初秋时节的北沟村,树木葱
有人说,雍正之所以上位成功,主要是隆科多和年羹尧两个人,一内一外,在其中起到了关键作用。所谓“一内”,指的是隆科多利用步军统领的职权(他当时统辖步军五营约两万多兵力),封闭京城九门,让雍正的反对派们成了瓮中之鳖,同时又完全断绝他们和外界的联系,控制了雍正即位后京师的秩序;所谓“一外”,指的是雍正通过川陕总督年羹尧震慑并钳制十四阿哥胤褪,稳定西北局势。中国的古话常说,鸟尽弓藏,功尽人亡,功臣一般都是
温家宝总理说,今年中国经济的头号任务是稳定物价。  可每一个公路收费站都是一部24小时不停的印钞机。  中国有至少8万个这样的印钞机在银行的体系之外,不受监控地滥印钞票。    2011年4月23日,《华商报》刊发了这样一条新闻:《咸阳1.9亿回购两大桥》。文中说:“咸阳市委、市政府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斥资1.9亿元提前回购这两座桥,是顺应了广大市民的期盼,也是政府在积极回应社会的呼声。”  
以往我们所熟悉的包工头是指工程承包商,一般属于建筑、装修行业。可如今在网络上也出现了一批“包工头”,他们通过网络承包各种业务,然后再将承包下来的业务通过网络承包出去,从而赚取本笔业务的差价。    勇吃螃蟹,失败威客要做“网络包工头”    25岁的戴欣月是一位容貌出众的太原女孩,虽年纪轻轻,在圈子里却颇有名气,堪称“中国网络包工头”第一人。举手投足间,戴欣月流露出与年龄不符的成熟精干,连语速都比
订阅《记者观察》多年,一直喜欢它的办刊风格,每期拿到手总是翻来翻去,百看不厌,快到日子时总是盼着赶快拿到手里一睹为快。这次杂志一到手,顿时让我耳目一新,原来这是《记者观察》为2011年改版而精心打造的一期试刊。不但变成了目前国际流行开本,看起来更漂亮,而且改成了全彩版,色彩更丰富,表达更多元,在内容上更是下足了功夫。  翻开书目,“两人一专栏”的配图目录立刻把我的眼球抓住:  第一个是:新书记新山
在延坪岛上一座简陋的房屋里,56岁得居民郑长宽颤抖地拾起一个烧黑了的落地摆钟,钟面指针停在2时45分,那是朝鲜的炮弹击穿他家屋顶的时间。他叹息而又不敢相信地摇摇头说:“我们就像孤魂野鬼,也许早就离开人世了,但我至今也解释不清,为什么炮弹穿透屋顶却没有爆炸,而让我捡回一条命。”延坪岛——驱不散的战争阴霾  延坪岛位于朝韩南北分界线附近,尽管目前在韩国的实际管辖下,但朝鲜仍剥此颇有异议。岛上设有坦克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