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地理不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它有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现实性、情感性和人文性。增强地理教学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一直都是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对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也在不断摸索,利用风土人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了解风土人情、发现地理问题、提出地理问题、解决地理问题。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谈谈自己的粗浅体会。
【关键词】风土人情 学习地理 兴趣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传统课程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与学生的个人生活与经验相分离,若要建立学生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在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中,教育就是从社区、家乡地理开始的。日本则将风土人情的乡土教育包含于小学历史、地理、理科、修身等课程中,每所学校都设有“乡土室”,还有“乡土展览”及“乡土调查”等。
一、利用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个体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对学习活动亦是如此。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一个对某一学科产生强烈而稳定兴趣的学生,学习过程中会自觉地去克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总之,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风土人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好能力,是学好地理的有效途径。
家乡地理环境是学生生长、居住或是与个人发生强烈情感与认同之地,对个人具有高度生活意义、情感及使命感的地方。要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身边的自然、人文、历史,就是让学生了解、认识其所居住地方的人、事、物,包括生活环境、历史人物、自然景观、传统艺术与文化等。树木、旅游景点,有什么农产品、经济作物,山区农民的出行条件、交通、目的地等等,这么多熟悉而有趣的身边事物都属于风土人情,拉近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地理之间的距离,自然而然的,地理也就走入了同学的心中。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培养学生爱护生活环境的情操,培养学生野外观察的能力,改进学生户外旅游的观念,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激发他们改善环境的意愿及能力,达到学习有用地理的目的。
因工作需要,本人曾经在多个中学工作过,担任地理课教学。每到一处,我的第一要务仍然是想办法搜集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地理教师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兴趣小组,成立探究性学习小组。深入了解风土人情,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我始终坚信,学生对某一门学科感兴趣就会想办法学好这门学科。
二、欣赏自然风光,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传承和谐的理念
本人在南宁市邕宁区新江中学工作时,当地有名的风土人情有:新江镇汉林村有徐汉林烈士陵园,是邕宁爱国教育基地;坐落于新江河上的新江古桥原名皇赐桥,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为那楼镇那马村原邕武生例授卫午总勒授武略骑李翘然独资建造。桥身全为规格石条建成,桥身全石、五拱,结构严谨,至今仍可通车,具很高的考古价值,1984年定为原邕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集雨面积为25.03平方公里,总库容2999万立方米的人工湖——英雄水库,英雄湖区,群山环绕,树木葱郁,碧水绿树,一派旖旎的自然风光,是理想的生态旅游观光之地。
了解到这些有趣的事物,我指导地理老师组织学生成立多个兴趣小组和探究小组,开展地理活动。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这项活动,学习地理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学生搜集到的英雄水库资料 :南宁市邕宁区英雄水库位于新江镇西6公里,从南北二级公路进入约8公里,水库始建于1957年,总库容2999万立方米,集雨面积25.03平方公里,水质和大气环境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景区由一条长达十几公里的山脉组成“英雄岭”,俯视犹如“黄莺狮子共同游,公鸡两面对岸啼”。水库因大坝建在“英雄岭”山脚下而得名。景区山中有水,水中有山,三百多处库叉形成湖中有湖,景中有景。长年栖息在岛上的“白鹭”与“野鸭”,时而追逐嬉戏于林间,时而翻飞于水面,野趣横生。近千亩的甜竹、荔枝、龙眼果树景色各异,恰似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三、借助人文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弘扬爱国主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深刻而持久。在地理教学中巧用历史名人,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还能够让他们在历史名人身上和文学典故背后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吸收先贤的思想精髓,享受文化大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组织学生搜集当地伟大历史人物的资料,通过合作学习,学生搜集到徐汉林烈士的资料如下:公元1925—1950年,乳名祥子,男,汉族,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荞麦塔拉乡张家店村人。为寻求生计,全家先后飘流到巴林左旗沙子山、阿鲁科尔沁旗凤凰山、黄家段。在黄家段父亲和两个哥哥给财主做工,年仅8岁的汉林给财主放猪。徐汉林从小就养成了坚强、勇敢不屈的性格。1947年4月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当年10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随大军南下,在解放天津战役中立了一大功。1950年进入广西剿匪,在45军400团某班任副班长。在灵山盘古村(现属广西南宁邕宁区)剿匪战斗中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舍身炸毁敌堡,成为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
徐汉林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了祖国河山的解放,时年25岁。战斗结束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模范党员,追记三大功,中南军区通令全军嘉奖徐汉林为“伟大的爱国主义典型”,号召全军指战员学习“董存瑞和梁士英式的英雄徐汉林烈士”,将徐汉林所在的班命名为“徐汉林班”,当地政府把盘古村命名为“汉林村”,并修建了汉林亭、汉林墓。
本人同时举行题为“弘扬徐汉林爱国精神”的演讲比赛。学生积极参与,徐汉林烈士一样的优秀有志青年成为同学们的学习榜样,学习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奋勇争先,前赴后继,用青春与热血为国家的独立和强大贡献力量。学生的地理成绩有很大提高。 四、挖掘乡土文化,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爱乡情怀
学生对家乡的风土人情文化资源并不一定了解,教师平常注意挖掘乡土文化,并将其有机地引入地理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在南宁市邕宁区城关中学工作时,指导地理老师组织学生成立多个兴趣小组和探究小组,搜集当地的风土人情地理事物有:位于蒲庙镇西南十里新坡附近有清浊二泉。两泉偎近,一上一下,清浊分明,蔚为奇观。在两泉的附近有著名的顶狮山贝丘遗址,对研究邕江流域古代人类活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位于蒲庙镇团结街北端邕江之畔银峰岭东面脚下的五圣宫,以祀北帝、龙母、天后、伏波、三界五神而得名,是广西五大名庙之一,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至乾隆八年(1734年)期间,是县城唯一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物。此庙的建筑风格、浮雕、壁画堪称精美。现在庙内尚保存的有楹联、碑记及部分檐下浮雕,1989年10月,五圣宫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趣的是,庙的屋顶没有树叶的,真的很奇怪,明明山上有大树在却偏偏树叶不在屋顶停留,神不神?这是当地人津津乐道的事啊!
抢花炮是南宁市邕宁区流传了上百年的传统民俗,每到抢花炮活动这一天,村里上到八旬老人,下到三岁孩童,都要来参加,据当地村民说啊,最热闹的时候有上万人参与和观看。开春的时候通过这种方式来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这是群众一个朴素的愿望。
南宁市邕宁区的八音,还有舞狮、舞龙,还有采茶剧,民间美食,还有种种民间的工艺等等,它是一个大融合,对整个邕宁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很大的作用
邕宁区的灵龟山位于邕江南岸,与天池山隔江相望。眺望灵龟山,犹如一巨龟静静浮在邕江江面上,伸出半个头慢慢地饮着江水;邕江蜒蜒而过,如同一条长蛇绕着巨龟,龟蛇戏水,龟背郁郁葱葱,如大元宝盖在江面上,远处山川连绵,层叠不断;从龟头、龟背往上远望,只见水来,不见水去。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真乃邕宁区一处风水宝地。灵龟山坐落于邕宁区龙岗片区内,亦属五象新区规划范围。灵龟山是东盟、南宁市今后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最好的去处,这里将在不改变灵龟山原有的自然景观基础上,建设成为东盟风情街、东盟文化交流中心。
通过组织开展地理风土人情手抄报,墙报,以上这些风土人情在同学间流传开来,大大的激起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学习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做好充分的准备。
结语
月是故乡明,风土人情就这么真实地存在于你我的身边,飘着泥土的芬芳,充满了生机与朝气。强化学生对风土人情问题的关心,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及家乡的热情。同学们愿意服务家乡,服务社会,由爱家乡推及于爱护国家,激发爱乡情怀和爱国情怀,这才是地理教学的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邕宁县编纂委员会. 邕宁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
【关键词】风土人情 学习地理 兴趣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传统课程最明显的弊病就是与学生的个人生活与经验相分离,若要建立学生在学习知识上的兴趣,必须消除他们的实际生活与课程之间的脱节。在杜威创办的芝加哥实验学校中,教育就是从社区、家乡地理开始的。日本则将风土人情的乡土教育包含于小学历史、地理、理科、修身等课程中,每所学校都设有“乡土室”,还有“乡土展览”及“乡土调查”等。
一、利用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个体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这种活动的效率,对学习活动亦是如此。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一个对某一学科产生强烈而稳定兴趣的学生,学习过程中会自觉地去克服困难,排除种种干扰。总之,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效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利用风土人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好能力,是学好地理的有效途径。
家乡地理环境是学生生长、居住或是与个人发生强烈情感与认同之地,对个人具有高度生活意义、情感及使命感的地方。要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身边的自然、人文、历史,就是让学生了解、认识其所居住地方的人、事、物,包括生活环境、历史人物、自然景观、传统艺术与文化等。树木、旅游景点,有什么农产品、经济作物,山区农民的出行条件、交通、目的地等等,这么多熟悉而有趣的身边事物都属于风土人情,拉近学生和老师、学生和地理之间的距离,自然而然的,地理也就走入了同学的心中。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培养学生爱护生活环境的情操,培养学生野外观察的能力,改进学生户外旅游的观念,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感,激发他们改善环境的意愿及能力,达到学习有用地理的目的。
因工作需要,本人曾经在多个中学工作过,担任地理课教学。每到一处,我的第一要务仍然是想办法搜集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地理教师组织学生成立学习兴趣小组,成立探究性学习小组。深入了解风土人情,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我始终坚信,学生对某一门学科感兴趣就会想办法学好这门学科。
二、欣赏自然风光,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传承和谐的理念
本人在南宁市邕宁区新江中学工作时,当地有名的风土人情有:新江镇汉林村有徐汉林烈士陵园,是邕宁爱国教育基地;坐落于新江河上的新江古桥原名皇赐桥,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为那楼镇那马村原邕武生例授卫午总勒授武略骑李翘然独资建造。桥身全为规格石条建成,桥身全石、五拱,结构严谨,至今仍可通车,具很高的考古价值,1984年定为原邕宁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集雨面积为25.03平方公里,总库容2999万立方米的人工湖——英雄水库,英雄湖区,群山环绕,树木葱郁,碧水绿树,一派旖旎的自然风光,是理想的生态旅游观光之地。
了解到这些有趣的事物,我指导地理老师组织学生成立多个兴趣小组和探究小组,开展地理活动。学生非常积极地参与这项活动,学习地理的兴趣有了很大提高。
学生搜集到的英雄水库资料 :南宁市邕宁区英雄水库位于新江镇西6公里,从南北二级公路进入约8公里,水库始建于1957年,总库容2999万立方米,集雨面积25.03平方公里,水质和大气环境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景区由一条长达十几公里的山脉组成“英雄岭”,俯视犹如“黄莺狮子共同游,公鸡两面对岸啼”。水库因大坝建在“英雄岭”山脚下而得名。景区山中有水,水中有山,三百多处库叉形成湖中有湖,景中有景。长年栖息在岛上的“白鹭”与“野鸭”,时而追逐嬉戏于林间,时而翻飞于水面,野趣横生。近千亩的甜竹、荔枝、龙眼果树景色各异,恰似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三、借助人文资源,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弘扬爱国主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地理环境对文化的影响深刻而持久。在地理教学中巧用历史名人,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还能够让他们在历史名人身上和文学典故背后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吸收先贤的思想精髓,享受文化大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组织学生搜集当地伟大历史人物的资料,通过合作学习,学生搜集到徐汉林烈士的资料如下:公元1925—1950年,乳名祥子,男,汉族,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荞麦塔拉乡张家店村人。为寻求生计,全家先后飘流到巴林左旗沙子山、阿鲁科尔沁旗凤凰山、黄家段。在黄家段父亲和两个哥哥给财主做工,年仅8岁的汉林给财主放猪。徐汉林从小就养成了坚强、勇敢不屈的性格。1947年4月他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当年10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随大军南下,在解放天津战役中立了一大功。1950年进入广西剿匪,在45军400团某班任副班长。在灵山盘古村(现属广西南宁邕宁区)剿匪战斗中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舍身炸毁敌堡,成为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
徐汉林用自己的鲜血换来了祖国河山的解放,时年25岁。战斗结束后,部队党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模范党员,追记三大功,中南军区通令全军嘉奖徐汉林为“伟大的爱国主义典型”,号召全军指战员学习“董存瑞和梁士英式的英雄徐汉林烈士”,将徐汉林所在的班命名为“徐汉林班”,当地政府把盘古村命名为“汉林村”,并修建了汉林亭、汉林墓。
本人同时举行题为“弘扬徐汉林爱国精神”的演讲比赛。学生积极参与,徐汉林烈士一样的优秀有志青年成为同学们的学习榜样,学习他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奋勇争先,前赴后继,用青春与热血为国家的独立和强大贡献力量。学生的地理成绩有很大提高。 四、挖掘乡土文化,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爱乡情怀
学生对家乡的风土人情文化资源并不一定了解,教师平常注意挖掘乡土文化,并将其有机地引入地理教学中,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他们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我在南宁市邕宁区城关中学工作时,指导地理老师组织学生成立多个兴趣小组和探究小组,搜集当地的风土人情地理事物有:位于蒲庙镇西南十里新坡附近有清浊二泉。两泉偎近,一上一下,清浊分明,蔚为奇观。在两泉的附近有著名的顶狮山贝丘遗址,对研究邕江流域古代人类活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位于蒲庙镇团结街北端邕江之畔银峰岭东面脚下的五圣宫,以祀北帝、龙母、天后、伏波、三界五神而得名,是广西五大名庙之一,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至乾隆八年(1734年)期间,是县城唯一保存下来的古建筑物。此庙的建筑风格、浮雕、壁画堪称精美。现在庙内尚保存的有楹联、碑记及部分檐下浮雕,1989年10月,五圣宫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趣的是,庙的屋顶没有树叶的,真的很奇怪,明明山上有大树在却偏偏树叶不在屋顶停留,神不神?这是当地人津津乐道的事啊!
抢花炮是南宁市邕宁区流传了上百年的传统民俗,每到抢花炮活动这一天,村里上到八旬老人,下到三岁孩童,都要来参加,据当地村民说啊,最热闹的时候有上万人参与和观看。开春的时候通过这种方式来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风调雨顺,这是群众一个朴素的愿望。
南宁市邕宁区的八音,还有舞狮、舞龙,还有采茶剧,民间美食,还有种种民间的工艺等等,它是一个大融合,对整个邕宁壮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很大的作用
邕宁区的灵龟山位于邕江南岸,与天池山隔江相望。眺望灵龟山,犹如一巨龟静静浮在邕江江面上,伸出半个头慢慢地饮着江水;邕江蜒蜒而过,如同一条长蛇绕着巨龟,龟蛇戏水,龟背郁郁葱葱,如大元宝盖在江面上,远处山川连绵,层叠不断;从龟头、龟背往上远望,只见水来,不见水去。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真乃邕宁区一处风水宝地。灵龟山坐落于邕宁区龙岗片区内,亦属五象新区规划范围。灵龟山是东盟、南宁市今后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最好的去处,这里将在不改变灵龟山原有的自然景观基础上,建设成为东盟风情街、东盟文化交流中心。
通过组织开展地理风土人情手抄报,墙报,以上这些风土人情在同学间流传开来,大大的激起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学习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做好充分的准备。
结语
月是故乡明,风土人情就这么真实地存在于你我的身边,飘着泥土的芬芳,充满了生机与朝气。强化学生对风土人情问题的关心,培养学生服务社会及家乡的热情。同学们愿意服务家乡,服务社会,由爱家乡推及于爱护国家,激发爱乡情怀和爱国情怀,这才是地理教学的思想教育。
【参考文献】
[1]广西壮族自治区邕宁县编纂委员会. 邕宁县志.中国城市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