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进行探讨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管理是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达到学校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本文对学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进行探讨。
  【关键词】教学管理学校建设队伍
  一、教学管理概要
  随著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深化,我国的学校正处在大力发展的重大转型时期,既要促进大众化教育发展,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愿望,又要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学校正处于各种力量碰撞与需求层次提升的急流旋涡之中。如何提升学校自身的品位,并满足社会需求,其教学管理现代化就显得更加重要,尤其是合并院校的教学管理的现代化更应如此。随着学校改革的深入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学校都将自身的教学管理现代化纳入其总体发展的战略中,并且正在形成一种热潮和趋势。虽然有一些学校已经进行了一些富有成效的艰苦探索,但是这些探索大多只是局限于某种局部的调整与个别环节的修正上,其教学管理现代化的整体进展其实还未能真正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与进展。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学校领导和从事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管理现代化的基本理论问题与实际运作问题尚缺乏深层次的理性思考。惟其如此,我们很有必要对新时期学校教学管理现代化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与探讨,以期指导整个学校教学管理现代化的建设与进程。
  教学管理是指管理者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达到学校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过程。这由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即:管理主体(由谁管)、管理客体(管什么)、组织目的(为何管)、组织环境或条件(什么情况下管)。以下是几种关于教学管理的说法:
  ①教学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遵循管理规律和教学规律,科学的组织、协调和使用教学系统内部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等因素,确保教学工作有序、高效运转的决策和实施。
  ②教学管理是学校教学行政人员为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运用一定的原理和方法,通过一系列特有的管理行为,组织、协调、指挥和控制教学工作,以求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
  ③学校管理者根据教学方针、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教学工作的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原则,通过计划、组织、检查、总结等管理环节,对教学的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各个环节,进行合理组合,推动教学工作正常地、高效率地运转。
  以上三种说法都定位于学校层面,认为教学管理是学校内部的管理。本文所探讨的“教学管理”内容均为微观意义上的狭义教学管理。
  二 、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
  ⑴提高认识,重视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学校的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要充分认识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尤其是校领导应当进一步提高对教学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真正认识到教学管理工作在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科学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关键性作用。信任教学管理人员,尊重他们的劳动,关注他们的成长。作为高校的领导,一是在政治上要关心他们的成长与进步。二是在思想上要注意做好深人细致的思想工作,教育管理人员爱岗敬业,树立以人为本、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三是在生活上要逐步提高和改善他们的待遇和生活条件。四是在工作上要注意改善他们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为他们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帮助他们克服工作中的困难。
  ⑵健全制度,保障教学管理队伍建设
  健全和完善学校各项管理制度,是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有力保障。一是要完善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进出口政策和人事评估制度。学校教学管理人员的选拔必须要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的程序,要像补充教师一样有具体的学历、专业及管理知识的要求,更要有过硬的理论素养和良好的思想品德要求。二是建立健全教学管理人员的岗位责任制,进行严格的定编、定岗、定职责,将责任落实到每个教学管理人员,通过每位人员的尽职尽责的工作来保证整个教学管理的质量和水平。三是针对教学管理岗位工作难以量化的问题,可采用全方位评估法。
  ⑶创新机制,优化教学管理岗位待遇
  创新竞争激励机制,不仅能优化教学管理人员的结构,而且也是增强教学管理岗位的吸引力和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学校在大力引进一线教学和科研人员的同时,也要适当引进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教学管理人才,吸引教育类或管理类专业的优秀毕业生到教学管理岗位上来。学校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及鼓励竞争的激励机制。一是根据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岗位性质和具体任务,对各级各类教学管理人员建立并实行岗位责任制。引人目标与期望的激励机制,按照各类人员所担任的职务和胜任现职工作应具备的条件,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定出目标,提出要求,进行考核,实行聘任制,引进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二是健全绩效评估制度。绩效考评是加强管理的重要手段,是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环节,考核结果作为奖惩的依据,将工资、奖金同担任的职务和工作业绩的大小挂钩。三是实行优酬制度。教学管理人员单独设立一条津贴线,建立良性激励机制。
  ⑷加大投人,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素质
  学校应当加大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的经费投人,一方面要有计划、有组织地选派教学管理人员参加教育管理专业的系统学习,掌握教育理论知识及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学会使用现代化的管理工具,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促进管理队伍的知识化、专业化和科学化。首先,建立岗前培训制度。通过岗前培训,让新上岗的教学管理人员了解教学管理基本内容和本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尽快领会工作的实质,尽早适应工作岗位。其次,制定学历提高进修计划。高校要鼓励教学管理人员在职进修高层次的学历,通过进修学习,让他们系统学习专业知识、管理理论、政策法规等,使他们的理论研究、工作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第三,举办定期的短训班及研讨班。
  学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所涉及的问题很多,教学管理人员也不是“常青树”,需要不断的教育和培养。
  参考文献
  [1] 张雪妮.论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明.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 9, (2).
  [2]李健.对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变革的思考[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 20, (2)
  [3]彭昊.谈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学术管理[J].当代教育论坛,2007, (5).
  [4]柴水英.新形势下民办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初探[J].科教文汇,2007,(04S).
其他文献
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培育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是社会对学校教育的期望,也是学校教育追求的目标和工作的核心。众所周知,我们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所以,中国教育崛起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因此,国家提出了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兴教安邦的人才强国战略,这是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教育的需求,也是解决当前择校问题的手段之一,更是国家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实施高质量义务教育,打造人力资源强国,在未来的世界经济竞争
管理好班级,用爱心培育新人,是我既艰巨又光荣且义不容辞的职责。但要想培养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做起来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的体会是这项工作琐碎而繁杂,它需要班主任费心、费力、费时,精心培养,耐心呵护,不断创新,不断坚持。开学以来,我们班能连续荣获“优秀班集体”的荣誉称号,这里有我作为班主任点点滴滴的付出!因为我坚信: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一、培养和选拔班干部,形成良好班风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
【摘要】怎样才能抓好当前农村学校的教研工作,笔者认为,首先要抓好  教改信息,提高农村学校教师对教研活动的认识。特别是学校教导处重抓计划落实。发挥学校骨干教师的作用,让教师学会搞教研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农村学校的教学质量。  教研活动是应用教学原理、手段、方法来解决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此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综合性、实用性非常强的特殊活动。他是平衡教师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在学校教育中,后进生在教育者心目中一直是一个不可忽视也不敢忽视的特殊群体。他们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差(但不一定是智力上的差距),而且比较严重的是在学生集体学习活动中经常有其不良行为,对学生集体所起的影响和干扰作用明显。据调查,中专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后进生违反校规、校纪的现象是比较普通的,报复老师和同学的恶作剧现象多是他们所为,因其不良心态而蓄意破坏学校财产的行为(往往都是“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时有发
【摘要】教育机会均等是国家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随着社会发展,由教育机会不均等引起的教育不公平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在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下,教育机会不均等主要表现在学生入学机会不均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学业成功机会不均等三个方面;要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必须建立教育资源配置平衡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教育法制建设。  【关键词】教育机会均等资源配置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其最基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迅猛发展,创新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崭新概念,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成为一个国家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的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新课程条件下.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作为知识传授者一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变化。  一、由居高临下向平等融洽转变  在以往的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处于“我教你学”、“我讲你听”的地位,学生完全任教师摆
【摘要】小学教育是人生最基础的教育之一,可以说事关每个人的一生,为此,小学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要坚持人本意识,以生为本,不断提高素质教育的质量,关注学生发展和教师自身的提高,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策略  针对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日益突出的问题,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贯彻实施素质教育,转移教育关注的重点,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