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初中物理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创造活动的机会。有意识地引发创造过程,将各种有意识的手段发展为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培养思维 教学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然而,这种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结合相联系的,因此,要充分应用物理实验,展现物理图景,重视表象作用,方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
1.创造物理环境,提供思维素材
学生学习物理,虽然是人类已经认识的,但要学会这些知识,必须通过一个“同化”过程。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物理环境,让学生受到全面的物理基本功训练,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技能,发展科学思维,获取科学知识。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创造探索物理问题的环境:(1)引导学生正确阅读物理教材。通过阅读,从中获得知识经验,再现物理情景,获得解题途径。(2)列举自然界中学生熟悉的物理事实现象、过程的实例,唤起学生表象和疑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如夏天洒些水可以使室内温度降低,而电风扇却不能降温?烧水时,火旺“白气”冒的少,而小火时“热气”反而大了,为什么?(3)通过实验为学生学习物理营造符合认识规律的环境,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
2.巧设疑点,激发求知欲望
教学中,要通过有趣的问题,启发学生认真思考,达到“愤悱”状态,通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设疑:(1)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陷入适当的困境,促使学生认真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在创造的思维活动中,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同时培养创造力。创造欲是学习的动力,创造活动可激发学习的乐趣。(2)通过不断追问来创设。思常常由疑而起,疑必有思,“疑者,觉悟之机也”。没有疑做学习的先导,那么学生学起来只能是肤浅的。(3)通过新旧知识的逻辑联系来创设。为了掌握物理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条件,由已知导出未知,使学生由生疑、质疑到解疑。(4)通过类比和联想来创设。在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绝不先当裁判,先不下结论,而要通过类比、联想,尽量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5)通过生活实例和物理故事来创设。物理课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如果适时地把设计好的生活事实和妙趣横生的物理故事不断提出来,就如一阵春风,吹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引起学生思考、争议和迷惘。在学生切磋琢磨中,教师伺机启发,点燃他们从已知到未知的“导火线”,使学生茅塞顿开。
3.旁征博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古人云:“人贵直,文贵曲。”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拘泥于狭隘的解题思路,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善于沿着不同角度,顺着不同方向,选择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从多方位、多侧面加以认识,使学生产生欲做不能、欲罢不舍的心理状态。这时稍加点拨,学生就豁达开朗,智力寶库得到有力开发,智慧花蕾欣然绽放。
如有这样一道物理题:一只小船运载木材逆水而行。经过某桥时,一块木料不慎落入水中,30分钟后才发觉,立即回程追赶,在桥下游5千米处赶上木料。设小船顺流和逆流时划行速度相同,求小船回程追赶所需时间。常规解题是选地面为参照物,但解题过程繁冗,若引导学生以流水为参照物,解题过程就大大简化了,因为木料落入水后将持静止状态,而小船顺流和逆流时的速度相等。因此,小船回程追赶所需时间与自木料落入水中到发觉的时间相等,都等于0.5小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逐渐领会并得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4.精选题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让思维向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展开的立体型辐射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富于想象,思路开阔,善于分析组合,引申推导、灵活采用各种变通方法,善于从同一对象中产生分化因素。
例如,求一个物体平衡时的某个物理量,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不平衡时这个物理量的变化范围,抓住不平衡的分析,平衡的量就容易解决了。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知识和心理上的需求,设置专题,巧选发散点,培养发散思维。如在学了浮力的有关计算后,笔者就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体积为100立方分米的物块浮在水面上,它有1/3的体积露出水面,据此可求出哪些物理量?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一共得出七种答案。这样,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深刻掌握浮力的计算。
5.合理判断,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是一种对物理现象突如其来的醒悟和理解,是未经分析,就能对问题的答案做出迅速而合理的判断。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就是凭着非凡的直觉能力认识到复杂的原子核的存在和它的稳定性。在教学中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
5.1加强物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分析、综合大胆设想,在没有解决问题以前,先做一个合理的大致判断,提高学生探索能力和发现力。
5.2加强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把经验因素同问题实质联系起来,再通过推理与计算,得出问题的答案。
总而言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通过长期的、科学的、反复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才能较快提高。
关键词: 物理教学 培养思维 教学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然而,这种抽象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结合相联系的,因此,要充分应用物理实验,展现物理图景,重视表象作用,方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
1.创造物理环境,提供思维素材
学生学习物理,虽然是人类已经认识的,但要学会这些知识,必须通过一个“同化”过程。教师要为学生创造物理环境,让学生受到全面的物理基本功训练,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科学态度,掌握科学方法技能,发展科学思维,获取科学知识。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方面创造探索物理问题的环境:(1)引导学生正确阅读物理教材。通过阅读,从中获得知识经验,再现物理情景,获得解题途径。(2)列举自然界中学生熟悉的物理事实现象、过程的实例,唤起学生表象和疑问,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和讨论。如夏天洒些水可以使室内温度降低,而电风扇却不能降温?烧水时,火旺“白气”冒的少,而小火时“热气”反而大了,为什么?(3)通过实验为学生学习物理营造符合认识规律的环境,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
2.巧设疑点,激发求知欲望
教学中,要通过有趣的问题,启发学生认真思考,达到“愤悱”状态,通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设疑:(1)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陷入适当的困境,促使学生认真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在创造的思维活动中,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都得到发展,同时培养创造力。创造欲是学习的动力,创造活动可激发学习的乐趣。(2)通过不断追问来创设。思常常由疑而起,疑必有思,“疑者,觉悟之机也”。没有疑做学习的先导,那么学生学起来只能是肤浅的。(3)通过新旧知识的逻辑联系来创设。为了掌握物理知识,培养思维能力。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条件,由已知导出未知,使学生由生疑、质疑到解疑。(4)通过类比和联想来创设。在培养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绝不先当裁判,先不下结论,而要通过类比、联想,尽量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5)通过生活实例和物理故事来创设。物理课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如果适时地把设计好的生活事实和妙趣横生的物理故事不断提出来,就如一阵春风,吹起学生思维的波澜,引起学生思考、争议和迷惘。在学生切磋琢磨中,教师伺机启发,点燃他们从已知到未知的“导火线”,使学生茅塞顿开。
3.旁征博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古人云:“人贵直,文贵曲。”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不拘泥于狭隘的解题思路,突破单一的思维模式,善于沿着不同角度,顺着不同方向,选择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从多方位、多侧面加以认识,使学生产生欲做不能、欲罢不舍的心理状态。这时稍加点拨,学生就豁达开朗,智力寶库得到有力开发,智慧花蕾欣然绽放。
如有这样一道物理题:一只小船运载木材逆水而行。经过某桥时,一块木料不慎落入水中,30分钟后才发觉,立即回程追赶,在桥下游5千米处赶上木料。设小船顺流和逆流时划行速度相同,求小船回程追赶所需时间。常规解题是选地面为参照物,但解题过程繁冗,若引导学生以流水为参照物,解题过程就大大简化了,因为木料落入水后将持静止状态,而小船顺流和逆流时的速度相等。因此,小船回程追赶所需时间与自木料落入水中到发觉的时间相等,都等于0.5小时。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逐渐领会并得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而培养了思维的灵活性。
4.精选题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一种让思维向多方向、多数量全面展开的立体型辐射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富于想象,思路开阔,善于分析组合,引申推导、灵活采用各种变通方法,善于从同一对象中产生分化因素。
例如,求一个物体平衡时的某个物理量,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不平衡时这个物理量的变化范围,抓住不平衡的分析,平衡的量就容易解决了。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知识和心理上的需求,设置专题,巧选发散点,培养发散思维。如在学了浮力的有关计算后,笔者就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体积为100立方分米的物块浮在水面上,它有1/3的体积露出水面,据此可求出哪些物理量?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一共得出七种答案。这样,在轻松的气氛中,让学生深刻掌握浮力的计算。
5.合理判断,培养直觉思维
直觉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是一种对物理现象突如其来的醒悟和理解,是未经分析,就能对问题的答案做出迅速而合理的判断。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就是凭着非凡的直觉能力认识到复杂的原子核的存在和它的稳定性。在教学中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直觉能力。
5.1加强物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分析、综合大胆设想,在没有解决问题以前,先做一个合理的大致判断,提高学生探索能力和发现力。
5.2加强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把经验因素同问题实质联系起来,再通过推理与计算,得出问题的答案。
总而言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通过长期的、科学的、反复的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才能较快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