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健康学龄前儿童脉络膜厚度的特点及其与眼轴、年龄和性别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于厦门市儿童医院眼科就诊的3~6(4.1±0.95)岁健康儿童126名,其中男性58名,女性68名。采用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测量黄斑中心凹下及黄斑的上方、下方、鼻侧和颞侧各1和3 mm的脉络膜厚度,并分析其与眼轴、年龄和性别的关系。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分析脉络膜厚度和眼
【机 构】
: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分院 厦门市儿童医院 361000,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厦门分院 厦门市儿童医院 3610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健康学龄前儿童脉络膜厚度的特点及其与眼轴、年龄和性别的关系。
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于厦门市儿童医院眼科就诊的3~6(4.1±0.95)岁健康儿童126名,其中男性58名,女性68名。采用频域相干光层析成像术(OCT)测量黄斑中心凹下及黄斑的上方、下方、鼻侧和颞侧各1和3 mm的脉络膜厚度,并分析其与眼轴、年龄和性别的关系。采用逐步多元回归方法分析脉络膜厚度和眼轴长度、年龄及性别的关系。不同测量点间脉络膜厚度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性别脉络膜厚度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126名受检儿童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为(331.56±62.03)μm,黄斑中心凹下及颞侧1 mm的脉络膜最厚,鼻侧脉络膜厚度较颞侧及黄斑上、下方薄,9个测量点的脉络膜厚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58.53,P<0.001)。男性与女性SFCT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4,P=0.072)。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显示,SFCT和眼轴长度、年龄具有相关性,眼轴每增长1 mm则SFCT减少31.94 μm(95%可信区间为24.40~39.48 μm,r2=0.22,P<0.001,);年龄每增长1岁则SFCT增加11.46 μm(95%可信区间为3.97~18.96 μm,r2=0.22,P=0.003)。性别对SFCT无影响(P=0.94)。
结论学龄前儿童脉络膜厚度与眼轴呈负相关关系,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性别对儿童早期脉络膜发育无影响。(中华眼科杂志,2019,55:111-114)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对原发性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早期修复的促进作用。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2016年3至5月间在厦门大学附属厦门眼科中心确诊为单眼原发性翼状胬肉的患者,住院治疗并进行患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移植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照术后用药随机分为4个组:空白对照组、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组、羧甲基纤维素钠组和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组。在术前和术后1、2、3、7、14 d对所有患者分别行简式Mc
目的探讨蚕食性角膜溃疡临床特征和治疗方式分布与变迁,观察临床疗效与复发情况。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1996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住青岛眼科医院的蚕食性角膜溃疡患者125例(154只眼)进行研究,其中男性78例,女性47例。患者年龄为(47.6±14.3)岁,病程1~240个月(中位数6个月),随访4.5~122.0个月。将患者按就诊时间分为1996至2005年组和2006至2015年组,观
规范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手术操作是提高该手术质量、减少和避免相关并发症的重要举措,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青光眼学组根据临床实践的反馈意见,对《我国青光眼引流阀植入手术操作规范专家共识(2016年)》进行了修订,细化了该手术操作的具体步骤,采纳了相应的改良技术,并补充了术后护理注意事项和相关并发症的识别和处理,在进一步规范手术操作的同时,更强调围手术期的处理,以期广大眼科医师能够从中更为全面认识该手术,从
目的探讨角膜接触镜配戴前后球结膜微循环的改变及其与主观不适症状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本研究纳入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双眼配戴月抛软性角膜接触镜的在校研究生进行研究,取右眼作为实验对象。于戴镜前与戴镜后1个月进行眼表疾病指数(OSDI)量表填写,检查基础泪液分泌(SchirmerⅠ)试验和泪膜破裂时间(TBUT),并采用功能性裂隙灯生物显微镜对球结膜血流速度和微血管网密度进行评估
2例患者均因眼部红肿、分泌物增多就诊,给予抗生素滴眼液均无明显缓解,结合眼表化学物质溅入等病史及挤压眼睑后泪腺导管开口的脓性分泌物外溢等症状,可诊断为泪腺导管炎。予以抗生素滴眼液经泪腺导管口冲洗治疗后预后良好。(中华眼科杂志,2019,55:143-144)
近年来儿童青少年屈光不正的诊断及验光配镜在非睫状肌麻痹下进行的现象渐有扩大趋势。本文通过再次强调儿童青少年的生理特点、睫状肌麻痹下验光的机制等,指出对于儿童青少年,诊断屈光不正及判断其程度,必须施行睫状肌麻痹下验光。眼部滴用1%环戊通安全有效,可用于儿童青少年睫状肌麻痹。配镜必须根据双眼眼位和调节状况,在准确的睫状肌麻痹下验光结果基础上进行处方。(中华眼科杂志,2019,55:86-88)
随着发病率的提高,近视眼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近视眼为多因素共同参与调节的病理过程,是环境或遗传因素造成的视网膜视觉输入异常,通过一系列信号传导过程导致巩膜重塑和眼轴延长而形成。这些信号通路对眼轴的生长和近视眼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针对影响近视眼形成的主要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临床及基础研究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19,55:148-152)
近视眼患病率高、近视眼低龄化、近视眼进展加速已经成为全球性的普遍现象,由此带来的高度近视眼占比提高、病理性近视眼致盲等问题也逐渐成为当今世界的社会健康隐患。围绕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中国科学家或基于中国数据的近视眼研究深入开展,取得不少成果,成为全球近视眼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中国科学家近10余年所做的近视眼相关研究及其主要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和述评,以便更多读者了解这些重要研究数据,有效应用于临
患者女性,20岁。曾因右眼蚕蚀性角膜溃疡行右眼板层角膜移植术、羊膜遮盖术,之后反复发作。此次因溃疡复发行左眼角膜溃疡病灶清除术及部分板层角膜移植术,术后局部用醋酸泼尼松龙滴眼液及他克莫司滴眼液,治疗效果满意。(中华眼科杂志,2019,55:141-142)